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
| 定价 | 96.00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杨春贵 著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322140 | |
| 重量 | 564 | |
历史大变动中的人生足迹和哲学生涯(1)
一 少年时期 (1936—1950)(2)
二 中学时期 (1950—1955)(3)
三 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期
(1955—1962)(8)
四 在南开大学任教和下放广西基层工作时期
(1962—1978)(16)
五 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室)工作时期
(1978—1993)(29)
六 在中共中央党校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时期
(1993—2001)(37)
七 退出领导工作岗位之后 (2001年—现在)(57)
八 永远的追求:学好用好讲好马克思主义(83)
九 面向实际的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和体会(106)
十 论著目录(126)
记者访谈:说人生论哲学(168)
一 潜心读经典 业精哲思深———访中共中央党校杨春贵
教授 (《人民日报》)(168)
二 哲学与人民共命运———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杨春贵
(《光明日报》)(172)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大众的哲学———杨春贵同志
访谈录 (节录)(《学习时报》)(174)
四 哲学家的思想 政治家的胸怀———记阜新籍**名哲学家、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 (《阜新广播电视报》)(183)
五 学以致用 不断探索———访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188)
六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198)
七 把握体系 抓住精髓 突出主题———就怎样理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访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教授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222)
八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访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
(《人民日报》)(232)
九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访中央党校
原副校长杨春贵 (《人民日报》)(236)
十 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杨春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244)
十一 阅读原著 把握体系 解决问题———就深入学习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
(《理论视野》杂志)(253)
思想理论界的良师益友(263)
一 向李瑞环同志学习 “学哲学用哲学”(两则)(263)
二 艾思奇:人民的哲学家———在 《人民日报》纪念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诞辰 100周年笔谈会上的
发言(272)
2 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 黄鰓森:我心中做学问的一面旗帜 (两则)(273)
四 肖前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贡献
———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研讨会
暨肖前教授八十华诞纪念会”上的讲话(282)
五 韩树英主编的 《通俗哲学》是一本you秀的 “新大众
哲学”———在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暨纪念韩树英
教授从事党校教育五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286)
六 龚育之在哲学上的三大贡献(289)
七 袁贵仁主持编写的 “马工程”哲学教材是一本富有
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297)
八 吴仁宝:中国杰出的农民思想家(308)
九 张江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一位
领军人物(312)
十 张式谷:一位执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313)
十一 金春明教授对 “wen革”史研究的贡献(317)
十二 赵剑英的一部接地气有新意的哲学文集(321)
附录 本人作品的学界评论(326)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再现——— 《中国哲学
四十年 (1949—1989)》评介(326)
二 quan方位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 《哲学家毛泽东》评介(328)
三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书的专家鉴定意见 (2000年 10月 20日)(331)
四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开拓——— 《邓小平理论与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评介(334)
目 录 3五 一套反映干部教育新要求的佳作———读杨春贵教授
主编的 “重大理论与实践 100例”系列读物(337)
六 总结宝贵经验 弘扬优良学风———读 “重大理论与
实践 100例”系列丛书(342)
七 一部研究党校教学的力作——— 《党校教学论》
评介(345)
八 实现 “步步高”要求的可喜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
社会科学方法论》评介(350)
后 记(356)
4 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内容庞杂,横跨了多个领域,但一旦沉浸进去,就会发现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核心关切点上:如何在剧变的时代中保持精神的定力与清晰的自我认知。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灵动,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用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哲学命题。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仰与怀疑”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揭示了它们在构建个体世界观中的相互依存性。对于那些对哲学抱有敬畏,却又害怕被艰深理论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友善的桥梁,它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的思辨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素雅而不失内涵,封底的引文更是耐人寻味。初读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思想的迷宫,但很快就被作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引导。它不像传统哲学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宏大而深奥的议题一一解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并将其与自己过往的认知进行对照。尤其是关于时代变迁对个体精神世界冲击的探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触及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茫。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审视自身存在的基石,探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根本问题。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和令人振奋的。
评分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多重透视的可能。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哲学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现代人”的指南。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体验之间穿梭自如,使得原本冰冷的哲学思辨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哲学思辨的章节,作者的解读既尊重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又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提出超越性的见解。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去理解那些看似与我无关的思辨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言行举止。
评分每次合上书卷,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内容不够详尽,而是因为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太过深刻,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这本书成功地将哲学的严肃性与个人经历的真诚性结合了起来,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有真诚的自白感。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与读者对话。书中的某些论述,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集体潮流时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只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是在探究,在这些大变动面前,我们如何安放我们的灵魂,如何持续我们的思考,这份对人本价值的坚守,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理解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梳理哲学流派发展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人心路历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同时又身处泥泞之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书中对于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挣扎的描摹,尤其具有感染力,它让人真切体会到,任何思想的诞生都不是真空中的产物,而是血与汗、理智与情感交织的产物。不同于那些枯燥的学术回顾,这里的历史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张力,读完之后,我对许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