本书为心里充满了“明明是受害者,却为何还要选择饶恕”之疑问的人,提供了豁然开朗的答案。曾经与受伤经验拔过河的作者,向你我阐述了“什么是完全饶恕”、“饶恕的错误认知”、“为何要饶恕”、“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饶恕对方”、“饶恕和遗忘的艺术”等。当你紧紧揪住伤害不放,任凭怨恨在生命中滋长时,将会迅速失去平安及更多的祝福。
作者简介科恩德,有“饶恕大使”之称。1973年前往英国,进入牛津大学修得哲学博士学位。于钟马田退休5年后,担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任牧师25年。直到2002年退休才回到美国。年逾古稀的科恩德仍退而不休,应美国爱家协会、葛培理机构之邀,曾创下一年160多场的演讲记录;更应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之邀,前往巴勒斯坦,5次会晤巴解组织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传讲宽恕之道。
著有60多部作品。其中“宽恕三部曲”《宽恕Ⅰ:饶恕和遗忘的艺术》《宽恕Ⅱ:和自己做朋友》《宽恕Ⅲ:有话问苍天》被译成多种文字,释放了无数被囚的心灵。他是当今好的教导宽恕的作家。
目 录致谢
中文版总序
中文版序 宽恕,通向更大恩典的途径
推荐序一 全不可错过的宝书
推荐序二 不宽恕就不可能有未来
译者序 一位饶恕大使和一本改变生命的好书
前言
章 什么是完全饶恕
饶恕曾伤害我们至爱的人
完全饶恕的*证据
饶恕的动机中也有合乎人性的一面
我们的使命是饶恕
何时应当诉说不平
完全饶恕不等于……
完全饶恕是……
第二章 完全饶恕的检验标准
约瑟及其完全饶恕
效仿约瑟的榜样
第三章 主祷文与饶恕
“免我们的债”
主祷文的目的是什么
一生的承诺
坦诚面对内心的苦毒
无意的伤害
他人感觉迟钝造成的伤害
恶意的伤害
完全饶恕是一项可以选择的特权
不肯饶恕的后果
神谴责不饶恕的灵
不肯饶恕的心从何而来
不珍惜我们跟天父的关系
不饶恕之灵结苦果
第四章 谁是审判的神
挑别人的毛病
拿单与大卫
论断与审判乃是神的特权
第五章 我们何时有资格评断
我们何时有资格纠正别人的行为
首先面对自己的过失
如何应对别人的批评
我们可以评断他人的时候
我们*不能评断他人吗
有限度地除去自己的梁木
我们何时不能助人
我们何时能够助人
第六章 饶恕和遗忘的艺术
记录他人过错的危害
不再记录别人的过犯
不记录自己的功劳
吉姆·巴克(Jim Bakker)的饶恕历程
自我饶恕
尚未饶恕自己的标志
我们为什么不能饶恕自己
真罪感和假罪感
恐惧及不饶恕自己
骄傲、自以为义以及自怜
了解罪恶感
理解恩典
让过去成为过去吧
第七章 完全饶恕的法则
原谅那些不是仇敌的人
“仇敌”的含义
仇敌带来的祝福
完全饶恕仇敌
为何会有仇敌
爱我们的仇敌
为自己的罪辩护
选择饶恕的务实理由
完全饶恕的步骤
为仇敌祷告的五个阶段
结语
中文版总序
推荐序一 饶恕带来自由
推荐序二 我深知那滋味
译者序 我们都是半成品
自序 迎向灿烂的未来
前言
部分 罪疚感和恩典
章 饶恕自己的十大理由
关于“自我饶恕”
为什么要饶恕自己
第二章 假罪疚
什么是假罪疚
压抑
自我苛求
令人心碎的假罪疚
上帝已饶恕你,你却不饶恕自己
第三章 真罪疚
十诫
登山宝训:耶稣对十诫的解读
赔还
第二部分 饶恕自己为何这么难
第四章 罪疚、哀痛、遗憾和悔改
哀痛的例子
完全饶恕
遗憾
遗憾中不含罪疚的例子
第五章 双重罪
自义
自怜
第六章 大控告者魔鬼
属灵争战中的三原则
识别
拒绝
抵挡
第三部分 如何饶恕自己
第七章 属灵的伟人
雅各
大卫
西门彼得
保罗
第八章 接纳自己
创造+环境+圣灵=上帝对你的塑造
接纳自己,不是……
接纳自己,是……
第九章 终生承诺
你若跌倒怎么办
旧的清单
第十章 家庭秘密
中文版总序/ 6
推荐序一 放下苦毒,与神和解/ 11
推荐序二 一段艰难的旅程/ 15
译者序/ 19
自序/ 24
前言/ 001
部分 我们的观点 / 011
章 难题 / 012
第二章 哈巴谷的抱怨 / 026
第三章 失望 / 049
第二部分 神的观点 / 069
第四章 为什么要有信心 / 070
第五章 神的方式 / 088
第六章 神对哈巴谷的答复 / 108
第三部分 另一个维度 / 123
第七章 控告者 / 124
第八章 诡诈的心 / 145
第四部分 不再责怪神 / 163
第九章 为什么要饶恕神 / 164
第十章 如何完全饶恕神 / 183
第十一章 他是清白的 / 202
第十二章 一个迟延的梦 / 216
《宽恕三部曲》的第三卷《有话问苍天》,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升华。这一卷不再仅仅聚焦于内在的自我,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探讨了我们与生命、与宇宙的关系。科恩德用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宏大而又日常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何会经历苦难?当无力改变现状时,我们该如何安顿身心?他提出的“向未知臣服”的概念,对于那些习惯于掌控一切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一种释然。书中关于“感恩”的论述,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原来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平凡瞬间。最后,在与“苍天”对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渺小与宏大并存的奇妙体验,仿佛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拥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力量。这一卷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灵魂的远足,让我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未来的态度也更加坦然。
评分初次翻阅《宽恕三部曲》,就被其深邃的哲学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所打动。第一卷《饶恕和遗忘的艺术》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到,宽恕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刻的自我洞察和对生命真相的理解。书中关于“痛苦的转化”的论述,让我明白,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并非要被抹去,而是要被转化为成长的养分。作者用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将抽象的宽恕概念变得具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代入,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发。特别是关于“放下执念”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折磨我们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固有的执念。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SPA,让我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对“释怀”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
评分《宽恕三部曲》的第二卷《和自己做朋友》,在我看来,是一次对自我关系的深度探索。科恩德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又坚定的笔触,描绘了我们与自己疏离的根源。他深刻地揭示了,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是因为我们首先没有学会与最重要的那个人——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书中对于“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剖析,让我反思了自己长久以来对自己的评价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拥抱不完美的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打破了我内心长期以来存在的“必须完美”的僵化思维的强大力量。通过阅读,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缺陷”的部分,恰恰是我们最独特、最真实的闪光点。这种“自我和解”的过程,是如此的疗愈,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盔甲,可以坦然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评分当我沉浸在《宽恕三部曲》的第二卷《和自己做朋友》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最知心的倾听者。科恩德没有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喊“爱自己”的口号,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为什么难以与自己成为朋友。他对“内在小孩”的描绘,让我回想起童年时那些被忽视的渴望和不安,也理解了为什么成年后的自己会时不时地陷入情绪的漩涡。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更是实用得不行,他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压抑或逃避,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理解并转化负面情绪,将它们视为成长的契机。最让我感动的是,科恩德强调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无论我们多么不完美,无论我们犯过多少错误,我们都值得被爱,首先是被自己所爱。读完这一卷,我感觉内心多了一份柔软和勇敢,开始尝试用更友善、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自己,不再那么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因为我知道,即使是脆弱的自己,也是值得被温柔对待的。
评分这套《宽恕三部曲》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宁静与力量,淡雅的色彩和写意的水墨画风,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平和的氛围。刚翻开第一卷《饶恕和遗忘的艺术》,就被作者科恩德的文字所吸引。他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宽恕并非简单的放下,而是一个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复杂过程。书中对“遗忘”的解读尤其让我醍醐灌顶,原来遗忘并非是抹去痛苦的记忆,而是在理解和接纳之后,让那些曾经尖锐的刺,慢慢变得钝化,不再轻易刺痛自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我原谅”的部分,我们常常更容易原谅他人,却对自己苛刻得不行。科恩德引导我去审视内心深处的那些愧疚和不安,并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慈悲的态度去面对过去的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温柔的自我疗愈。整本书读下来,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内心梳理,让我对“放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真正地“遗忘”,或者说,如何与那些无法真正遗忘的记忆和谐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