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科技/阅读中华国粹
定价:28.00元
作者:吕厚轩,傅璇琮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1900225
字数:
页码:16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我国先人逐步发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许多科技成果更是飘洋过海,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科技进步。
《古代科技/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目录
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简述
节 早期科技的萌芽——先秦时期
第二节 古代科技的发展及高峰的出现——秦汉时期
第三节 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唐宋时期
第四节 古代科技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
第二章 农业
节 农业技术的萌芽
一、石、骨、棒的制造
二、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交流
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
二、赵过和代田法
三、《汜胜之书》
四、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第三节 农业技术的发展
一、用于农田灌溉的机械发明
二、粮食加工技术
第四节 农业水利
一、农田灌溉技术
二、水利运输工程
第五节 农业科技著作的大量出现
一、一部自成系统的农业专著——陈嘉《农书》
二、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三、图文并茂的王祯《农书》
四、徐光启《农政全书》
第三章 医药学
节 中国医学基础的奠定
一、早期的医学著作——马王堆出土医书
二、先秦中医扁鹊及切脉术
三、独创的治疗技术——针灸术
第二节 医学体系的形成
一、神医华陀及中医外科麻沸散
二、医圣张仲景
三、中医医典——《神农本草经》
第三节 医学的推广与发扬
一、孙恩邈与《千金方》
二、部国家医典——《唐本草》
三、药学宝库的璀璨明珠——《藏医学》
第四节 医学的进步与辉煌
一、金元四大家和医学流派的形成
二、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三、免疫法的出现
四、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第四章 天文学
节 天文知识的萌芽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二、初的天象观测及记录
第二节 天体机构理论和历法
一、天体结构理论
二、秦汉历法的科学成就
三、宋元历法的进步
第三节 天文观测的进展
一、天文测量成就
二、天文测量的进步
第五章 地理学
节 早期的地理学
一、《尚书·禹贡》
二、《山海经》
三、《管子》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节 地理测绘技术与地理学的发展
一、地理测绘技术
二、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旅行家的贡献与游记
一、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二、杜怀与《经行记》
三、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测震
第五节 早期的气象学
一、对风的观测
二、对湿度和雨量的观测
第六章 数学
节 数字的产生及几何图形
第二节 数学体系的形成
一、《周髀算经》
二、《九章算术》
三、圆周率的计算
第三节 算经十书与数学的发展
第四节 数学的辉煌成就
一、宋元四大家
二、珠算盘的广泛使用
三、天元术和四元术
四、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第七章 物理学
节 古代光学成就
一、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
二、凸镜和阳燧
三、平面镜
第二节 声学知识在中国古代的体现
一、乐器的创造及其发展沿革
二、中国古代乐律
三、声学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第三节 力学知识在古代的应用
第八章 化学成就及运用
节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第二节 炼丹术和化学
第九章 冶炼技术
节 中国的丹水炼铜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三大铸造技术
一、陶范铸造
二、失蜡法的发明
三、金属范铸造
第三节 铁器时代的到来和冶铁技术
一、生铁冶炼
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三、水排的发明和使用
第四节 炼钢技术
一、百炼钢
二、炒钢
三、脱碳钢
四、灌钢法
第五节 有色冶金技术
第六节 早的炼锌技术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
节 手工纺织技术的初步完善
第二节 纺织业的大发展
一、各种各样的纺织工艺
二、棉织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三、纺织机械
第十一章 车船制造技术
节 车辆制作
第二节 造船技术辉煌成就
一、造船技术的雏形
二、造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辉煌的造船业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节 的发明和火器
一、的发明
二、的推广和使用
第二节 指南针和航海
一、指南针的发明
二、指南针在航海技术中的应用
第三节 造纸术的发明和使用
一、早期使用的“纸”
二、造纸术的出现
三、蔡侯纸
四、造纸术的推广和纸张的使用
第四节 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二、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品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阅读中华国粹”这个标题中,我嗅到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一种对民族根源的深深回溯。而“古代科技”这个关键词,更是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具体的色彩和硬朗的线条。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古代发明,那些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里程碑。比如,四大发明是否会得到深入的解读,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我更希望书中能探讨古代中国人在不同领域,如水利工程、机械制造、天文观测、甚至军事科技等方面所展现出的超凡智慧和创新能力。我不仅想知道“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哲学思想、以及民族性格,促成了这些科技的诞生和发展?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古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出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古代科技/阅读中华国粹 吕厚轩,傅璇琮》,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对中华文明深邃根基的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古代智慧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尤其是“古代科技”这四个字,仿佛打开了我对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精巧工艺的古代世界的想象。我渴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可能在现代人视野中逐渐淡去的古代技术和发明。比如,精密的古代天文仪器是如何运作的?古代的冶金术达到了怎样令人惊叹的水平?在建筑、农业、航海等领域,古人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考证,为我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古代科技图景。而“阅读中华国粹”这个副标题,则让我感觉到,这些古代科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最宝贵的“国粹”之一。它们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创新精神和哲学思想的载体。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挖掘出这些科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我能够从科技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
评分手握这本书,一种厚重而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对《古代科技/阅读中华国粹》这个书名中的“国粹”二字尤为敏感。在我看来,科技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机械的运作,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国粹”的有力注脚。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古代中国。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那些曾经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例如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工程学等领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超越时代的局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书中是否会描绘出古代工匠的巧手和智慧?是否会讲述古代学者在知识探索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我不仅想了解那些具体的发明和技术,更想探究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并应用的,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面貌。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粹”的内涵,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那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代科技。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脑海中涌现的画面是古老而精妙的机关,是文人墨客们在山水之间挥洒的才情。我一直对中华文明的深邃底蕴充满了好奇,而“阅读中华国粹”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我的心坎。我相信,这本书会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那些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耳熟能详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发明,比如指南针的雏形,火药的最初应用,亦或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我更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还能挖掘出这些科技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关怀,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古人的智慧,并非只是死板的工艺,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一种对天地万物深刻理解的体现。我想看到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吕厚轩和傅璇琮两位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之旅。
评分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璀璨的知识殿堂。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国粹”,绝不仅仅是戏曲、书法、绘画这些表象的艺术,更深层次的,在于那些支撑起一个伟大文明的基石——科技。而《古代科技》这个主标题,恰恰点燃了我对这本书最浓厚的兴趣。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那个相对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孕育出如此多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农业、冶金等各个领域的突出成就?我希望能够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关于古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那些可能被历史长河掩埋却依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细节。也许书中会描绘出古代工坊的热火朝天,或是古代书院的静谧学习氛围,亦或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医学方剂是如何被发现和完善的。对于“阅读中华国粹”这个副标题,我理解为,这些古代科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国粹”之一,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塑造着民族的精神。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科技知识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