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設備:原理 設計 應用 鄭銘 9787502531447

環保設備:原理 設計 應用 鄭銘 978750253144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鄭銘 著
圖書標籤:
  • 環保設備
  • 環境保護
  • 環境工程
  • 設備工程
  • 工業設備
  • 鄭銘
  • 9787502531447
  • 原理
  • 設計
  • 應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逸天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531447
商品編碼:2937758925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1-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環保設備:原理 設計 應用

定價:66.00元

作者:鄭銘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1-04-01

ISBN:9787502531447

字數:730000

頁碼:4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內容提要


本書著重介紹瞭水處理、大氣汙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振動與噪聲控製等環保設備的原理、設計、運行、管理等知識。內容圖文並茂,並適當結閤設計實例,便於讀者應用時參考。對每種設備介紹都盡可能結閤外先進的環保工藝,給齣設備特點、適用範圍、設計參數、運行原理、管理與維護等。為便於讀者應用時參考,本書還結閤瞭部分工程設計實例。
本書可供環境工程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設備生産廠傢、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目錄


1 物理法廢水處理設備
1.1 預處理設備
1.2 沉澱池
1.3 氣浮裝置
1.4 溶氣氣浮
1.5 離心分離設備
1.6 磁分離設備
2 化學法廢水處理設備
2.1 混凝設備
2.2 電解槽
2.3 氯氧化設備
2.4 臭氧氧化設備
3 生化法廢水處理設備
3.1 活性汙泥法廢水處理設備
3.2 生物臘法基本原理
3.3 厭氧法廢水處理設備
3.4 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及設備
3.5 汙泥處理設備
4 物理化學法廢水處理裝置
……
5 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
6 一休化中水迴用裝置
7 冷卻塔
8 典型汙水處理工藝設計實例
9 機械式除塵器
10 濕式除塵器
11 過濾式除塵器
12 電除塵器
13 廢氣淨化設備
14 除塵脫硫一體化設備
15 集氣罩與粉塵處理裝置
16 噪聲控製設備
17 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處置設備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綠動未來:新時代下的環境治理技術與實踐 在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的資源,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嚮環境中排放著汙染物。空氣汙染、水體富營養化、土壤退化、固體廢棄物圍城……這些嚴峻的環境挑戰,不僅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係統,更直接關乎人類自身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壓力,科技創新成為破解難題、守護地球的關鍵。本書《綠動未來:新時代下的環境治理技術與實踐》正是一部聚焦於這一時代命題的力作,它深入剖析瞭當前環境保護領域的核心技術,並結閤豐富的實踐案例,為讀者呈現瞭一幅全麵而生動的環境治理圖景。 一、 基礎理論的深邃洞察:理解汙染的本質與治理的邏輯 環境保護並非空中樓閣,其根本在於對汙染發生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治理過程的科學規劃。本書開篇便緻力於為讀者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將從汙染物的種類、來源、遷移轉化規律入手,詳細闡述各類汙染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具體影響。例如,在空氣汙染章節,我們會深入探討顆粒物(PM2.5, PM10)、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等主要空氣汙染物在大氣中的化學反應、物理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形成光化學煙霧、酸雨等次生汙染。在水汙染方麵,則會剖析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業麵源汙染等不同來源的有機物、重金屬、營養鹽等對地錶水、地下水、海洋生態係統的破壞作用,以及其在水體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在此基礎上,本書將係統梳理環境治理的核心原則和基本策略。這包括源頭控製、過程控製、末端治理相結閤的“三位一體”思路,以及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生態修復等前沿理念。我們強調,有效的環境治理絕非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從全局齣發,遵循生態係統的內在規律,力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同統一。例如,在介紹“清潔生産”時,本書將詳細闡述其內涵,即通過優化設計、改進工藝、閤理利用資源,從生産全過程減少汙染物的産生和排放,從而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目標。 二、 關鍵技術的多維度解析:從淨化到修復的裝備與工藝 掌握瞭理論基礎,本書便將目光聚焦於具體的技術手段。我們將係統介紹當前環保領域最前沿、最有效的一係列關鍵技術,並對其工作原理、技術特點、適用範圍進行詳盡的闡釋。 大氣汙染控製技術: 針對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本書將深度剖析各類高效的大氣汙染物淨化技術。這包括: 顆粒物去除技術: 如靜電除塵器(ESP)的電暈放電與荷電機理,布袋除塵器(Baghouse Filter)的過濾原理與濾袋材料選擇,濕式除塵器(Wet Scrubber)的水膜或液滴捕集機製。 氣體汙染物去除技術: 諸如選擇性催化還原(SCR)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用於脫硝的化學反應機理,酸性氣體(SOx, HCl等)的堿洗吸收法,以及VOCs的吸附、催化氧化、生物降解等多種處理方式。 臭氧(O3)與光化學煙霧控製: 介紹其生成機理,並探討控製前體物排放、發展綠色交通等綜閤治理策略。 煙氣脫硫(FGD)技術: 詳細講解濕法脫硫(石灰石-石膏法)、半乾法脫硫、乾法脫硫等主流工藝的反應過程、設備構成與優缺點。 水汙染治理技術: 麵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與水體汙染問題,本書將全麵介紹各類水處理技術,旨在實現汙水的達標排放乃至再生利用。 物理處理技術: 沉澱、過濾、氣浮、吸附等,用於去除懸浮物、膠體、油類及部分溶解性汙染物。 化學處理技術: 混凝沉澱、氧化還原、中和、離子交換等,用於去除重金屬、色度、COD等。 生物處理技術: 活性汙泥法、厭氧/好氧生物處理、膜生物反應器(MBR)、生物濾池等,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降解有機汙染物和營養鹽。 高級處理技術: 如臭氧氧化、高級氧化(AOPs)、反滲透(RO)、納濾(NF)等,用於去除難降解有機物、去除鹽分,實現水的深度淨化與迴用。 汙泥處理與處置: 介紹汙泥脫水、乾化、穩定化、焚燒等關鍵技術,以及其資源化利用的途徑。 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固體廢棄物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大瓶頸。本書將深入探討各類固體廢棄物的分類、減量化、再利用與資源化技術。 生活垃圾處理: 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與技術挑戰,機械分選、生物處理(如好氧堆肥、厭氧消化)以及焚燒發電技術。 工業固體廢物處理: 危險廢物(如廢酸、廢堿、廢有機溶劑、廢包裝材料)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包括固化/穩定化、焚燒、填埋等,並強調其特殊的技術要求與環境風險管控。 資源化利用: 廢舊塑料的迴收再生,廢金屬的冶煉與再利用,建築垃圾的破碎與再生骨料製備,以及農作物秸稈的能源化與材料化利用。 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技術: 汙染的土壤與地下水不僅威脅農業生産,更可能通過食物鏈和飲用水源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隱患。本書將介紹多種有效的修復策略。 物理修復技術: 如土壤換填、挖掘外運、固化/穩定化等。 化學修復技術: 如化學氧化還原、土壤淋洗等。 生物修復技術: 包括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微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強調利用生物體的自然能力來降解或遷移汙染物。 場地選擇性修復: 針對不同汙染類型與程度,選擇最優的修復方案,並考慮修復成本與效率。 三、 實踐應用的深度剖析:典型案例與前沿展望 理論與技術是根基,而成功的應用則是檢驗其價值的試金石。本書在介紹完各項核心技術後,將重點呈現一係列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典型環境治理工程案例。這些案例將從項目背景、技術選型、工程實施、效果評估、經濟效益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力求為讀者提供直觀、鮮活的學習素材。 例如,我們將選取一個大型工業園區廢水處理項目,詳細介紹其麵對的復雜水質特性,如何通過多級串聯的物理、化學、生物處理工藝,結閤先進的在綫監測與控製係統,實現廢水的近零排放與部分迴用;我們將分析一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設計與運營,重點探討其煙氣淨化係統如何滿足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以及焚燒過程中産生的飛灰和爐渣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我們還將介紹一個被重金屬汙染的農田土壤修復工程,展示如何采用植物修復與土壤改良相結閤的策略,逐步恢復土壤的生産能力與生態功能。 此外,本書還將展望未來環境治理技術的發展趨勢。這包括: 智能化與數字化: 引入物聯網(IoT)、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技術,實現環境監測的智能化、預警的精準化、治理的精細化,構建智慧環保體係。 綠色低碳技術: 聚焦於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環保技術,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在環保裝備運行中的推廣。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與生態補償機製: 探討如何量化生態環境的價值,建立健全的生態補償機製, incentiviz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跨界協同治理: 強調區域聯防聯控、國際閤作在解決跨界汙染問題中的重要性,例如,全球氣候變化、海洋塑料汙染等。 四、 結語:共築綠色傢園的責任與擔當 《綠動未來:新時代下的環境治理技術與實踐》不僅是一部技術手冊,更是一份對未來的宣言。它旨在喚醒讀者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大傢積極投身於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傢園。 本書內容涵蓋廣泛,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從工程案例到未來展望,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係統的學習平颱。無論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科研人員,還是企業界的環保負責人、政府部門的管理者,抑或是關心環境問題的社會大眾,都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與幫助。 我們堅信,通過不懈的科技創新與廣泛的社會參與,綠色的未來必將如期而至。讓我們攜手並進,用智慧和行動,為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乃至美麗地球,貢獻我們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似乎是一本極其“硬核”的技術類書籍,目錄裏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公式,一看就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在我強忍著不適,試圖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硬”更多地體現在它陳舊的內容和晦澀的錶達上,而非其真正的技術深度或現實意義。 書中關於“原理”的闡述,仿佛把我帶迴瞭信息閉塞的年代。它詳細地講解瞭一些非常基礎的物理和化學原理,這些原理本身並沒有錯,但很多都已經是幾十年前就被廣泛認知和應用的知識瞭。例如,關於水體淨化,書中花瞭大篇幅介紹傳統的沉澱、過濾、吸附等技術,但對於如今更高效、更環保的膜分離、高級氧化等技術,卻幾乎沒有提及,或者僅僅是寥寥數語帶過。這種內容上的“滯後”,讓這本書的“原理”部分顯得不夠有說服力。 在“設計”方麵,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同樣不佳。書中齣現的設備設計圖,大多是結構簡單、功能單一的工業化設備。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根據不同場景進行個性化設計,如何融入綠色、低碳理念的設計思路,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它更像是對已有成熟設備的一種“復製和粘貼”,缺乏創新性和前瞻性。閱讀這些設計圖,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觀一個陳舊的工業博物館,而非學習現代環保設備的設計理念。 而“應用”部分,更是讓我感到睏惑。書中列舉的應用案例,大多是大型工業項目,而且描述非常籠統,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和詳細的操作步驟。對於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或者如何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環保問題,這本書完全沒有提供任何指導。例如,關於如何選擇傢用空氣淨化器,如何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和迴收,如何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在這本書裏幾乎是空白。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泛黃的相冊,裏麵記錄著一些過去的影像,但卻無法反映當下的生活。它或許能為一些研究環保技術發展史的學者提供一些參考,但對於渴望瞭解現代環保技術、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或者尋求環保生活指導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微乎其微。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本“厚重”的書,但這種厚重,更多地來自於其過時的內容和難以閱讀的錶達方式,而非其知識的含量。

評分

手捧這本《環保設備:原理 設計 應用》,我最初的設想是,它能為我揭示現代環保技術的奧秘,讓我對如何設計和應用各類環保設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穿越一條荒蕪的沙漠,除瞭漫天的黃沙,便再無其他。 首先,書中的“原理”部分,給我的感覺非常“空泛”。它似乎在試圖囊括所有類型的環保設備,從大氣汙染治理到水汙染防治,再到固體廢物處理,無所不包。但正因為這種“全而不精”的覆蓋方式,導緻每一個原理的講解都淺嘗輒止,缺乏深度。比如,在談到生物脫氮除磷時,它僅僅提到瞭幾種微生物的作用,卻沒有深入解釋其代謝過程、環境因子影響等關鍵信息。這種泛泛而談的敘述,讓我很難真正理解其背後的科學邏輯。 其次,關於“設計”的內容,更是讓我一頭霧水。書裏充斥著大量的設備圖紙和流程示意圖,但這些圖紙往往年代久遠,而且缺乏必要的標注和解釋。很多圖紙就像是上個世紀的老照片,雖然展示瞭設備的外觀,卻無法提供任何關於其設計思路、材料選擇、性能參數等關鍵信息。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現代設計理念,比如模塊化、智能化、綠色設計的要素,但這本書似乎對此一無所知,完全沉浸在過去的工業設計模式中。 至於“應用”的部分,則是我認為最讓人失望的。書中列舉的應用場景,大多是大型的工業項目,涉及的也是一些已經被廣泛應用的成熟技術。它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根據具體需求來選擇和優化設備的信息,也沒有探討一些新興的、個性化的環保應用案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瞭解如何將環保技術應用到我的日常生活,比如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節約傢庭能源等,但這本書所提供的信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幾乎是“零”的價值。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閱讀一本被時間遺忘的科技文獻。它固然記錄瞭一些曆史上的環保設備知識,但卻完全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其理論的深度不足,設計的模糊不清,應用的局限性,都讓這本書在現代讀者眼中顯得價值不高。我本期待一本能夠啓發我思考、指導我行動的環保設備指南,結果卻得到一本充滿年代感、缺乏實踐指導意義的“古董”。

評分

這本書雖然掛著“環保設備”的名號,但感覺更像是披著技術外衣的曆史讀物。翻開目錄,一水的理論公式和設備圖紙,看得我頭昏眼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隻講求“高大全”的年代。書裏大篇幅地介紹瞭幾十年前的各種環保工藝,什麼“煙氣脫硫”、“廢水處理”之類的,聽起來挺高大上,可具體到操作層麵,感覺就像在看說明書,而且還是那種老掉牙、翻譯腔十足的說明書。 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復雜的化學反應式,試圖找齣它們在當今社會中的實際應用。然而,越看越覺得不對勁,書裏提到的很多技術,現在根本就沒人用瞭,或者早就被更先進、更高效的設備所取代。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不是在“考古”?把一些已經塵封在曆史角落的技術文獻重新挖掘齣來,然後裝訂成冊,就成瞭所謂的“現代環保設備指南”。 而且,整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枯燥乏味,沒有絲毫的生活氣息。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被睏在圖書館裏的小學生,被迫啃食著一本本枯燥的教科書。沒有生動的案例,沒有鮮活的人物,更沒有對環保理念的深入探討。仿佛一切都隻是冷冰冰的圖紙和數據,讓人提不起一絲興趣。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能啓迪思維、引發思考的內容,結果卻是一無所獲。 最讓我失望的是,這本書對當前環保領域的熱點問題幾乎隻字未提。什麼碳中和、綠色能源、循環經濟,這些如火如荼的話題,在這本書裏根本找不到蹤影。仿佛作者完全活在另一個時空,對現實世界的環保挑戰充耳不聞。這樣的書,即便理論再紮實,也難免有“脫離實際”之嫌,無法給讀者帶來真正的價值。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本過時的、缺乏現實意義的技術手冊。如果你想瞭解最前沿的環保技術,或者尋找解決當下環境問題的思路,這本書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它更適閤那些對環保技術發展史有濃厚興趣,或者需要查閱大量過往技術資料的專業人士。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勸退”指南,看完之後,或許會對環保設備産生一種莫名的畏懼感。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環保設備:原理 設計 應用》時,心裏還是抱有不小的期待的。畢竟,“環保”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正能量,而“設備”、“原理”、“設計”、“應用”這些詞匯,又暗示著這本書會是一本內容紮實、乾貨滿滿的專業書籍。然而,翻開書頁,我的期待值便如過山車般驟降。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老舊”。不是指紙張泛黃,而是內容本身。我在這裏看到的很多原理和設計,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上個世紀的工業畫冊。比如,關於汙水處理的部分,詳細講解瞭各種沉澱池、過濾器的構造和工作流程,但對於如今普遍采用的膜分離技術、活性汙泥法等高效處理工藝,卻語焉不詳,甚至提及甚少。這讓我不禁懷疑,這本書的齣版日期是否真的如封麵上所寫。 而且,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顯得陳舊且缺乏針對性。它更多地是在介紹一些通用型的設備,而不是針對當前中國或者世界麵臨的具體環保難題,給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在介紹大氣汙染治理設備時,對於 PM2.5、臭氧等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汙染物,提及不多,反而花瞭大量篇幅在一些已經過時的SO2、NOx去除技術上。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介紹,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也無法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深入思考。 更令人感到睏惑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過於學術化和理論化,缺乏將復雜的技術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的能力。很多章節充斥著專業術語和晦澀的公式,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天書。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原理,但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錶淹沒,失去瞭閱讀的興趣。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寫給同行看的教材,而非麵嚮廣大關注環保問題的普通讀者。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它或許在某些方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想要瞭解現代環保技術發展、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或者激發環保熱情的人來說,它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我更希望看到一本能夠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富有啓發性的環保書籍,而不是這樣一本沉寂在曆史中的技術手冊。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還沒仔細翻看,就被它厚重的體積和密集的文字震懾到瞭。感覺像是一本要啃好幾天的“硬骨頭”。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硬”更多地體現在其枯燥乏味的敘述方式上,而非其內容的深度或前沿性。 書裏對於各種環保設備原理的講解,簡直就像是在科普一本幾十年前的教科書。我翻到瞭關於空氣淨化設備的章節,它詳細地介紹瞭靜電除塵、濕式除塵等技術,並且給齣瞭大量的理論公式和效率計算。但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對於如今市麵上隨處可見的HEPA濾網、活性炭吸附等在傢庭和辦公環境中普遍應用的技術,卻隻有寥寥幾筆帶過,甚至沒有提及。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更新停滯在瞭上一個世紀,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而且,書中提到的“設計”部分,也讓我感到十分睏惑。它更多地是在展示一些實驗室階段的概念性設計,或者是一些工業化初期的大型設備圖紙。對於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小型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環保設備設計,幾乎沒有涉及。我本希望從中學習到一些如何在生活中應用環保設備的小技巧,或者瞭解一些創意性的環保設計理念,結果卻發現這與我的期望完全背離。 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關於“應用”的案例,但書中的案例也大多是宏大、抽象的工業場景,例如大型化工廠的廢氣處理、城市級的生活汙水淨化等。這些案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既不直觀,也不 relatable。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貼近生活的應用,比如如何在傢中選擇閤適的空氣淨化器、如何利用雨水收集係統節約用水、如何正確處理廚餘垃圾等,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裏幾乎是鳳毛麟角。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是一本寫給過去的技術人員看的書,而不是寫給現在的讀者。它所涵蓋的知識點,可能在幾十年前是前沿的,但放在今天,很多已經顯得過時和不閤時宜。對於想要瞭解當下環保設備發展趨勢,或者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非常有限。我更傾嚮於將它視為一本技術發展史的參考資料,而不是一本實用的環保設備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