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环保设备:原理 设计 应用
定价:66.00元
作者:郑铭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4-01
ISBN:9787502531447
字数:730000
页码:4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介绍了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振动与噪声控制等环保设备的原理、设计、运行、管理等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并适当结合设计实例,便于读者应用时参考。对每种设备介绍都尽可能结合外先进的环保工艺,给出设备特点、适用范围、设计参数、运行原理、管理与维护等。为便于读者应用时参考,本书还结合了部分工程设计实例。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设备生产厂家、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目录
1 物理法废水处理设备
1.1 预处理设备
1.2 沉淀池
1.3 气浮装置
1.4 溶气气浮
1.5 离心分离设备
1.6 磁分离设备
2 化学法废水处理设备
2.1 混凝设备
2.2 电解槽
2.3 氯氧化设备
2.4 臭氧氧化设备
3 生化法废水处理设备
3.1 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设备
3.2 生物腊法基本原理
3.3 厌氧法废水处理设备
3.4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及设备
3.5 污泥处理设备
4 物理化学法废水处理装置
……
5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6 一休化中水回用装置
7 冷却塔
8 典型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实例
9 机械式除尘器
10 湿式除尘器
11 过滤式除尘器
12 电除尘器
13 废气净化设备
14 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
15 集气罩与粉尘处理装置
16 噪声控制设备
17 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处置设备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仔细翻看,就被它厚重的体积和密集的文字震慑到了。感觉像是一本要啃好几天的“硬骨头”。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硬”更多地体现在其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上,而非其内容的深度或前沿性。 书里对于各种环保设备原理的讲解,简直就像是在科普一本几十年前的教科书。我翻到了关于空气净化设备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静电除尘、湿式除尘等技术,并且给出了大量的理论公式和效率计算。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对于如今市面上随处可见的HEPA滤网、活性炭吸附等在家庭和办公环境中普遍应用的技术,却只有寥寥几笔带过,甚至没有提及。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更新停滞在了上一个世纪,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而且,书中提到的“设计”部分,也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它更多地是在展示一些实验室阶段的概念性设计,或者是一些工业化初期的大型设备图纸。对于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小型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环保设备设计,几乎没有涉及。我本希望从中学习到一些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环保设备的小技巧,或者了解一些创意性的环保设计理念,结果却发现这与我的期望完全背离。 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应用”的案例,但书中的案例也大多是宏大、抽象的工业场景,例如大型化工厂的废气处理、城市级的生活污水净化等。这些案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不直观,也不 relatable。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比如如何在家中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如何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节约用水、如何正确处理厨余垃圾等,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是凤毛麟角。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写给过去的技术人员看的书,而不是写给现在的读者。它所涵盖的知识点,可能在几十年前是前沿的,但放在今天,很多已经显得过时和不合时宜。对于想要了解当下环保设备发展趋势,或者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本技术发展史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实用的环保设备指南。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环保设备:原理 设计 应用》时,心里还是抱有不小的期待的。毕竟,“环保”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正能量,而“设备”、“原理”、“设计”、“应用”这些词汇,又暗示着这本书会是一本内容扎实、干货满满的专业书籍。然而,翻开书页,我的期待值便如过山车般骤降。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旧”。不是指纸张泛黄,而是内容本身。我在这里看到的很多原理和设计,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上个世纪的工业画册。比如,关于污水处理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各种沉淀池、过滤器的构造和工作流程,但对于如今普遍采用的膜分离技术、活性污泥法等高效处理工艺,却语焉不详,甚至提及甚少。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是否真的如封面上所写。 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显得陈旧且缺乏针对性。它更多地是在介绍一些通用型的设备,而不是针对当前中国或者世界面临的具体环保难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介绍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时,对于 PM2.5、臭氧等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污染物,提及不多,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在一些已经过时的SO2、NOx去除技术上。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介绍,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无法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入思考。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缺乏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的能力。很多章节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晦涩的公式,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天书。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原理,但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淹没,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给同行看的教材,而非面向广大关注环保问题的普通读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它或许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想要了解现代环保技术发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或者激发环保热情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我更希望看到一本能够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的环保书籍,而不是这样一本沉寂在历史中的技术手册。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似乎是一本极其“硬核”的技术类书籍,目录里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一看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在我强忍着不适,试图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硬”更多地体现在它陈旧的内容和晦涩的表达上,而非其真正的技术深度或现实意义。 书中关于“原理”的阐述,仿佛把我带回了信息闭塞的年代。它详细地讲解了一些非常基础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这些原理本身并没有错,但很多都已经是几十年前就被广泛认知和应用的知识了。例如,关于水体净化,书中花了大篇幅介绍传统的沉淀、过滤、吸附等技术,但对于如今更高效、更环保的膜分离、高级氧化等技术,却几乎没有提及,或者仅仅是寥寥数语带过。这种内容上的“滞后”,让这本书的“原理”部分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在“设计”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同样不佳。书中出现的设备设计图,大多是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工业化设备。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场景进行个性化设计,如何融入绿色、低碳理念的设计思路,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它更像是对已有成熟设备的一种“复制和粘贴”,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阅读这些设计图,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观一个陈旧的工业博物馆,而非学习现代环保设备的设计理念。 而“应用”部分,更是让我感到困惑。书中列举的应用案例,大多是大型工业项目,而且描述非常笼统,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或者如何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环保问题,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指导。例如,关于如何选择家用空气净化器,如何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如何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是空白。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泛黄的相册,里面记录着一些过去的影像,但却无法反映当下的生活。它或许能为一些研究环保技术发展史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但对于渴望了解现代环保技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或者寻求环保生活指导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微乎其微。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本“厚重”的书,但这种厚重,更多地来自于其过时的内容和难以阅读的表达方式,而非其知识的含量。
评分手捧这本《环保设备:原理 设计 应用》,我最初的设想是,它能为我揭示现代环保技术的奥秘,让我对如何设计和应用各类环保设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穿越一条荒芜的沙漠,除了漫天的黄沙,便再无其他。 首先,书中的“原理”部分,给我的感觉非常“空泛”。它似乎在试图囊括所有类型的环保设备,从大气污染治理到水污染防治,再到固体废物处理,无所不包。但正因为这种“全而不精”的覆盖方式,导致每一个原理的讲解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比如,在谈到生物脱氮除磷时,它仅仅提到了几种微生物的作用,却没有深入解释其代谢过程、环境因子影响等关键信息。这种泛泛而谈的叙述,让我很难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 其次,关于“设计”的内容,更是让我一头雾水。书里充斥着大量的设备图纸和流程示意图,但这些图纸往往年代久远,而且缺乏必要的标注和解释。很多图纸就像是上个世纪的老照片,虽然展示了设备的外观,却无法提供任何关于其设计思路、材料选择、性能参数等关键信息。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设计理念,比如模块化、智能化、绿色设计的要素,但这本书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工业设计模式中。 至于“应用”的部分,则是我认为最让人失望的。书中列举的应用场景,大多是大型的工业项目,涉及的也是一些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和优化设备的信息,也没有探讨一些新兴的、个性化的环保应用案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如何将环保技术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比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节约家庭能源等,但这本书所提供的信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几乎是“零”的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被时间遗忘的科技文献。它固然记录了一些历史上的环保设备知识,但却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其理论的深度不足,设计的模糊不清,应用的局限性,都让这本书在现代读者眼中显得价值不高。我本期待一本能够启发我思考、指导我行动的环保设备指南,结果却得到一本充满年代感、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古董”。
评分这本书虽然挂着“环保设备”的名号,但感觉更像是披着技术外衣的历史读物。翻开目录,一水的理论公式和设备图纸,看得我头昏眼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只讲求“高大全”的年代。书里大篇幅地介绍了几十年前的各种环保工艺,什么“烟气脱硫”、“废水处理”之类的,听起来挺高大上,可具体到操作层面,感觉就像在看说明书,而且还是那种老掉牙、翻译腔十足的说明书。 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式,试图找出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然而,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书里提到的很多技术,现在根本就没人用了,或者早就被更先进、更高效的设备所取代。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在“考古”?把一些已经尘封在历史角落的技术文献重新挖掘出来,然后装订成册,就成了所谓的“现代环保设备指南”。 而且,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枯燥乏味,没有丝毫的生活气息。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困在图书馆里的小学生,被迫啃食着一本本枯燥的教科书。没有生动的案例,没有鲜活的人物,更没有对环保理念的深入探讨。仿佛一切都只是冷冰冰的图纸和数据,让人提不起一丝兴趣。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能启迪思维、引发思考的内容,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最让我失望的是,这本书对当前环保领域的热点问题几乎只字未提。什么碳中和、绿色能源、循环经济,这些如火如荼的话题,在这本书里根本找不到踪影。仿佛作者完全活在另一个时空,对现实世界的环保挑战充耳不闻。这样的书,即便理论再扎实,也难免有“脱离实际”之嫌,无法给读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过时的、缺乏现实意义的技术手册。如果你想了解最前沿的环保技术,或者寻找解决当下环境问题的思路,这本书恐怕会让你大失所望。它更适合那些对环保技术发展史有浓厚兴趣,或者需要查阅大量过往技术资料的专业人士。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劝退”指南,看完之后,或许会对环保设备产生一种莫名的畏惧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