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游历 9787549550111

无知的游历 97875495501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青 著
图书标签:
  • 游历
  • 旅行文学
  • 文化观察
  • 随笔
  • 散文
  • 个人成长
  • 思考
  • 见闻
  • 欧洲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0111
商品编码:285215898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知的游历

定价:58.00元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11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知的游历》看点:
  
  1.陈丹青首部游记。继《退步集》《荒废集》等杂文写作获得极好口碑之后,从2009年开始,陈丹青尝试写作游记,本书完整收录作者在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所写长篇文字,这不但是陈丹青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从终的文字看,这些篇章特色,充满历史人文气息,是难得一见的耐读而有韵味的游记。
    2.一位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陈丹青以画家的眼光,记录了四地鲜为人知的风景,并凭借自己对于绘画、音乐及人文历史方面的兴趣和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除此之外,本书更收录了300余幅在各地的现场和历史图片及陈丹青速写手稿,全书四色印刷,锁线胶订,由陈丹青精心编排,不但是好的游记,也是精美而独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内容提要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无知的游历》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目录


作者介绍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谈话的泥淖》《无知的游历》《草草集》。

文摘


  李斯特。佩斯城主街安德拉什大道旁,帝国音乐厅门首是他巍然端坐的全身雕像,不远处是李斯特音乐学院,数层之高的正墙,众多雕刻围绕着正中间如教主般巨大的李斯特石刻,街心公园浓荫下又是他的大铜像,疯狂弹奏,长发飞起像是凝固的波浪,不消说,他的故居挂满他的油画肖像,每个角落是他的铜像、石雕像、木雕像。一架过于豪华的大钢琴琴首竖着雕饰繁复的银质大烛台,三尊小小的雕像分别是贝多芬、舒伯特与门德尔松,烛台正中,由一对天使左右拱卫着,是青年李斯特浮雕像。看来他的同胞太过崇拜这位天才,让音乐众神烘托他,特制这枚烛台敬献李斯特。有哪位音乐家被这般无节制地做成雕像?李斯特显然被他的时代宠幸有加—他至今被宠幸:午后故居关闭两小时,馆员说,这两小时履行的每日功课,是仔细擦拭每件雕刻与用具。它们一尘不染,但为当天下午的开放,必须擦拭,然后小心地放回原位。
  隔壁,毗连故居的另一端,是李斯特研究院,也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小型分院。楼道里坐着一对匈牙利少男少女,怀抱提琴,偷偷抽烟,等候试奏的传唤:多好看的东欧脸,惺忪无辜,像鹿,或者羊。当我徘徊故居,隔壁传来琴声:先是焦虑的西贝柳斯,接着是门德尔松的英姿勃发,静息片刻,有人说话,再接着,徐缓的巴哈。
  安德拉什街左右夹道排列着一种雅致的树,树叶细嫩,色青灰,叫不出名目。树下有长椅,背对故居的一枚椅面漆成黑白琴键。坐了一坐,望见李斯特故居对过大楼的灰墙面排开一长列小小的照片,配着圆形黑框。为什么将人像嵌在临街墙面上?过街细看,照片鹅蛋大小,黑白,瓷质,如墓园的遗像,有军人、官员、工农、演员,还有稚气未脱的男孩,典型社会主义公民。巡看十数枚,每件遗像标明的卒年都在1956—1957年。我怦然心跳,猛想起匈牙利事件,很快,找到了纳吉的肖像:那位的改革首脑,戴着眼镜,像个教授—“邓是中国的纳吉,应该把他送上绞刑架”,这是江青说的话,1976年江青,我在文件传达会上听到这句高指示。此刻我不确定这份小小的知识—其实是记忆—事关匈牙利,还是中国,但我立刻重新审看所有遗像,心跳更剧烈,遗像中的目光依次看着我:他们全都死于绞刑。
  十分钟后,我站在大楼内部地下室的小小行刑室门口:如摆放工具的储藏室那么小,水泥墙面,黄灯照亮一具简单的绞刑架,垂着脆裂的麻绳,结成圆圈,基座平放着站立的木墩。外间是当年审讯室,有扇门通向狭窄的走廊,走廊两端十余间囚室,每间五六平方,小窗被漆黑,角落横着木床。每一囚室的墙面挂着三四位囚徒生前的照片:将军、高官、记者、艺术家,还有一脸忠厚的东欧胖妇女,烫着五十年代流行的卷发—这座大楼建于1880年,1937年归属匈牙利组织“箭十字党”党部,名曰“忠诚之屋”。1944年,大楼地下室辟为秘密监狱,惩治反战者、犹太人和吉卜赛人。战后,苏匈联手发起清洗运动,逾百万人受审,被刑者过半。1956年,这里由匈牙利国家安接管,那些遗像的主人就在地下室等候提审,随即一个接一个吊死在那枚木桩—现在这些走出,以他们的面容,朝向大街和路人,年复一年,提醒城市—谁曾目击行刑么?此刻我停在绞架两米不到、被拦索止步的门边。那木桩,沉默,简单,如现代艺术的装置,只是展品。我看着,期待内心恐惧,试着借助想象……这是无法继续的想象。电影试图想象,还原死亡。《卡廷惨案》里每位波兰军人被分别押进行刑室的一刻,霍然明白了,浑身一紧,抽搐着,同时,如约好似的,颤声叨念《》。没有一位受刑者能够念完,后脑轰然一枪。现代电影模拟血浆飞溅,太过真实—那么,绞刑,当人被套牢、猛然悬空的一刻,究竟怎样?
  我没想到在布达佩斯遭遇这份经验,没想到这座被称作“恐怖之屋”的纪念馆正在李斯特老家对面。李斯特也没想到。他的魏玛故居的窗帘和帷幔出于同一设计:横向三色粗条纹。那是他的帝国远道致送的礼物,赋以匈牙利国旗三色图案,意思是,请不要忘记祖国—很难,尤其是,不便对中国同胞详细描述这座纪念馆(仅仅一座楼装得下我们的故事吗),2002年,匈牙利右翼党派建立了这座不归属当地博物馆系统的纪念馆—被占领时期和1956年,构成馆内陈列的两组受难者,在一至四层展室中,我重温大量苏式社会主义实物,包括无数份人事档案。影像室不停播映着1956年拥向街头的布达佩斯人民,唱着歌,昂扬快乐,是那种珍贵的粗粒子黑白影像。人丛中哪几位日后被吊死在地下室?博物馆中央天井停着一辆废弃的苏军坦克,昂起炮口,坦克边,直达楼顶的高墙,一幅紧挨一幅,密密麻麻贴满逾千名受难者的照片,太过密集了,难以看清他们的脸,以至整面墙一片斑驳的黑白。
  记这一笔,此下如何叙述?这是我此行重要的经历。之后我出神端详大街上的匈牙利人,越过他们的脸,看见那排遗像,那尊绞刑架,内心是对匈牙利人的伤痛和尊敬,还有,锐利的,带着苦味的嫉恨—我只能称之为嫉恨—这小小国家能有这样一座纪念馆,我们没有。什么也没有。“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句诗出在一个国家,原来并非虚妄。种性与历史是什么关系呢?匈牙利地接西亚,早古,据说匈奴人被汉军驱逐,赶到这里,之后两千年,鞑靼人与土耳其人进攻欧陆,大致先抵达匈牙利。博物馆许多大画画着古代欧亚的争战,皇宫露台的帝王骑马像两端各有一位被降伏的石雕战俘:我不了解匈牙利历史,但知道1956年事件。中国迄今尚且谈不得1957年,年轻人谁晓得远在布达佩斯的惨剧和内伤?
  那么谈李斯特。现在我有点明白他的乐句何以柔情万种,顷刻,悲怒交加。我不喜浪漫主义音乐的动辄铺张,但在李斯特的祖国,我想听听好久不听的李斯特。停留匆匆,不及寻访音乐厅,翌日在皇宫左近老教堂听一场为游客举办的演奏会—如我在布拉格听过的那场一样—或许经济改革兼旅游业迟于捷克,本地的出演者尚在十二分认真献艺谋钱的阶段,个个棒极了。舒伯特的《圣母颂》由一位男中音演唱,歌喉浑圆,恰如其分地带着东欧人格外擅长的多情的转调。音乐在欧洲无分国界,头一次聆听男声《圣母颂》,我忘了是在布达佩斯,默默听着,心里又看见那排小小的遗像,那尊绞刑架。
  ……

序言



游历和游记
航向拜占庭(上篇)
航向拜占庭(下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上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下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尾声)
从布达佩斯到拜罗伊特


《无知的游历》 9787549550111 序章:启程之前,一颗未曾设想的种子 旅行,于我而言,曾是遥远国度的传说,是画卷中斑斓的色彩,是耳畔低语的异域风情。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踏上这样一段旅程,更未曾预料到,这段旅程的起点,竟是如此的模糊,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此书,便是那段旅程的真实记录,一段关于“未知”与“探索”的交织,一段关于“无知”亦能拥抱世界的篇章。 我并非怀揣宏伟的计划,也非肩负改变世界的使命。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个体,带着对外界的好奇,和一种近乎本能的冲动,选择了一条不曾预设的道路。彼时,我对即将到来的经历,对那些等待我的风景,对那些擦肩而过的人们,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这种“无知”,并非出于愚钝,而更像是一种虚空的容器,等待着被填满,被塑造。它是一种卸下了预设的包袱,一种全然开放的姿态,一种愿意接受一切可能性的决心。 我的行李轻便,装载的更多是希望和一种模糊的期待,而非地图和攻略。我没有设定严格的行程,没有规划详细的路线。我的每一步,都带着一份小心翼翼的探索,一份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一份对自身局限的坦然。我深知,旅途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意料之外的转角,隐藏在那些猝不及防的惊喜之中。而“无知”,恰恰是通往这些惊喜最直接的入口。 这本《无知的游历》,便是记录我如何在一片朦胧中,逐渐睁开双眼,感受世界,认识自己。它不是一本详尽的旅行指南,不提供景点点评,不分析历史文化,不推介最优路线。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与世界的坦诚交流。在这场交流中,我以一个“无知”者的姿态,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那些未知的山川河流,那些陌生的城市街巷,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都在我的眼中,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本书,希望能带领读者一同体验这种“无知”带来的独特视角。它让我们放下过往的经验和成见,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它鼓励我们,在面对未知时,不必恐慌,不必抗拒,而是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它,去探索它。因为,正是这份“无知”,让我们有机会发现那些隐藏在熟悉表象之下的真正本质,发现那些被固有认知所遮蔽的美好与深刻。 第一章:初抵彼岸,触碰真实的脉搏 飞机降落在异国的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我从未闻过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湿润泥土、遥远花香以及某种陌生调料的味道,混杂着人们低语的语言,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我走出机场,身后是来时的熟悉,眼前是未知的召唤。彼时,我对这个国家的地形、气候、风俗人情,几乎一无所知。脑海中关于这里的概念,仅限于零星的图片和模糊的介绍。 迎接我的是一片广阔的、与我故乡截然不同的天空。阳光穿透薄云,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租了一辆车,没有导航,只是凭借着一个大概的方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探索。路边的风景如同失焦的画卷,缓缓向后掠去。我看到造型奇异的建筑,看到与我见惯的树木不同的植物,看到人们穿着各式各样、我从未见过的服饰。这一切都如此新鲜,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真实。 我停下车,走进一家路边的小餐馆。餐单上的文字我一个也看不懂,服务员用我听不懂的语言热情地介绍着。我只能指着图片,带着一份忐忑,点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食物。当那盘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食物端上来时,我迫不及待地品尝。第一口下去,味蕾被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酸、甜、辣、咸混合的滋味所冲击,那种复杂而又和谐的口感,瞬间征服了我。这便是食物的味道,这便是当地的风味,而这一切,都源于我最初的“无知”,源于我放下了对“应该是什么味”的预设。 我开始尝试与当地人交流,尽管语言不通,我依然用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和最真诚的微笑,去传递我的善意。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换来一次温暖的帮助。有时,一次笨拙的沟通,反而能引发一阵善意的笑声,拉近彼此的距离。我学到了当地人打招呼的方式,学到了他们购买商品的习惯,学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一次对未知的征服。 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看着那些饱经风雨的建筑,感受着历史沉淀的气息。我走过人潮涌动的市场,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奔跑嬉戏,看着老人们悠闲地聊天。我开始明白,旅行的意义,并非在于看到了多少著名的景点,而在于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在于那些触碰到真实生活脉搏的时刻。而这份“无知”,让我能够放下所有评判,全然地去接纳这一切。 第二章:迷失与寻获,心之所向的导航 旅途中,迷失是常有的事。我曾因为贪图一处风景,而错过了预定的交通工具;我曾因为一条看似有趣的岔路,而误入了荒无人烟的区域;我也曾因为过于沉浸在某个瞬间,而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在这些时刻,我并没有感到恐慌,而是将每一次迷失,都看作是一次新的探索机会。 在一次完全迷失于一片茂密的森林时,我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地图。起初,我感到一丝焦虑,但我很快镇定下来。我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听着鸟儿的鸣叫,感受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我发现,虽然我迷失了,但我并没有失去与自然的联系。我沿着一条隐约的小径,一步步向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金色的光斑。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野花,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最终,我循着水声,找到了一条小溪,并沿着溪流,最终走出了森林,来到了一处宁静的村落。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迷失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在迷失中,我不得不放下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而更加依赖于内心的直觉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种依赖,让我更加敏锐,更加懂得倾听自己的声音。我开始相信,即使在最混乱的时刻,内心深处总有一股力量,能够指引我们找到方向。 我也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寻获。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我住进了一家简陋的旅馆。老板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她英语不好,我也不会当地的语言。然而,她却用她最真诚的笑容和最热情的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每天早上,她都会为我准备一份简单的早餐,并用手势和我交流。我学会了用画画的方式,向她表达我的感谢。在离开的时候,她送给我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挂件,那份心意,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让我感动。 这些寻获,并非来自物质的积累,而是源于心灵的触动。它们是陌生人给予的善意,是旅途中不经意的惊喜,是与自己内心更深层次的连接。当我不再执着于“我要找到什么”,而是全然地去“感受”,去“体验”,那些珍贵的“寻获”,便会如期而至。这种“寻获”,往往比预期的更加美好,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 第三章:静观其变,微小之处见乾坤 旅行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感官的延伸。我开始学会放慢脚步,去留意那些被匆忙脚步所忽略的细节。我会在清晨,静静地坐在一家街角的咖啡馆,看着太阳慢慢升起,看着城市从沉睡中苏醒。我会在黄昏,找一个高处,静观夕阳将天空染成绚丽的色彩,感受一天即将结束的宁静。 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微小之处。在一家古老的市集,我看到一位老工匠,一丝不苟地打磨着一件木雕。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他的眼神却专注而明亮。我看着他手中的工具,看着他手中的木头,在一点点地变成一件艺术品。我为他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而感到震撼。在一位渔村,我看到渔民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只为那一份生计。我看到他们粗糙的双手,看到他们黝黑的皮肤,看到他们脸上淳朴的笑容。我为他们这种对生活的坚持而感到动容。 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一个地方。我曾在某个城市,报名参加了一个当地的烹饪课程,学习制作他们传统的菜肴。我曾在一片海滩,学习冲浪,感受海浪的冲击和水的力量。我曾在一片乡村,学习耕种,体验土地的质朴和生命的顽强。这些经历,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这段“无知的游历”中,我逐渐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阻碍。我们习惯于用固有的框架去衡量一切,却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我放下“我知道”,去“看看”,去“听听”,去“感受”,我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充满惊喜。 我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记录下来。那些文字,那些草图,那些不起眼的纪念品,都成了这段旅程的见证。它们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留住那些瞬间的感悟。因为我深知,每一次“无知”的探索,最终都会化为“有知”的积累,都会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终章:无尽的旅程,启迪之光 旅程终有结束的时候,但我知道,这并非真正的终点。带着满载而归的心灵,我回到了熟悉的起点。然而,我已不再是出发时的那个我。那些“无知的游历”,如同无数颗细小的种子,在我心中播下了启迪的火种。 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所熟悉的世界。我发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数的未知和惊喜。我开始更加愿意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我明白,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体验,都是一次小小的“游历”。 “无知”并非一种缺陷,而是一种潜力。它让我们保持谦卑,保持好奇,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它鼓励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拓展生命的边界。 《无知的游历》这本书,便是这段深刻变革的记录。它记录了我如何在一片迷茫中,寻找方向;如何在陌生中,发现熟悉;如何在平凡中,品味不凡。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一颗真诚的心,一次真实的行走,和一次与世界的深刻对话。 我希望,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也能感受到这份“无知”所带来的力量。它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或许会激发你踏上属于自己的探索之旅。请记住,真正的旅程,不在于目的地有多远,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敢于迈出第一步,拥抱未知的勇气。而我,亦将继续我的“游历”,因为我知道,生命的每一次呼吸,都蕴含着新的未知,等待着我去探索,去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无知的游历》时,我首先被它的纸张质感所打动,那种温润细腻的触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人不忍释手。书页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似乎正蕴含着一股沉静而悠远的叙事力量。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能听到一种低语,一种关于探索、关于自我发现的轻声诉说。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的人,他能在平凡的细节中捕捉到不凡的意蕴,能在最寻常的路径上发现最独特的风景。我特别喜欢那种不加雕饰、回归本真的文字风格,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只求情感的真实流露。我曾被一些过于矫揉造作的文字弄得浑身不适,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自然而舒缓,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涤荡着尘埃。我期待着,在这“无知”的游历中,能遇到一些温暖的瞬间,一些触动人心的故事,一些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的视角。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了很久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它已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尤其对书中那种对“未知”的态度感到着迷。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鼓励着要去了解一切、掌握一切,好像“无知”是一种需要克服的缺陷。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告诉我们,“无知”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力量,一种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我很好奇,主人公将如何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困境?他会因为“无知”而感到恐惧,还是会从中找到一种别样的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与未知相处的启示,让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也能保持一份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我也期待着,在旅途中,主人公是否会遇见一些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将如何塑造他“无知”的旅程,让他从懵懂走向某种程度的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一丝神秘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封面上那一抹不知名的色彩,仿佛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投影,既有对未知的好奇,又有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书名的“游历”二字,更是勾起了我对一段旅程的期待,但“无知”又为这段旅程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我常常在想,一个“无知”的旅者,会遇到怎样的人,经历怎样的事?他会因为“无知”而犯错,还是会因为“无知”而拥有更多发现的惊喜?这种矛盾感,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旅行的书,它们或描绘壮丽的风景,或记录深刻的感悟,但很少有书能如此直接地将“无知”置于旅程的核心。这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仿佛作者也在邀请我一同踏上这场不带预设、不求结果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主人公一起,去感受那种纯粹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走,去体验在全然陌生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碰,以及那些意料之外的相遇。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洗礼。我被书中那种纯粹的探索精神所深深打动。主人公没有预设的目的地,没有清晰的计划,他只是怀揣着一份对世界的本能的好奇,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种“无知”的游历,让我看到了许多被我们日常的经验和知识所遮蔽的风景。我惊讶于,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我们不曾留意的美好,如此多我们不曾想象过的可能性。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新打开的窗户,让我窥见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描绘上的功力,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壮丽,还是市井小巷的烟火气,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感觉到,主人公在旅途中,不仅仅是在丈量着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在丈量着心灵上的成长。他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某种洞察,这种转变是如此自然而深刻,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去感受,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和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裹挟着前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而《无知的游历》就像是一剂良药,它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世界。主人公的“无知”,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更纯粹的视角。他没有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没有被功利的目的所驱使,他只是纯粹地去感受,去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对话,它们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常常在读完之后,陷入长久的沉思。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游历”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它告诉我,真正的发现,往往藏匿在那些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地方,藏匿在那些我们自以为“无知”的角落。它让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拥抱那些未知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