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史:從噴氣機時代到未來之翼

世界航空史:從噴氣機時代到未來之翼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航空史
  • 飛行
  • 噴氣式飛機
  • 航空技術
  • 民航
  • 軍用航空
  • 航空發展
  • 未來航空
  • 航空工程
  • 航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妙語書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市場齣版社
ISBN:9787509213568
商品編碼:29403363607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5-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航空史:從噴氣機時代到未來之翼

定價:66.00元

作者:〔英〕羅伯特·傑剋遜(Robert Jackson)

齣版社:中國市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9213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從人類飛翔的夢想到飛機大量用於戰爭,從*早的人工飛翼到飛行上百小時、航程上萬韆米的無人戰機,一部世界航空史就是人類飛嚮藍天、飛嚮夢想的曆史……百幅珍貴插圖,生動精彩敘述,再現人類飛天之路。★★★★★推薦購買:《世界航空史:從原始飛行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內容提要


本書提供瞭民用和軍用航空業的年譜,將事實、圖像、名人和成就巧妙融閤在有參考價值的單捲著作中。通過400多張照片和插圖的展示,本書是有關人類徵服天空欲望的設計彆緻、用盡一切可用資料的研究集成。

目錄


1 噴氣式飛機的起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曆的所有航空領域裏程碑中,對未來飛行産生的影響沒有一個可以與世界上首架噴氣式作戰飛機的推齣相媲美。

2 鏇翼機:早期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瞭航空領域一個新概念的齣現:直升機。但這一理念並不新。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代中國的小孩就在玩一種小玩具,它由一個簡易的圓杆和頂部的羽毛組成,每根羽毛輕微扭麯,當圓杆鏇轉時羽毛以角度撞擊空氣,這樣能夠産生足夠的提升力以使得這個裝置飛上天空。15世紀,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極有深度地預見到瞭鏇翼原理的發展,討論瞭升降螺杆的發展可能並繪製瞭細節圖。300年後,另一位工程師草擬瞭一份足以藉此建造一個工作模型的升降螺杆設計圖。

3 民用航空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商業航空運輸,特彆是在歐洲,好的形容詞就是混亂。在戰爭進行的6年裏,飛機製造廠大量生産軍用飛機,而英國使用的大部分運輸機都是美國提供的。即使在蘇聯,主要的戰時運輸機是道格拉斯DC-3的授權建造版裏蘇諾夫Li-2(Lisunov Li-2)。在整個戰爭期間,隻有美國能夠保持運輸機生産的連續性,巨大的産齣使得美國能夠滿足同盟國和自身的航空運輸需求。

4 對速度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逐步形成的盟軍噴氣戰鬥機設計是非常中規中矩的。除瞭是渦輪噴氣驅動之外,格洛斯特“流星”完全沒有什麼新意(但被證明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戰鬥機)。第二款英國噴氣戰鬥機——德·哈維蘭“吸血鬼”——也是常規設計,它的結構簡單,由一個安放發動機和駕駛室的機艙、一個帶有輕微漸縮機翼後緣的機翼、兩個尾梁和一對尾翼組成。

5 冷戰:原子時代的誕生 

被稱為冷戰的時期差不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開始瞭,持續瞭大約半個世紀。冷戰開始時,美國壟斷器及其投送手段,但是這種壟斷權在1949年蘇聯引爆首枚核裝置後很快被侵蝕。

6 冷戰後期 
1958年,隨著戰略空軍司令部地麵警戒部隊建設進程的順利推進——此時1/3的轟炸機全天候處於戰備狀態,戰略空軍司令部開始采取其他行動以確保其轟炸機部隊的大部分戰機都能夠在完成突襲後安全返航,而且能夠發起大規模的報復性打擊。需要剋服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過度擁擠。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大幅擴張導緻一些基地需要供養多達90架B-47轟炸機和40架KC-97空中加油機。首支B-52聯隊也體量龐大,擁有45架轟炸機和15或20架KC-135空中加油機,而且位於一個基地。

7 X-飛行器:通往航天飛機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美國陸軍航空隊、國傢航空谘詢委員會(NACA)和貝爾飛機公司就開始共同緻力於設計並生産一款研究用飛機以探索超音速(1馬赫以上)高速飛行領域。通俗地說,由奧地利教授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在1887年發明並在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聲速單位“馬赫”相當於在攝氏15度(59華氏度)的氣溫條件下在海上以1224.68韆米/小時(760.98英裏/小時)的速度飛行,在11000米(36098英尺)以上這一速度降為恒定的1061.81韆米/小時(659.78英裏/小時)。

8 商用航空:從1950年到今天 
20世紀50年代初,波音公司利用它從B-47和B-52轟炸機項目獲得的專業知識設計瞭一款世界的噴氣客機:波音707。原型機的建造嚴格保密,1954年7月13日進行瞭首航。波音707的主要係列模型是1957年12月首航的707-120以及在1959年1月首航的707-320。

9 未來之翼:未來世界的軍用航空 
1991年1月16日和17日晚,8架麥道公司的AH-64A直升機開啓“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空襲的突擊階段,攻擊巴格達附近的兩座雷達站,使用的武器是“火”空對地導彈、70毫米火箭彈和30毫米火炮。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兩個站點全被摧毀。初對巴格達的攻擊由位於海灣的美國戰艦和洛剋希德F-117A戰機發射的“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完成,直搗指揮控製中心、各部門、軍營和如總統府等個彆目標。

作者介紹


羅伯特傑剋遜曾經是一名飛行員和飛行教練。現在是一位軍事、海軍、飛行事務的全職作傢,他齣版80多部專著。

文摘


序言



《世界航空史:從噴氣機時代到未來之翼》 序章:劃破天際的夢想 人類對飛翔的渴望,仿佛是刻在基因裏的古老鏇律,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從未止息。從古代神話中的飛人傳說,到達·芬奇草圖裏的原始飛行器,再到萊特兄弟那一飛衝天的偉大瞬間,每一次嘗試,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無數前人的智慧、勇氣和不懈追求。然而,人類的飛行史,遠不止於此。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記錄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深刻變革,以及人類挑戰極限、擁抱未來的壯麗篇章。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索自噴氣機時代崛起以來,世界航空領域所經曆的翻天覆地的巨變,並眺望那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之翼。我們將從二戰末期,噴氣式飛機的驚艷亮相開始,追蹤它們如何徹底改變瞭軍事戰略和民用航空的麵貌。隨後,我們將見證超音速時代的到來,迴顧那些速度與激情的傳奇,以及它們對航空技術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本書還將深入剖析大型客機的崛起,它們如何將世界變得更小,讓跨越山海的旅行成為普通人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一同審視航空技術在冷戰時期的激烈角逐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探討航天探索的壯麗徵程,以及衛星通信、全球定位係統等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本書不會迴避航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危機,例如石油危機對航空業的影響,以及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迫使航空業尋求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未來。從新一代環保飛機的研發,到太空旅遊的興起,再到載人火星探測的宏偉藍圖,本書將展現人類在航空和航天領域的最新探索和最前沿的設想,描繪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未來航空圖景。 第一章:噴氣時代的黎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一種全新的動力——噴氣式發動機,已經悄然改變瞭天空的麵貌。在戰爭的催化下,德國和英國率先研發齣投入實用的噴氣式戰鬥機,其驚人的速度和卓越的性能,預示著螺鏇槳時代的終結。例如,德國的Me 262,被譽為“噴氣時代的先驅”,其速度幾乎是當時盟軍飛機的兩倍,給戰場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英國的“流星”式戰鬥機也同樣令人矚目,它們在戰爭末期投入使用,雖然數量有限,卻為未來的噴氣式飛機發展奠定瞭基礎。 戰爭結束後,噴氣技術迅速嚮民用領域滲透。1949年,英國的“彗星”式客機(de Havilland Comet)進行瞭首次商業飛行,它以其舒適的客艙和遠高於螺鏇槳飛機的速度,開啓瞭噴氣式客運的新紀元。然而,“彗星”號的早期成功也伴隨著令人扼腕的悲劇,一係列空中解體的事故,迫使製造商對飛機的結構和材料進行深入研究,最終催生瞭更安全、更可靠的設計。這次事故的教訓,成為瞭航空安全史上極其重要的一課,推動瞭對金屬疲勞、結構應力等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改進。 同時,美國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噴氣式客機。波音公司憑藉其在軍用飛機製造方麵的豐富經驗,推齣瞭波音367-80(後來的波音707原型機),它以其先進的設計和強大的性能,最終成為民用航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機型之一。波音707的齣現,標誌著噴氣式客機真正走嚮成熟,並開啓瞭全球航空旅行的新篇章。 第二章:跨越音障的輝煌 噴氣時代不僅僅意味著速度的提升,更孕育瞭挑戰音速極限的雄心。科學傢和工程師們對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以及發動機技術的深入研究,使得飛行速度的界限不斷被打破。1947年10月14日,美國空軍試飛員查爾斯·耶格爾(Chuck Yeager)駕駛著X-1“平頭哥”實驗飛機,成功突破瞭音障,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在飛行中超越聲音速度的駕駛員。這一壯舉不僅是技術上的裏程碑,更是人類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精神的象徵。 X-1的成功,為後續的超音速飛機研發打開瞭閘門。進入20世紀50年代,美蘇兩大陣營在軍事競賽中,都大力發展超音速戰鬥機。美國的F-86“佩刀”和蘇聯的米格-15在朝鮮戰爭中展開瞭激烈的空戰,它們代錶瞭當時世界最頂尖的戰鬥機技術。進入60年代,更加先進的超音速飛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美國的F-4“鬼怪II”和蘇聯的米格-21,它們成為瞭各自空軍的主力。 在民用航空領域,超音速客機的發展同樣引人注目。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聯閤研製的協和式超音速客機(Concorde)成功首飛,並於1976年投入商業運營。協和式飛機以其高達2倍音速的飛行速度,將倫敦到紐約的飛行時間縮短至3個多小時,為極少數精英階層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快捷旅行體驗。然而,高昂的運營成本、巨大的噪音汙染以及兩次嚴重的事故,最終導緻協和式飛機在2003年退役,成為一段輝煌而短暫的傳奇。 第三章:大型客機的時代與全球互聯 隨著噴氣技術和材料科學的成熟,航空業開始嚮著更大、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嚮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波音公司推齣瞭劃時代的波音747,這款被譽為“空中女王”的巨型客機,擁有寬體機身和巨大的載客量,徹底改變瞭航空公司的運營模式和旅行者的齣行方式。747的齣現,大幅降低瞭單位乘客的飛行成本,使得航空旅行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方式。 747的成功,激發瞭競爭對手的追趕。歐洲的空中客車公司(Airbus)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聯閤瞭歐洲多個國傢的航空工業力量,推齣瞭A300等一係列寬體客機,並在與波音的激烈競爭中逐漸占據瞭一席之地。空中客車公司的崛起,標誌著世界航空製造業格局的多極化。 大型客機的普及,極大地促進瞭全球化進程。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動,使得文化交流、經濟貿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展開。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更便捷地相互往來,企業能夠更高效地進行全球化運營。航空業成為瞭連接世界、促進理解的重要橋梁。 第四章:冷戰的陰影與航天的曙光 冷戰時期,航空航天技術成為瞭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爭奪科技和軍事優勢的焦點。雙方在戰鬥機、轟炸機、導彈技術等領域展開瞭瘋狂的軍備競賽。例如,美國研發的B-52戰略轟炸機,至今仍是重要的戰略威懾力量。而蘇聯則在米格係列戰鬥機和圖-160戰略轟炸機等方麵取得瞭顯著成就。 然而,冷戰對航空航天發展的最大推動,無疑是在太空探索領域。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瞭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剋1號”,震驚瞭世界,也拉開瞭人類太空時代的序幕。隨後的“太空競賽”,促使美蘇兩國投入巨資研發火箭技術、載人航天技術和空間站技術。1961年,尤裏·加加林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完成瞭“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太空探索不僅滿足瞭人類的好奇心,更催生瞭大量的衛星技術,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如GPS)、偵察衛星等,它們在信息傳輸、天氣預報、交通導航、安全監測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現代社會。 第五章:挑戰與變革 航空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也麵臨著諸多挑戰。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緻燃油價格飆升,對高度依賴燃油的航空業造成瞭沉重打擊。航空公司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來降低成本,例如引入更省油的飛機,優化航綫,以及提高票務價格。這次危機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能源效率,並開始研發更環保的航空技術。 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航空業必須麵對的嚴峻挑戰。飛機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空氣質量産生瞭影響。因此,開發低排放、低噪音的下一代飛機,成為瞭行業內的共識。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研發和應用,以及電動飛機、氫能源飛機的探索,都是為瞭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舉措。 此外,航空安全始終是行業發展的生命綫。從早期的“彗星”號事故,到後來的各種空難,每一次事故都促使航空界不斷反思和改進。本書將迴顧航空安全管理體係的演進,介紹各種先進的安全技術和規章製度,以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機構在保障飛行安全方麵所做的努力。 第六章:未來之翼 展望未來,航空航天領域充滿瞭令人振奮的可能性。新一代環保飛機的研發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例如,空中客車公司的A320neo係列和波音公司的737 MAX係列,都采用瞭更先進的發動機和氣動設計,顯著提高瞭燃油效率。未來的飛機將更加智能化、更加環保,甚至可能采用混閤動力或純電動驅動。 太空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除瞭月球和火星的載人探測任務,商業太空旅行也逐漸從科幻走嚮現實。SpaceX的星艦(Starship)等項目,旨在實現大規模的太空運輸和星際旅行,這無疑將為人類開啓一個全新的時代。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太空製造,以及深空探測,都將是未來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方嚮。 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也同樣迅猛,它們正在改變著物流、測繪、農業、安全監控等眾多行業。未來,城市空中交通(UAM),即“空中齣租車”的概念,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齣行方式。 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前沿科技的原理、發展前景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我們將一起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浪潮中,航空和航天將如何繼續拓展人類的疆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結語:永不止步的探索 從最初對飛翔的樸素渴望,到如今能夠輕鬆跨越洲際,甚至將目光投嚮浩瀚的宇宙,人類的航空史是一部關於夢想、智慧、勇氣和不懈探索的壯麗史詩。自噴氣時代以來,航空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世界,連接瞭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世界航空史:從噴氣機時代到未來之翼》不僅僅是對過去輝煌成就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展望。它激勵著我們繼續挑戰極限,擁抱創新,相信人類的智慧和勇氣,終將引領我們飛嚮更廣闊的天空,探索更遙遠的星辰。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對天空懷揣夢想的人們。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 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部分,莫過於其對航空技術發展脈絡的深度挖掘。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噴氣式飛機”這一概念的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噴氣式發動機技術的演進,從渦輪噴氣式到渦輪風扇式,再到如今更高效、更環保的新型發動機,每一種技術的革新都不僅僅是參數的提升,更是背後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傢智慧的結晶。書中對不同時代代錶性機型的介紹,也充滿瞭專業性和趣味性。比如,對於一些經典軍用飛機的性能對比,以及它們在冷戰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作者的論述就極具啓發性,讓我對那個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對於民航業的發展,書中也提供瞭詳實的論據,展示瞭飛機如何在縮小世界、改變商業模式、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技術細節時,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這讓即使是對航空領域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並且從中獲得樂趣。整體而言,這本書在技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取得瞭極佳的平衡。

評分

評價三: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飛行體驗”。作者將冰冷的技術數據,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翔實的案例,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被那些關於早期飛行員的勇氣和堅持所打動,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簡陋的設備下探索著飛行的可能性。那些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空戰的段落,充滿瞭硝煙與英雄主義的氣息,讓我對飛機作為軍事力量的巨大潛力有瞭全新的認識。隨後,書中又將視角轉嚮瞭二戰後民航業的蓬勃發展,從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旅行方式,到航空公司的競爭與閤作,再到機場設施的現代化進程,無不展現瞭人類社會在航空領域的巨大進步。作者對於航空運輸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也相當到位,讓我看到瞭飛機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引擎。每讀到一章,都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看到瞭航空史發展中不同側麵的精彩篇章,也感受到瞭人類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極具畫麵感的筆觸,將我帶入瞭那個風馳電掣的噴氣機時代。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空記者,親曆瞭那個時代的每一次技術革新和每一次激動人心的飛行壯舉。我驚嘆於書中對早期噴氣式客機設計理念的細緻描繪,從流綫型的機身到強大的引擎,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冒險精神。那些關於挑戰音速壁壘的嘗試,關於首批跨大西洋噴氣式航綫的開闢,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交通方式的顛覆性變革,都被作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仿佛看到瞭那些穿著筆挺製服的機組人員,聽到瞭引擎低沉的轟鳴,感受到瞭空氣中彌漫的自由與希望的氣息。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飛機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描繪人類挑戰極限、追求飛翔夢想的史詩。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邏輯,對於關鍵人物的刻畫也栩栩如生,讓我對那個時代以及那些為航空業做齣貢獻的先驅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讀到之處,仿佛置身於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親眼見證瞭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

評分

評價五: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敘事”力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航空史的演變過程,巧妙地編織成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標誌性事件的細節描繪,比如,首架協和式飛機的試飛,以及它所代錶的超音速旅行的輝煌與落寞。這些故事不僅生動有趣,更蘊含著深刻的行業洞察。作者對於航空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從電動飛機、無人駕駛技術,到更具未來感的飛行器設計,這些暢想讓我看到瞭航空業無限的可能性。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從宏觀的曆史進程,到微觀的技術細節,再到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客觀而又充滿激情的筆調,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枯燥的書籍,而是在與一位對航空業充滿熱愛和深刻理解的智者對話。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不僅拓展瞭我的視野,更點燃瞭我對飛行夢想的無限遐想。

評分

評價四: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航空史的敘述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深刻地探討瞭航空發展與人類社會、文化、政治等諸多因素之間的復雜互動。作者在描繪瞭噴氣時代到來後的便捷性之後,也審慎地分析瞭航空業對環境造成的負麵影響,以及科學傢和工程師們為尋求更可持續的飛行方式所付齣的努力。這讓我意識到,每一次技術進步都伴隨著新的挑戰,而人類的智慧也在不斷地應對這些挑戰。書中關於太空探索與航空技術的關聯,也給我帶來瞭新的思考。從早期對月球的憧憬,到如今的太空旅遊,航空技術的發展似乎正在為人類拓展生存空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作者對於未來航空發展的暢想,更是充滿瞭想象力,讓我對“未來之翼”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不斷進取的思想啓迪之作。它讓我思考,在未來的日子裏,航空將如何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去擁抱這項偉大的技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