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茶香室叢鈔(全4冊) |
| 作者 | 俞樾,貞凡 等 校 |
| 定價 | 186.00元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009316 |
| 齣版日期 | 1995-02-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1.743Kg |
| 內容簡介 | |
| 《學術筆記叢刊:茶香室叢鈔(繁體竪排版)(套裝共4冊)》共23捲,續鈔25捲,三鈔29捲,四鈔29捲,共106捲。著有俞樾,是晚清的經學傢,清史稿捲482有傳,其事跡又見繆荃孫所作翰林院編修俞先生行狀(續碑傳集捲75),以及春在堂全書捲首所刻的國史儒林傳。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茶香室叢鈔 茶香室續鈔 茶香室三鈔 茶香室四鈔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茶香室叢鈔 茶香室續鈔 茶香室三鈔 茶香室四鈔 |
我對《全球史視野下的東方貿易網絡》這本書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其跨學科的視野和論證的開創性上。作者大膽地跳脫齣傳統的以民族國傢為中心的史學框架,而是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海洋貿易、物質文化流動以及氣候變化對曆史進程的影響。書中關於香料、絲綢和瓷器在不同大洲之間的流通路徑重構,結閤瞭考古發現、氣候模型數據和貿易記錄,形成瞭一幅立體而動態的全球互動圖景。這種整閤史料的能力令人嘆服,它有效地修正瞭以往那種將東方視為“被動接受者”的刻闆印象,展示瞭東方在早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影響力。特彆是關於特定商品在不同文化中意義轉化的案例分析,精妙絕倫,讓原本枯燥的經濟史變得生動起來,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曆史認知邊界。
評分近期翻閱的《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給瞭我一個完全不同於宏大敘事的視角。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將曆史的焦點從廟堂之高拉迴到瞭市井之近,試圖通過研究宋代文人的衣食住行、宴飲唱和、甚至他們與僕役、友人的書信往來細節,來重構一個鮮活的“人”的群像。作者引用瞭大量的筆記、稗官野史乃至墓誌銘中的側寫,描繪瞭蘇軾如何為一壺好茶而輾轉反側,或者辛棄疾在田園生活中如何排遣政治失意的苦悶。這種“由微觀見宏觀”的敘事策略,成功地消解瞭曆史人物的“神聖光環”,讓他們變得可觸可感。讀罷,我仿佛能聞到宋代士大夫書房裏熏香的味道,感受到他們筆墨間流露的真性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時代和思想,都是由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瑣事和情感交織而成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質量實在令人驚喜,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立刻給人一種“正典”的厚重感。內頁的用紙細膩,印刷字體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那些密集的注釋和引文,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是一個有輕微潔癖的讀者,對於書籍的物理形態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這套書的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無可挑剔。綫裝式的設計(如果適用的話,請想象一個古籍風格的實體書)尤其加分,每一次翻頁都仿佛能聽到紙張與指尖溫柔的摩擦聲,讓人更容易沉浸到文本的古雅氛圍中去。更值得稱道的是,校勘和注釋部分做得極為詳盡,許多原文晦澀難懂之處,都有精準的白話解釋或齣處索引,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反復查閱工具書的煩惱。可以說,從閱讀體驗的舒適度到知識獲取的便利性,這本書都做到瞭極緻。
評分初讀這本厚重的《清代學術史綱》,便被其宏大的敘事和嚴謹的考據深深吸引。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清代學術思想波瀾壯闊的發展脈絡,從乾嘉學派的考據之風,到晚清維新變法的思潮湧動,無不展現齣對史料的精準把握和深刻洞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堆砌史料的流水賬,而是通過對代錶性學者的思想演變進行深度剖析,構建起一個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學術圖景。比如,在論及乾嘉樸學時,作者並未止步於介紹其“求實”的方法,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指齣這既是對明代空疏學風的反撥,也是對特定曆史環境下知識分子自我期許的一種投射。我尤其欣賞它在評價不同學派觀點衝突時所保持的客觀中立,既肯定瞭各傢學問的價值,也指齣瞭其局限性,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形成多維度的曆史觀,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裹挾。這本書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清代文脈,探究中國近現代思想轉摺點的人來說,都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燈塔。
評分讀完《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這本專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問題意識”非常強烈。他沒有滿足於簡單地羅列“誰在什麼時候提齣瞭什麼觀點”,而是始終圍繞著“在外部衝擊下,中國知識精英是如何重建其世界觀和價值體係的”這一核心問題展開論述。書中對西學東漸過程中,不同概念詞匯的翻譯、挪用與本土化過程的分析,尤其精彩。例如,關於“科學”和“民主”這兩個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流變,作者通過大量的原始文獻對比,揭示瞭其意義在不同語境下的漂移與重構,這種細緻入微的語言學考據,遠比泛泛而談思想進步要來得紮實有力。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一場偵探小說,不斷有新的綫索浮現,推動著讀者去思考: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某些基本概念,是如何被曆史鍛造齣來的?這種追本溯源的學術態度,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