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拯救世界的经济学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郎咸平 | 页数: | |
| 定价: | 49.80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 ISBN号: | 9787520703727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 出版社: |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版次印次: | 1 |
郎咸平潜心十年研究《资本论》,**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弥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中间环节,完成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方法和依据!
内容推荐本书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地修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环节——产业,也就是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本书将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艰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难懂,并完成了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以图解的方式证明了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本书还证明了马克思安排下的“计划性” 的扩大再生产是可以实现两个部门同步的稳定扩张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性,经济自然稳定增长,否则经济危机就会频繁出现。
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郎咸平教授研究了各国是如何处理剩余价值的,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1)经济危机推动;(2)工人团结争取;(3)****分配。作者同时对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海量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通过**政策和法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和社会福利,不仅仅有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实可行的。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目前的隐患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作者简介职务、专业背景等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千万册,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
目录导读 马克思中观经济学为什么是拯救世界的经济学一、写作背景二、本书的特色三、政府管理经济和剩余价值分配的三种模式四、中国模式**部分《资本论》与中观均衡导言第一章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1.1价值与价格1.2资本投入结构1.3剥削率与利润率第二章 简单再生产2.1生产部门的划分2.2简单再生产过程2.3简单再生产案例2.4价格大于价值,剥削率大于利润率第三章 扩大再生产3.1再生产的安排3.2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案例3.3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计划性第四章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4.1“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安排4.2“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案例第五章 市场化的不稳定性5.1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两部门均可稳定增长5.2部门1资本*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5.3部门2资本*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5.4初始规模比例恰当时,两部门也可稳定增长5.5市场化再生产不稳定总结5.6再谈计划性与市场化第二部分福利政策:世界主要**如何转移剩余价值导言第六章 经济危机冲击下的美国模式6.1大萧条的推动,美国开启福利时代6.2“二战”后,福利政策继续实施6.3 70年代以来,福利政策受阻第七章 斗争赢得福利的英国模式7.1 20世纪以前的福利制度7.2斗争赢来福利7.3借助大萧条,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7.4 70—90年代,自由主义抬头,福利收缩7.5 90年代至今,福利调整恢复第八章 应对苏联扩张:北欧模式的代表:瑞典8.1工人团结,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保障8.2北欧福利社会形成8.3 80年代至今,持续调整第九章 欧洲的计划经济:法国模式9.1法国的福利传统9.2“二战”结束,法国福利制度形成9.3 20世纪70年代,福利制度走向成熟第十章 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模式10.1世界上**个实行社会保险的**10.2战后社会保障逐步恢复10.3 20世纪90年代至今,改革调整第十一章 德国的好学生:日本模式11.1日本的福利制度11.2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时期(1945—1961年)11.3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充时期(1962—1974年)11.4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重组(70年代后期—80年代)11.5少子化、高龄化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时期(90年代以来)第十二章 政府**的中国模式12.1就业保障体系12.2基本养老保险12.3基本医疗保障12.4社会救助体系12.5义务教育第三部分经济计划性:世界主要**如何干预经济导言第十三章 美国政府对生产资料部门的控制13.1自由主义的大本营13.2大萧条让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13.3“二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达到**13.4六七十年代,通过制定行业法律干预经济13.5 90年代至今,直接制定产业计划干预经济第十四章 英国大规模控制生产资料始于1945年14.1从大萧条到“二战”,计划经济逐步发展14.2“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14.3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深入到生活资料部门14.4 1975年至今,混合所有制形成阶段第十五章 北欧模式的代表:瑞典15.1瑞典工人阶级团结15.2 1932年,北欧模式开始建立15.3北欧模式过度干预生活资料部门,陷入危机15.4新北欧模式15.5瑞典没有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第十六章 法国历来有干预经济的传统16.1 19世纪以来的**干预16.2 1946—1960年,进一步集中管控16.3 1974年至今,逐步强化市场调节机制第十七章 德国政府控制生产资料部门17.1德国诞生就伴随着强烈的**干预色彩17.2 19世纪70年代明确**干预政策17.3“一战”与“二战”17.4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第十八章 日本政府直接兴办工业18.1明治维新,殖产兴业18.2武力扩张,统治经济18.3战后重建,侧重于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经济18.4计划经济制度化,间接化第十九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全面计划到市场化19.1 1978年以前,全面计划经济19.2改革开放就是放开生活资料部门19.3改革开放依然不能放弃计划生产资料部门19.4过度市场化附录一 各国政府干预生产资料部门的法案附录二 各国政府的福利政策统计这本书的名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本身就带着一种颠覆与革新感,再加上“拯救世界的经济学”这样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述,很难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理论,它应该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甚至能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引。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富差距、环境危机、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刻的思考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郎咸平教授的名字也很有分量,他的经济学分析常常一针见血,敢于挑战主流观点,所以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这些逻辑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全人类的未来走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质感,给我一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藏着改变世界的智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审视。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暴露出的问题不胜枚举,而主流经济学似乎在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引入“马克思”这个词,就带着一种挑战和反思的意味。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审视当今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中观经济学”又将如何为这种审视提供更细致的工具和更具体的分析?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以及是否存在一些被主流经济学忽视的结构性因素。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对现有的经济政策提出尖锐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真正“拯救世界”的经济学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既有理论的思考路径,能够引发我对自己所处经济环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硬核”程度。封面上的“马克思”字样,就足以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但对我而言,这反而是一种挑战和吸引。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剖析。而“中观经济学”的提法,则让我感到新颖。在宏观与微观之外,是否存在一个更为贴近现实、能够更精细地解释市场运行和政策影响的层面?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与中观经济学的具体工具相结合,来解读当代经济世界的复杂图景。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各种可能性的画面:或许是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应用于具体产业,或许是将剩余价值理论与企业利润分配联系起来,又或许是探讨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中观层面带来的效率差异。无论如何,我都准备好迎接一场思维的“头脑风暴”。
评分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拯救世界的经济学”这个副标题所吸引。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和焦虑感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种能够指引方向、带来希望的学说。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关于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名字,恰恰契合了我的这种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狭隘的经济学范畴,将经济理论与社会公正、环境伦理、人类福祉等更宏大的议题相结合。我想知道,在作者看来,是否存在一种经济模式,能够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能否在追求增长的同时,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可行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认识到经济活动的“另一面”,并以此为基础,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评分读这本书,我纯粹是出于一种对“新”的探索欲。郎咸平教授的名字,我以前在一些财经节目上听过,他对于经济问题的解读总是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常常能引发很多讨论。这次看到他出了关于“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新书,而且名字还这么吸引人,我立刻就产生了兴趣。我对“马克思”本身并不陌生,但将它与“中观经济学”结合起来,而且还冠以“拯救世界的经济学”这样的名号,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融入到中观经济学的框架中,形成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或许这本书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企业行为、行业发展、区域经济等等,甚至可能对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提出颠覆性的解释。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并且开阔自己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