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安妮·梅西(AnneMassey)著硃淳,聞 著
圖書標籤:
  • 室內設計
  • 設計史
  • 裝飾藝術
  • 現代設計
  • 20世紀設計
  • 傢居設計
  • 建築設計
  • 設計風格
  • 西方設計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976
商品編碼:28187091789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作  者:(英)安妮·梅西(Anne Massey) 著;硃淳,聞曉菁 譯 定  價:79 齣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頁  數:284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8057976 序言
第1章 維多利亞風格的改良
第2章 探索新的風格
第3章 現代主義運動
第4章 裝飾藝術和現代風格
第5章 室內裝飾職業的興起
第6章 戰後現代主義
第7章 消費文化
第8章 後現代主義時期
第9章 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緻謝
圖片來源

內容簡介

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的內容涵蓋從20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直到當下,有關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主題的討論,可以說本書涉及1900年以來所有室內設計風格,覆蓋廣泛而論述精闢,實屬。本書記錄瞭20世紀室內設計領域發生的許多關鍵變革,催生瞭職業化的室內裝飾,並很終演變為室內設計。本書對室內設計的討論,無論是在傢居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結閤瞭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相關背景。此增訂版增加瞭關於可持續性設計的章節,重點關注公共空間,例如賓館、辦公室、工廠及商店等。 (英)安妮·梅西(Anne Massey) 著;硃淳,聞曉菁 譯 安妮·梅西(Anne Massey),英國皇傢藝術協會成員(FRSA),1980年畢業於英國諾森布裏亞大學,主修現代藝術與設計曆史;1985年獲該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是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及戰後的英國設計理論。2000年在開放大學獲得MBA學位。其寫作及演講廣泛涉及設計史和文化等相關主題。著有《獨立團體:英國的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1945~1959年)》(1996)、《銀幕後的好萊塢:設計與材料文化》(2000)、《設計郵輪:漂浮的室內設計》(2006)。現任英國金斯頓大學設計史教授。
硃淳,199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著有等
《建築的詩意:從古典到當代的空間敘事》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建築發展脈絡及其美學理念的權威著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跨越數韆年、連接結構與人文精神的宏大敘事框架。它聚焦於建築的本質——如何在物質世界中實現形式與功能的和諧統一,並探討瞭建築如何作為文明的載體,記錄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突破與哲思的演進。 第一部分:起源與範式——古代建築的精神基石 本書伊始,我們將追溯人類建造活動的源頭,探究早期聚落如何孕育齣具有儀式感和防禦性的結構。 早期文明的物質錶達: 重點考察美索不達米亞的泥磚神塔、古埃及的宏偉陵墓,以及剋裏特文明的復雜宮殿。分析這些早期形態如何奠定“尺度”、“對稱”和“永恒性”的建築原則。 古典秩序的建立——希臘與羅馬: 詳細闡述希臘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變及其背後的哲學意義——對人體比例的模仿與對完美比例的追求。隨後,深入研究羅馬帝國在工程技術上的飛躍,特彆是拱券、拱頂和混凝土的廣泛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支撐起萬神殿、羅馬浴場等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公共建築。我們探討的不僅是結構,更是它們所承載的公民精神與帝國權威。 第二部分:信仰的形態——中世紀的垂直追求與光影藝術 中世紀的建築不再僅僅是實用性的工程,更是神學思想的物質化體現。 拜占庭的穹頂與馬賽剋: 聚焦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分析其突破性的中央穹頂結構,以及內部豐富的光綫處理和象徵性的馬賽剋裝飾,如何營造齣“天堂在人間”的宗教體驗。 哥特式的結構革命: 詳盡解析肋拱、飛扶壁和尖拱等關鍵技術,這些創新如何使得建築能夠擺脫厚重牆體的束縛,嚮上無限伸展。我們考察瞭沙特爾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強調哥特式建築對“垂直感”和“彩色玻璃”的極緻運用,及其對中世紀信徒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 第三部分:人文的迴響——文藝復興、巴洛剋與古典復興 隨著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建築藝術開始迴歸理性、和諧與秩序。 文藝復興的理性迴歸: 深入分析布魯內萊斯基的發現和阿爾伯蒂的理論,探討“黃金比例”和“古典語匯的再生”在佛羅倫薩和羅馬的實踐。重點分析帕拉第奧的彆墅設計,如何將古典母題與地方環境完美結閤,對後世影響深遠。 巴洛剋的激情與戲劇性: 探討巴洛剋藝術如何用動感的立麵、復雜的空間序列和強烈的明暗對比(光影雕塑)來錶達絕對權力與情感的張力。貝尼尼和博羅米尼的作品被用作分析對象,揭示其如何打破靜態平衡,引導觀者的視綫與步伐。 新古典主義的嚴謹與學院派: 考察啓濛運動背景下,建築對古希臘羅馬規範的再度強調,以及這種風格在歐洲和北美新生的國傢中,如何被用作建立新秩序和新認同的工具。 第四部分:工業的衝擊與現代性的誕生 19世紀的技術革命對建築的形態和功能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材料的革新與結構的可能性: 詳細介紹鑄鐵、鋼結構和早期鋼筋混凝土的應用,分析水晶宮、埃菲爾鐵塔等工程奇跡,如何徹底改變瞭建築的可能性邊界。我們關注結構本身的美學價值,以及功能主義思想的萌芽。 現代主義的哲學宣言: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20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建築的幾大流派。重點分析瞭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哲學以及格羅皮烏斯對工業化與社會責任的關注。探討瞭國際風格如何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推行一種去地域化、純粹理性的建築語言。 第五部分:多元化的探索與後現代的迴應 進入後半葉,建築界開始對現代主義的單一同質性進行反思與批判。 後現代主義的文化轉嚮: 剖析文丘裏等人對“少即是多”的反叛,探討建築如何重新擁抱曆史的符號、裝飾和地域性。研究建築如何從純粹的機器,轉變為具有文化意義和諷刺意味的“會說話的盒子”。 地域主義與高技派的對立統一: 一方麵,我們考察那些強調本土材料、氣候適應性和地方文脈的建築實踐;另一方麵,分析高技派(High-Tech)如何通過將結構和機械係統外露,展示技術的精湛與工業美學。 解構主義與參數化設計的未來展望: 審視建築形式的碎片化、非綫性趨勢,分析其對傳統幾何學的挑戰。最終,本書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影響設計流程,預示著建築形態與空間體驗的下一次重大飛躍。 結語: 本書強調,建築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其風格的標簽,而在於它在特定時空下,對人類居住、工作、精神生活所提供的深刻迴應。通過對這些跨越時空的建築範例的深入分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築作為一門藝術、一門技術與一部社會史的復雜交織體。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瞭,厚重的紙張,泛著淡淡復古色調的圖片,立刻就讓人對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産生瞭好奇。我一直對室內設計的演變軌跡充滿興趣,總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格更迭,更是社會思潮、技術進步、生活方式變遷的縮影。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密度給震撼到瞭。作者似乎對1900年以來的每一個重要設計流派、每一個標誌性人物、每一項技術革新都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並能用極其流暢且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其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時期設計理念的剖析,比如裝飾藝術的華麗與摩登,包豪斯對功能至上的追求,以及後現代主義對形式的戲謔與顛覆。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一扇窗,讓我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理想。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是什麼”的書,更是一本深入探討“為什麼”的書,解釋瞭設計風格背後的深層原因,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作為一名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營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空間。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讓我明白,室內設計不僅僅是關於美觀,更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以及與環境的互動。作者在講解不同設計風格時,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其與具體的傢居應用緊密聯係起來,例如如何通過色彩搭配來營造溫馨的氛圍,如何利用傢具布局來優化空間功能,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材料來提升居住的舒適度。我特彆喜歡它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解讀,作者用幽默的筆法揭示瞭設計師們如何打破常規,玩轉符號和曆史元素,從而創造齣充滿個性與趣味的空間。這本書讓我覺得,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獲得很多實用的啓示,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評分

老實說,我之前對室內設計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皮毛,總覺得那些繁復的風格描述聽起來有些枯燥。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生動有趣,他善於運用鮮活的例子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那些看似遙遠的設計思潮拉近到我們身邊。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新藝術運動”的章節,作者描繪瞭當時人們如何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將流暢的麯綫和植物紋樣融入到傢居設計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生命力的渴望和對美的獨特追求。而且,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相當精良,大量的插圖、照片和圖錶,不僅是對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本身也是一種視覺享受。它不是那種讓你看一眼就丟棄的書,而是會讓你反復翻閱,每次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我是一名長期關注設計領域的朋友,手上已經有不少關於室內設計方麵的書籍,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最初的預期並沒有特彆高。然而,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讓我感到驚喜。作者不僅對西方設計史有著透徹的研究,在提及一些重要的發展節點時,也能巧妙地融入對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使得整個敘述更加飽滿和立體。我尤其欣賞它對“功能主義”和“極簡主義”的深入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定義為某種風格,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關懷。而且,這本書在增訂版中加入瞭一些最新的設計理念和案例,這使得它在保持曆史厚重感的同時,又充滿瞭前瞻性。它是一本能夠陪伴讀者一同成長的書,隨著閱曆的增加,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理解和體會。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我對居住空間産生瞭一些新的想法,渴望找到一些能夠啓發靈感的源泉。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及時雨。它沒有像很多設計類書籍那樣,僅僅羅列一些精美的圖片和簡單的風格介紹,而是真正地帶領讀者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設計之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清晰。從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到現代主義的極簡,再到如今多元共存的趨勢,每一個轉摺點都被勾勒得十分到位,並輔以詳實的案例和理論支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經典的設計場景之中,感受著不同時代的設計師們如何運用材質、色彩、光影來塑造空間,以及他們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需求和技術條件。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室內設計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産物,是藝術與科學、美學與實用的完美結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