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古代科技/閱讀中華國粹
定價:28.00元
作者:呂厚軒,傅璿琮
齣版社:泰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1900225
字數:
頁碼:166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長期的生産過程中,我國先人逐步發明創造瞭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不僅極大地促進瞭社會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更是飄洋過海,推動瞭整個世界的科技進步。
《古代科技/閱讀中華國粹》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閤。
目錄
章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簡述
節 早期科技的萌芽——先秦時期
第二節 古代科技的發展及高峰的齣現——秦漢時期
第三節 輝煌燦爛的科技成就——唐宋時期
第四節 古代科技的緩慢發展——明清時期
第二章 農業
節 農業技術的萌芽
一、石、骨、棒的製造
二、弓箭的發明和使用
第二節 農業技術的推廣與交流
一、鐵農具的齣現和牛耕
二、趙過和代田法
三、《汜勝之書》
四、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第三節 農業技術的發展
一、用於農田灌溉的機械發明
二、糧食加工技術
第四節 農業水利
一、農田灌溉技術
二、水利運輸工程
第五節 農業科技著作的大量齣現
一、一部自成係統的農業專著——陳嘉《農書》
二、部官修農書——《農桑輯要》
三、圖文並茂的王禎《農書》
四、徐光啓《農政全書》
第三章 醫藥學
節 中國醫學基礎的奠定
一、早期的醫學著作——馬王堆齣土醫書
二、先秦中醫扁鵲及切脈術
三、獨創的治療技術——針灸術
第二節 醫學體係的形成
一、神醫華陀及中醫外科麻沸散
二、醫聖張仲景
三、中醫醫典——《神農本草經》
第三節 醫學的推廣與發揚
一、孫恩邈與《韆金方》
二、部國傢醫典——《唐本草》
三、藥學寶庫的璀璨明珠——《藏醫學》
第四節 醫學的進步與輝煌
一、金元四大傢和醫學流派的形成
二、法醫學著作《洗冤錄》
三、免疫法的齣現
四、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
第四章 天文學
節 天文知識的萌芽與發展
一、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二、初的天象觀測及記錄
第二節 天體機構理論和曆法
一、天體結構理論
二、秦漢曆法的科學成就
三、宋元曆法的進步
第三節 天文觀測的進展
一、天文測量成就
二、天文測量的進步
第五章 地理學
節 早期的地理學
一、《尚書·禹貢》
二、《山海經》
三、《管子》中的自然地理知識
第二節 地理測繪技術與地理學的發展
一、地理測繪技術
二、地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旅行傢的貢獻與遊記
一、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二、杜懷與《經行記》
三、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第四節 中國古代的測震
第五節 早期的氣象學
一、對風的觀測
二、對濕度和雨量的觀測
第六章 數學
節 數字的産生及幾何圖形
第二節 數學體係的形成
一、《周髀算經》
二、《九章算術》
三、圓周率的計算
第三節 算經十書與數學的發展
第四節 數學的輝煌成就
一、宋元四大傢
二、珠算盤的廣泛使用
三、天元術和四元術
四、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
第七章 物理學
節 古代光學成就
一、小孔成像——光的直綫傳播
二、凸鏡和陽燧
三、平麵鏡
第二節 聲學知識在中國古代的體現
一、樂器的創造及其發展沿革
二、中國古代樂律
三、聲學在建築藝術上的體現
第三節 力學知識在古代的應用
第八章 化學成就及運用
節 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第二節 煉丹術和化學
第九章 冶煉技術
節 中國的丹水煉銅
第二節 青銅時代的三大鑄造技術
一、陶範鑄造
二、失蠟法的發明
三、金屬範鑄造
第三節 鐵器時代的到來和冶鐵技術
一、生鐵冶煉
二、鑄鐵柔化處理技術
三、水排的發明和使用
第四節 煉鋼技術
一、百煉鋼
二、炒鋼
三、脫碳鋼
四、灌鋼法
第五節 有色冶金技術
第六節 早的煉鋅技術
第十章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
節 手工紡織技術的初步完善
第二節 紡織業的大發展
一、各種各樣的紡織工藝
二、棉織技術的普及與發展
三、紡織機械
第十一章 車船製造技術
節 車輛製作
第二節 造船技術輝煌成就
一、造船技術的雛形
二、造船事業的不斷發展
三、輝煌的造船業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節 的發明和火器
一、的發明
二、的推廣和使用
第二節 指南針和航海
一、指南針的發明
二、指南針在航海技術中的應用
第三節 造紙術的發明和使用
一、早期使用的“紙”
二、造紙術的齣現
三、蔡侯紙
四、造紙術的推廣和紙張的使用
第四節 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齣現
二、活版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手握這本書,一種厚重而古樸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我對《古代科技/閱讀中華國粹》這個書名中的“國粹”二字尤為敏感。在我看來,科技絕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機械的運作,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是“國粹”的有力注腳。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古代中國。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介紹那些曾經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例如在天文學、數學、醫學、工程學等領域,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超越時代的局限,創造齣令人驚嘆的奇跡。書中是否會描繪齣古代工匠的巧手和智慧?是否會講述古代學者在知識探索道路上的艱辛與執著?我不僅想瞭解那些具體的發明和技術,更想探究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産生、發展並應用的,以及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中華文明的麵貌。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國粹”的內涵,不僅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那些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古代科技。
評分翻閱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而璀璨的知識殿堂。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國粹”,絕不僅僅是戲麯、書法、繪畫這些錶象的藝術,更深層次的,在於那些支撐起一個偉大文明的基石——科技。而《古代科技》這個主標題,恰恰點燃瞭我對這本書最濃厚的興趣。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那個相對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孕育齣如此多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古代天文、曆法、醫藥、農業、冶金等各個領域的突齣成就?我希望能夠讀到那些關於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關於古代學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及那些可能被曆史長河掩埋卻依舊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細節。也許書中會描繪齣古代工坊的熱火朝天,或是古代書院的靜謐學習氛圍,亦或是那些流傳韆古的醫學方劑是如何被發現和完善的。對於“閱讀中華國粹”這個副標題,我理解為,這些古代科技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國粹”之一,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塑造著民族的精神。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科技知識呈現在我眼前,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腦海中湧現的畫麵是古老而精妙的機關,是文人墨客們在山水之間揮灑的纔情。我一直對中華文明的深邃底蘊充滿瞭好奇,而“閱讀中華國粹”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擊我的心坎。我相信,這本書會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智慧,那些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耳熟能詳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發明,比如指南針的雛形,火藥的最初應用,亦或是那些令人驚嘆的建築奇跡。我更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麵,還能挖掘齣這些科技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關懷,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古人的智慧,並非隻是死闆的工藝,而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一種對天地萬物深刻理解的體現。我想看到書中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這些現代人也能感同身受,體會到那份穿越時空的共鳴。呂厚軒和傅璿琮兩位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學術的嚴謹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相信他們一定能帶領我進行一場深刻的文化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古代科技/閱讀中華國粹 呂厚軒,傅璿琮》,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對中華文明深邃根基的探索。我一直對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古代智慧充滿瞭敬畏和好奇。尤其是“古代科技”這四個字,仿佛打開瞭我對一個充滿奇思妙想和精巧工藝的古代世界的想象。我渴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卻可能在現代人視野中逐漸淡去的古代技術和發明。比如,精密的古代天文儀器是如何運作的?古代的冶金術達到瞭怎樣令人驚嘆的水平?在建築、農業、航海等領域,古人又留下瞭哪些寶貴的經驗和技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詳實的內容和嚴謹的考證,為我呈現齣一個真實而生動的古代科技圖景。而“閱讀中華國粹”這個副標題,則讓我感覺到,這些古代科技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最核心、最寶貴的“國粹”之一。它們不僅僅是技術,更是承載著民族的智慧、創新精神和哲學思想的載體。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挖掘齣這些科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我能夠從科技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
評分在品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從“閱讀中華國粹”這個標題中,我嗅到瞭一種濃鬱的文化氣息,一種對民族根源的深深迴溯。而“古代科技”這個關鍵詞,更是為這幅畫捲增添瞭具體的色彩和硬朗的綫條。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那些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中國古代發明,那些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裏程碑。比如,四大發明是否會得到深入的解讀,其産生的原因、發展過程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我更希望書中能探討古代中國人在不同領域,如水利工程、機械製造、天文觀測、甚至軍事科技等方麵所展現齣的超凡智慧和創新能力。我不僅想知道“是什麼”,更想知道“為什麼”——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哲學思想、以及民族性格,促成瞭這些科技的誕生和發展?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古代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藝術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揭示齣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