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列众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心理学
  • 人机工程学
  • 认知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 用户体验
  • 人因工程
  • 系统工程
  • 心理学
  • 工程学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7321
商品编码:28330521756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作  者:葛列众 等 著 定  价:52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页  数:36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7557321 序言
前言

1概论
1.1学科性质
1.1.1人机器环境系统
1.1.2研究目的
1.1.3相关学科
1.2工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2.1早期研究
1.2.2学科诞生
1.2.3学科拓展
1.3我国的工程心理学
1.3.1学科建立
1.3.2学科重建
1.3.3学科发展
1.4工程心理学的研究
1.4.1研究领域
1.4.2研究特点
参考文献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导论、显示控制界面、作业环境与工作负荷、产品可用性评估等四个方面介绍近20年来工程心理学的近期新研究进展。在每个部分中,将分章节首先简要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重点介绍近10年内靠前外研究者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提出的新理论、新思想。 葛列众 等 著 葛列众: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工程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用户体验和产品可用性以及面部认知研究。
《洞悉人心的奥秘:探索人类行为与认知的多维度视角》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深度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旅程,解开塑造我们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复杂机制。本书并非孤立地审视任何一个学科的片面观点,而是以一种融汇贯通的姿态,编织一张涵盖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认知科学乃至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网络。我们旨在呈现一幅关于“人”的立体画像,揭示驱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深层原理。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感知与认知 我们的旅程始于人类最基本的心智活动:感知。我们将深入探讨,外界的信息是如何通过我们的感官被捕捉、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在我们的大脑中被构建成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从视觉的错觉到听觉的辨别,再到触觉、味觉和嗅觉的细微差异,我们将解析这些感官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和认知解释。我们会考察“注意”这个神奇的过滤器是如何决定我们接收哪些信息,又忽略哪些信息,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记忆。 随后,我们将转向“认知”的宏伟领域。思维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如何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解决问题?本书将深入剖析人类的记忆系统,区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并探讨记忆的形成、储存和提取过程中的奥秘。我们还将审视人类的决策过程,从简单的选择到复杂的策略制定,揭示影响我们决策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启发式方法。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与思维紧密联系的,语言的习得、理解和生成机制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此外,学习理论也将贯穿其中,从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到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模型,再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我们将全面梳理人类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途径。 第二部分:情感的涟漪——情绪与动机 心智并非冰冷的机器,情感的浪潮同样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体验和行为。本书将深入探究人类情绪的本质,剖析不同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的生理基础、表达方式和心理功能。我们将考察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决策和人际关系的,以及情绪的调控机制。我们会审视“动机”这个驱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探讨生理性动机(如饥饿、口渴)和心理性动机(如成就感、归属感)的来源和作用。我们将解析各种动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互联的社会——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人。本部分将聚焦于人际互动的心理学,探究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形成印象、发展关系。我们将深入研究“依恋”理论,理解早期依恋关系如何塑造我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模式。社会认知将是重点,包括我们如何进行归因,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如何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也将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将分析群体动力学,例如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判断,以及领导力在群体中的作用。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将深入到顺从、服从和群体思维的各个层面,揭示个体如何在群体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信念。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沟通的心理学,理解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有效性,以及误解和冲突产生的心理根源。 第四部分:发展的轨迹——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变迁 人类的心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本书将追踪个体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轨迹。我们将考察婴儿期的感知和认知发展,儿童期的语言习得、游戏和道德发展,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和冒险行为,成年期的职业发展、亲密关系和家庭构建,以及老年期的认知变化、应对衰老和社会参与。我们将探讨“发展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并关注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文化)和遗传因素在塑造个体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第五部分:异常与健康——心理挑战与积极心理 在探索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之余,我们也必须关注那些偏离常轨的心理状态以及追求心理健康的途径。本部分将初步触及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和强迫症,探讨它们的症状、成因和可能的应对策略,但请注意,本书并非一本临床诊断手册,而是以科普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心理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探索如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复原力和生活满意度。我们将讨论个人优势的发现与运用,感恩、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及如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追求个人目标。我们也将审视压力与应对机制,探讨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 结语: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洞悉人心的奥秘》是一场关于理解的探索。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去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我们希望激发读者对人类心智的无限好奇,并为他们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理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去持续地学习、反思和探索。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内心深处那永恒而迷人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起初我对“工程心理学”这个名字有点望而却步,感觉像是大学里那种需要啃很多晦涩理论的课程。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看似高深的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工程设计和产品体验的讨论中。书中有很多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境,比如交通信号灯的设计,为什么那样红绿灯的闪烁和颜色组合是最容易被驾驶员理解和反应的;又或者,为什么某些电器上的按键布局更容易让人出错。作者并没有直接枯燥地罗列心理学名词,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航空安全、工业生产中的人为失误分析,甚至是我们手机App的交互设计,来阐述“人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受启发的是关于“用户习惯”和“注意力分配”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无意识地遵循某种操作模式,以及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吸引和维持用户的注意力如此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让我们觉得“用起来很顺手”的产品,背后都蕴含着对人类心理的精妙洞察和严谨的工程考量。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工程心理学”的认知非常模糊,总觉得它是一门只属于工程师和心理学家的专业学科。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语言,讲述了“人”如何在工程设计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因工程”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让我们感到顺手,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某些设计而感到沮丧。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最简单的交通标识到复杂的航空驾驶舱,都生动地展现了心理学原理在优化设计、提高效率、保障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它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多少是基于对人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而这种服务,离不开对人类心理的洞察。

评分

拿到《工程心理学》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工程效率、优化生产流程的工具书。然而,它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到人类行为的奇妙世界,并以此来审视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设计。它并没有止步于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而是将“人”的核心置于工程设计的出发点。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对“人机交互”的探讨,是如何巧妙地将用户的感官、认知、情绪等因素纳入考量的。例如,关于不同颜色和形状在引起注意力和传达信息上的作用,以及声音和触觉反馈如何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些都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系统可靠性”的讨论,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从人的因素出发,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少人为错误,保障操作的安全性。这本书让我对“易用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指标,而是一种对用户心理状态的尊重和关怀。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关于传统工程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严肃学术著作,毕竟书名就这么直白。“工程心理学”,听起来就挺硬核的。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巧妙的向导,带领我探索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被我们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人因”因素。比如,为什么有些用户界面设计得让人抓狂,而另一些却流畅得不可思议?书中就用大量案例和原理去剖析,从视觉呈现的易读性,到操作流程的直观性,再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认知负荷”的阐述,以前总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很多时候是设计本身增加了我们的认知负担。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指令会让人误解,为什么某些按钮会让人犹豫不决。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审视产品,不再仅仅是使用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辨别好坏,甚至能给出建设性意见的“挑剔”的观察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设计”这两个字,原来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毕竟,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个概念,我之前接触不多,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比如,为什么某些公共设施的设计会让人感到方便舒适,而另一些则会让人感到别扭甚至不安全?书中通过对“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融合,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案例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如何通过精细的设计,去引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影响他们的情绪。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接触到的各种产品,发现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心理学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