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馬剋思主義哲學 | ||
| 定價 | 96.00 | |
| 齣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5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楊春貴 著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20322140 | |
| 重量 | 564 | |
曆史大變動中的人生足跡和哲學生涯(1)
一 少年時期 (1936—1950)(2)
二 中學時期 (1950—1955)(3)
三 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時期
(1955—1962)(8)
四 在南開大學任教和下放廣西基層工作時期
(1962—1978)(16)
五 在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室)工作時期
(1978—1993)(29)
六 在中共中央黨校從事教學行政管理工作時期
(1993—2001)(37)
七 退齣領導工作崗位之後 (2001年—現在)(57)
八 永遠的追求:學好用好講好馬剋思主義(83)
九 麵嚮實際的哲學:若乾理論問題的探索和體會(106)
十 論著目錄(126)
記者訪談:說人生論哲學(168)
一 潛心讀經典 業精哲思深———訪中共中央黨校楊春貴
教授 (《人民日報》)(168)
二 哲學與人民共命運———記馬剋思主義哲學專傢楊春貴
(《光明日報》)(172)三 馬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大眾的哲學———楊春貴同誌
訪談錄 (節錄)(《學習時報》)(174)
四 哲學傢的思想 政治傢的胸懷———記阜新籍**名哲學傢、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楊春貴 (《阜新廣播電視報》)(183)
五 學以緻用 不斷探索———訪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專訪錄)(188)
六 科學對待馬剋思主義需要把握的幾個原則———訪
馬剋思主義哲學傢、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楊春貴教授
(《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雜誌)(198)
七 把握體係 抓住精髓 突齣主題———就怎樣理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訪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教授
(《馬剋思主義與現實》雜誌)(222)
八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訪中央黨校楊春貴教授
(《人民日報》)(232)
九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訪中央黨校
原副校長楊春貴 (《人民日報》)(236)
十 戰略思維與領導藝術———訪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楊春貴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244)
十一 閱讀原著 把握體係 解決問題———就深入學習
習近平係列重要講話訪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楊春貴
(《理論視野》雜誌)(253)
思想理論界的良師益友(263)
一 嚮李瑞環同誌學習 “學哲學用哲學”(兩則)(263)
二 艾思奇:人民的哲學傢———在 《人民日報》紀念
“人民的哲學傢”艾思奇誕辰 100周年筆談會上的
發言(272)
2 我與馬剋思主義哲學三 黃鰓森:我心中做學問的一麵旗幟 (兩則)(273)
四 肖前教授對馬剋思主義哲學教材建設的貢獻
———在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研討會
暨肖前教授八十華誕紀念會”上的講話(282)
五 韓樹英主編的 《通俗哲學》是一本you秀的 “新大眾
哲學”———在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暨紀念韓樹英
教授從事黨校教育五十周年研討會”上的發言(286)
六 龔育之在哲學上的三大貢獻(289)
七 袁貴仁主持編寫的 “馬工程”哲學教材是一本富有
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馬剋思主義哲學教材(297)
八 吳仁寶:中國傑齣的農民思想傢(308)
九 張江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的一位
領軍人物(312)
十 張式榖:一位執著堅定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313)
十一 金春明教授對 “wen革”史研究的貢獻(317)
十二 趙劍英的一部接地氣有新意的哲學文集(321)
附錄 本人作品的學界評論(326)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發展曆程的理論再現——— 《中國哲學
四十年 (1949—1989)》評介(326)
二 quan方位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部力作
——— 《哲學傢毛澤東》評介(328)
三 《鄧小平理論與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運》
一書的專傢鑒定意見 (2000年 10月 20日)(331)
四 鄧小平理論研究的新開拓——— 《鄧小平理論與
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運》評介(334)
目 錄 3五 一套反映乾部教育新要求的佳作———讀楊春貴教授
主編的 “重大理論與實踐 100例”係列讀物(337)
六 總結寶貴經驗 弘揚優良學風———讀 “重大理論與
實踐 100例”係列叢書(342)
七 一部研究黨校教學的力作——— 《黨校教學論》
評介(345)
八 實現 “步步高”要求的可喜成果——— 《馬剋思主義與
社會科學方法論》評介(350)
後 記(356)
4 我與馬剋思主義哲學
這本書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它提供瞭多重透視的可能。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哲學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現代人”的指南。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在理性分析和感性體驗之間穿梭自如,使得原本冰冷的哲學思辨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特定文化背景下哲學思辨的章節,作者的解讀既尊重瞭原有的文化土壤,又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提齣超越性的見解。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輸入,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它迫使我走齣自己的思維定勢,去理解那些看似與我無關的思辨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今天的言行舉止。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理解近現代社會思潮的演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梳理哲學流派發展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廣度和深度,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將宏觀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人心路曆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俯瞰,同時又身處泥濘之中感受時代的脈搏。書中對於特定曆史轉摺點上,知識分子群體內心掙紮的描摹,尤其具有感染力,它讓人真切體會到,任何思想的誕生都不是真空中的産物,而是血與汗、理智與情感交織的産物。不同於那些枯燥的學術迴顧,這裏的曆史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思想的張力,讀完之後,我對許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産生瞭全新的審視角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初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內容龐雜,橫跨瞭多個領域,但一旦沉浸進去,就會發現所有的綫索最終都匯聚到瞭一個核心關切點上:如何在劇變的時代中保持精神的定力與清晰的自我認知。作者的文筆老辣而又不失靈動,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又用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釋復雜的哲學命題。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信仰與懷疑”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它沒有簡單地將二者對立起來,而是揭示瞭它們在構建個體世界觀中的相互依存性。對於那些對哲學抱有敬畏,卻又害怕被艱深理論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友善的橋梁,它既滿足瞭求知欲,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讀者的思辨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考究,封麵素雅而不失內涵,封底的引文更是耐人尋味。初讀時,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思想的迷宮,但很快就被作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引導。它不像傳統哲學著作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宏大而深奧的議題一一解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闢的論斷,並將其與自己過往的認知進行對照。尤其是關於時代變遷對個體精神世界衝擊的探討,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觸及瞭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與迷茫。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審視自身存在的基石,探討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根本問題。它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對話,這種體驗是極其寶貴和令人振奮的。
評分每次閤上書捲,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是因為內容不夠詳盡,而是因為書中提齣的諸多問題太過深刻,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沉澱。這本書成功地將哲學的嚴肅性與個人經曆的真誠性結閤瞭起來,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感,又有真誠的自白感。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而是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與讀者對話。書中的某些論述,對於理解當代社會中個體在麵對集體潮流時的精神睏境,提供瞭極其深刻的洞察力。它不隻是記錄瞭曆史的變遷,更是在探究,在這些大變動麵前,我們如何安放我們的靈魂,如何持續我們的思考,這份對人本價值的堅守,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