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妮·梅西(AnneMassey)著朱淳,闻 著
图书标签:
  • 室内设计
  • 设计史
  • 装饰艺术
  • 现代设计
  • 20世纪设计
  • 家居设计
  • 建筑设计
  • 设计风格
  • 西方设计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976
商品编码:28187091789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安妮·梅西(Anne Massey) 著;朱淳,闻晓菁 译 定  价:79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84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8057976 序言
第1章 维多利亚风格的改良
第2章 探索新的风格
第3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4章 装饰艺术和现代风格
第5章 室内装饰职业的兴起
第6章 战后现代主义
第7章 消费文化
第8章 后现代主义时期
第9章 室内设计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来源

内容简介

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的内容涵盖从20世纪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一直到当下,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本书涉及1900年以来所有室内设计风格,覆盖广泛而论述精辟,实属。本书记录了20世纪室内设计领域发生的许多关键变革,催生了职业化的室内装饰,并很终演变为室内设计。本书对室内设计的讨论,无论是在家居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结合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此增订版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重点关注公共空间,例如宾馆、办公室、工厂及商店等。 (英)安妮·梅西(Anne Massey) 著;朱淳,闻晓菁 译 安妮·梅西(Anne Massey),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成员(FRSA),1980年毕业于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主修现代艺术与设计历史;1985年获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及战后的英国设计理论。2000年在开放大学获得MBA学位。其写作及演讲广泛涉及设计史和文化等相关主题。著有《独立团体:英国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1945~1959年)》(1996)、《银幕后的好莱坞:设计与材料文化》(2000)、《设计邮轮:漂浮的室内设计》(2006)。现任英国金斯顿大学设计史教授。
朱淳,199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著有等
《建筑的诗意:从古典到当代的空间叙事》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建筑发展脉络及其美学理念的权威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跨越数千年、连接结构与人文精神的宏大叙事框架。它聚焦于建筑的本质——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实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并探讨了建筑如何作为文明的载体,记录时代的变迁、技术的突破与哲思的演进。 第一部分:起源与范式——古代建筑的精神基石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人类建造活动的源头,探究早期聚落如何孕育出具有仪式感和防御性的结构。 早期文明的物质表达: 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泥砖神塔、古埃及的宏伟陵墓,以及克里特文明的复杂宫殿。分析这些早期形态如何奠定“尺度”、“对称”和“永恒性”的建筑原则。 古典秩序的建立——希腊与罗马: 详细阐述希腊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对人体比例的模仿与对完美比例的追求。随后,深入研究罗马帝国在工程技术上的飞跃,特别是拱券、拱顶和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支撑起万神殿、罗马浴场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建筑。我们探讨的不仅是结构,更是它们所承载的公民精神与帝国权威。 第二部分:信仰的形态——中世纪的垂直追求与光影艺术 中世纪的建筑不再仅仅是实用性的工程,更是神学思想的物质化体现。 拜占庭的穹顶与马赛克: 聚焦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分析其突破性的中央穹顶结构,以及内部丰富的光线处理和象征性的马赛克装饰,如何营造出“天堂在人间”的宗教体验。 哥特式的结构革命: 详尽解析肋拱、飞扶壁和尖拱等关键技术,这些创新如何使得建筑能够摆脱厚重墙体的束缚,向上无限伸展。我们考察了沙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强调哥特式建筑对“垂直感”和“彩色玻璃”的极致运用,及其对中世纪信徒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 第三部分:人文的回响——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复兴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建筑艺术开始回归理性、和谐与秩序。 文艺复兴的理性回归: 深入分析布鲁内莱斯基的发现和阿尔伯蒂的理论,探讨“黄金比例”和“古典语汇的再生”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实践。重点分析帕拉第奥的别墅设计,如何将古典母题与地方环境完美结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巴洛克的激情与戏剧性: 探讨巴洛克艺术如何用动感的立面、复杂的空间序列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影雕塑)来表达绝对权力与情感的张力。贝尼尼和博罗米尼的作品被用作分析对象,揭示其如何打破静态平衡,引导观者的视线与步伐。 新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学院派: 考察启蒙运动背景下,建筑对古希腊罗马规范的再度强调,以及这种风格在欧洲和北美新生的国家中,如何被用作建立新秩序和新认同的工具。 第四部分:工业的冲击与现代性的诞生 19世纪的技术革命对建筑的形态和功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材料的革新与结构的可能性: 详细介绍铸铁、钢结构和早期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分析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工程奇迹,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边界。我们关注结构本身的美学价值,以及功能主义思想的萌芽。 现代主义的哲学宣言: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建筑的几大流派。重点分析了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以及格罗皮乌斯对工业化与社会责任的关注。探讨了国际风格如何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一种去地域化、纯粹理性的建筑语言。 第五部分:多元化的探索与后现代的回应 进入后半叶,建筑界开始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同质性进行反思与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向: 剖析文丘里等人对“少即是多”的反叛,探讨建筑如何重新拥抱历史的符号、装饰和地域性。研究建筑如何从纯粹的机器,转变为具有文化意义和讽刺意味的“会说话的盒子”。 地域主义与高技派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我们考察那些强调本土材料、气候适应性和地方文脉的建筑实践;另一方面,分析高技派(High-Tech)如何通过将结构和机械系统外露,展示技术的精湛与工业美学。 解构主义与参数化设计的未来展望: 审视建筑形式的碎片化、非线性趋势,分析其对传统几何学的挑战。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影响设计流程,预示着建筑形态与空间体验的下一次重大飞跃。 结语: 本书强调,建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风格的标签,而在于它在特定时空下,对人类居住、工作、精神生活所提供的深刻回应。通过对这些跨越时空的建筑范例的深入分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一门技术与一部社会史的复杂交织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设计领域的朋友,手上已经有不少关于室内设计方面的书籍,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最初的预期并没有特别高。然而,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感到惊喜。作者不仅对西方设计史有着透彻的研究,在提及一些重要的发展节点时,也能巧妙地融入对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使得整个叙述更加饱满和立体。我尤其欣赏它对“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定义为某种风格,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而且,这本书在增订版中加入了一些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案例,这使得它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充满了前瞻性。它是一本能够陪伴读者一同成长的书,随着阅历的增加,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和体会。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营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空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让我明白,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关于美观,更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作者在讲解不同设计风格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其与具体的家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如何通过色彩搭配来营造温馨的氛围,如何利用家具布局来优化空间功能,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升居住的舒适度。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作者用幽默的笔法揭示了设计师们如何打破常规,玩转符号和历史元素,从而创造出充满个性与趣味的空间。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实用的启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室内设计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总觉得那些繁复的风格描述听起来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有趣,他善于运用鲜活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设计思潮拉近到我们身边。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新艺术运动”的章节,作者描绘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流畅的曲线和植物纹样融入到家居设计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力的渴望和对美的独特追求。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相当精良,大量的插图、照片和图表,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本身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一眼就丢弃的书,而是会让你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对居住空间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渴望找到一些能够启发灵感的源泉。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及时雨。它没有像很多设计类书籍那样,仅仅罗列一些精美的图片和简单的风格介绍,而是真正地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设计之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清晰。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到现代主义的极简,再到如今多元共存的趋势,每一个转折点都被勾勒得十分到位,并辅以详实的案例和理论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经典的设计场景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的设计师们如何运用材质、色彩、光影来塑造空间,以及他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室内设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美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厚重的纸张,泛着淡淡复古色调的图片,立刻就让人对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产生了好奇。我一直对室内设计的演变轨迹充满兴趣,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更迭,更是社会思潮、技术进步、生活方式变迁的缩影。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给震撼到了。作者似乎对1900年以来的每一个重要设计流派、每一个标志性人物、每一项技术革新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并能用极其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期设计理念的剖析,比如装饰艺术的华丽与摩登,包豪斯对功能至上的追求,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戏谑与颠覆。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理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深入探讨“为什么”的书,解释了设计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