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九十九种垃圾加一记妙想-一部发明家和发明的古怪历史
定价:45.00元
作者:特雷弗·诺顿,高天羽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8155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的世界由这些的发明组成
明日的世界也将如此
发明者理应得到书写
托马斯爱迪生说过,一个发明家只需要两样东西:垃圾和想象力。他没有提到的是,自己还有两百个助手。
大众心目中的发明者形象是阿基米德式的:洗澡时从浴缸中一跃而起,着身子跑到大街上高喊一声“尤里卡――有了!”而现实中的发明者是一群勇敢、智慧、偶尔还有些疯癫的怪人。他们沉浸在对新鲜事物的痴迷追求之中,可能根本想不到洗澡。
很多发明者并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他们可能是画家(摩斯电码发明者)、雕刻家(圆珠笔发明者)、卖鞋油的(电视发明者)或者殡葬工作者(自动电话交换机的发明者)。发明家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智慧和顽强,或者,是他们的运气,还有“借鉴”并采纳其他发明家成果的眼光。
请各位打起精神,来见识各种奇怪而精彩的事物吧――那些都是发明家制作出来的。
目录
作者介绍
特雷弗·诺顿(Trevor Norton),英国人,退休前为利物浦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并掌管那里的海洋学实验室。退休以后,他和妻子居住在马恩岛,专事写作,多数作品与海洋有关。讲述自体实验史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2011年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高天羽,译者,译作包括《鱼为什么》、《遥远地球之歌》、《意外的时间机器》等,《环球科学》杂志译者。
文摘
营造的冲动
一个时代的成就往往要靠它留下的建筑来评判。史前社会留下了曾经支撑房屋的柱坑,有时候整间石屋都能保存下来,比如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中大的梅恩兰岛,在海风呼啸的海岸线上,就留下了斯卡拉布雷遗迹。然而,叫人困惑的建筑,却是由一块块石碑构成的精巧图案,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建成的巨石阵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巨大的岩石总重2000吨,古人将它们放在木板上,底下垫上圆木,从远方徒手拉到了现在的地点,然后再凭借肌肉的力量将它们竖起,并插入地上用鹿角锄和肩胛铲挖掘出来的凹槽中。
一代代的智者曾经对着这些复杂的建筑抓耳挠腮,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连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把它们叫做“sarsens”(麻烦的石头)。在诗人华兹华斯看来,巨石阵是一个“形状的秘密”。不同时代的人们曾经把它看作是寺庙、公墓或者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从不远处的杜灵顿垣墙遗址发现的新证据表明,每年冬至和夏至时分,都有数千人短暂地聚集在巨石阵周围,其中的一些更是从苏格兰北部远道而来。还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经在此举行大型宴会,或许现代的狂欢派对就是他们的发明。一位妇科大夫提出了不同见解。她声称从上方俯瞰,巨石阵明显就是一个女性生殖器的形象。我承认妇科大夫或许是比我多看了几眼女性私处,但我还是看不出它和巨石阵有什么相像的。也许每一代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巨石阵吧。
1971年,我前往苏格兰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岛,来到了其中刘易斯岛上的卡兰尼什村,我登上了一片湖泊上方的一座小山,环顾着四周从地下升起的一圈石牙,仿佛置身于一头巨大恐龙的口中。37年前,工程学教授亚历山大·托姆也曾在日落时分站在同样的位置,周围的石块使他深受触动,以至他的整个余生都在寻找并系统地研究这些“石阵”。在本著作中,他指出了至少320处遗迹。他仔细测量了每一块石头摆放的位置,结论是,即便那些不构成环形的石块也是刻意摆放的,所依据的是平滑的圆弧或椭圆。摆放它们的人懂得几何学。除此之外,石块的间距也遵循的标准,各种间距都可以用他所谓的“巨石码”测量出来(1巨石码相当于0。829米)。不仅是英伦三岛如此,爱尔兰和法国北部的石碑亦然。
托姆和其他研究者确信,这些石阵的设计者喜欢观测天象。在环形的石阵中央往往有一块引人注目的石块,托姆等人认为,这就是观察至日点和昼夜平分点的位置。古人当然知道太阳的高度会随着季节变化。在爱尔兰的纽格莱奇有一座5000年历史的古墓,它有一条长19米的墓道,只有在冬至那天的日出时分,墓道的尽头才会被阳光照亮。奥克尼群岛的梅肖韦古墓是一座由美丽枕梁支撑的建筑,它在年代上比纽格莱奇古墓稍晚,但是也有一条相似的墓道,在一年中白天短的那一天,它同样会沐浴在日光之中。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他几处古迹,它们的观测石都对准了地平线上的显著物体,从而测量太阳、月亮和固定的恒星的运动——它们并非真的固定,只是距地球太远,看起来似乎不动而已。理论上说,观测者利用这些石块就能算出一年中的天数,甚至预测日月食。他们就这样发明了天文学。
这些石碑虽然令人佩服,但是令我心系古人的,还是那些亲切的小东西:威尔特郡的土地上保留的石器时代的犁沟;斯卡拉布雷遗迹中的几件石板家具——一只“化妆台”和一只用来保持贝类新鲜的鱼缸,制作年代都已经超过了5000年。令我触动的是距哥本哈根不远的一座距今7000年的古墓,那里埋葬着一个年轻女子,可能是因为难产而死的,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婴儿,裹在一扇天鹅的翅膀里长眠着。
……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九十九种垃圾加一记妙想”——这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和谐,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背后的逻辑。 我对那些常常被我们视为“无用之物”的东西,是如何在某些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生,成为改变世界的火花,一直深感着迷。 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发明故事。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这些“垃圾”的真实面貌,它们或许是破损的机器零件,或许是过时的技术,亦或是被遗忘的材料。 而更重要的是,我渴望看到那些非凡的“妙想”是如何将这些“垃圾”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们在发明家的手中重新绽放光彩。 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和韧性的赞颂。 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充满乐趣和启发的旅程,它会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一切,并从中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价值和可能性。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触动和视野的拓展。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头扎进这本书的世界里,去感受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奇思妙想。想象一下,那些在某个时代被视为废物,甚至被嘲笑的“发明”,最终却引领了时代潮流,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但又风趣幽默的向导,将我带入一个充满惊喜的知识殿堂。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垃圾”,又有着怎样的“妙想”,能够孕育出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发明?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个关于旧锅炉改造的蒸汽机,或者是一堆废弃电线组成的早期通信设备。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描绘发明家们在困境中寻找灵感的过程,他们是如何从看似毫无价值的事物中提炼出核心的创意,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创造全新需求的工具。这种从“无”到“有”,从“废”到“宝”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和艺术魅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发明的罗列,更能深入挖掘发明家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持,他们面对质疑时的勇气,以及他们对世界永不停止的好奇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智慧、创新和人类不懈探索精神的致敬,它将激励我去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并在平凡中寻找不凡的可能性。
评分初见此书,便被其书名所吸引,如同一个精心设置的谜语,挑逗着读者的好奇心。 “九十九种垃圾加一记妙想”——单凭这句,便能勾勒出一个充满奇趣与创意的画面。 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也许是某个天才发明家,在堆积如山的废弃物中,如同寻宝一般,寻找着那能够点燃他灵感的火花。 那些被社会抛弃的,被视为“垃圾”的物件,在他们眼中,却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扇门。 我对书中可能描绘的那些“垃圾”,其本身的特质、它们被丢弃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成为某个伟大发明的关键要素,充满了期待。 同时,我也渴望了解那些“妙想”,它们是如何在与“垃圾”的碰撞中孕育而生,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虚无缥缈的设想转化为切实存在的发明。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发明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化腐朽为神奇”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惊喜和启发的发明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复古又带着点奇思妙想的插画风格,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书名也很有趣,“九十九种垃圾加一记妙想”,光听名字就感觉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我一直对那些听起来“没用”的东西如何能变废为宝,甚至成为伟大发明的源泉感到好奇,所以这本书的立意就已经打动我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轻易忽略的“垃圾”,它们在发明家的眼中却闪耀着无限的可能。想想看,一个破旧的轮胎,在别人眼里是丢弃物,但在某个天才手里,或许就变成了一个新型的减震装置;一块碎裂的玻璃,可能就启发了某种光学材料的创新。这种视角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环保和创新的精神,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思考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书名中的“古怪历史”也预示着书中不会是枯燥乏味的陈述,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戏剧性,也许会有一些发明家因为他们的“垃圾”发明而经历啼笑皆非的故事,或者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着一腔孤勇和奇思妙想,最终改变世界的历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垃圾”中的智慧和创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魔力,让我第一眼就被它深深吸引。 “九十九种垃圾加一记妙想”,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句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宣言。 它暗示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垃圾”,在某些独特的视角下,或许能绽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光彩。 我一直对那些从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是负面事物中孕育出的伟大创新充满敬意。 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关于“垃圾”的智慧与发明。 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怎样奇特而又真实的场景:也许是某个被遗弃的零件,在一位发明家的手中,经过一番巧妙的组合与改造,便化身为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工具;又或者是某种曾经被视为无用的材料,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妙想”,而重新获得了新生,并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人类创造力的一次生动诠释,它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并在看似“垃圾”的堆积中,寻找到通往无限可能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