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 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 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灾害
  • 防灾减灾
  • 避险知识
  • 科普读物
  • 安全教育
  • 自然灾害
  • 地质学
  • 应急处理
  • 周永昌
  • 武建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5900
商品编码:294409976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

定价:19.80元

售价:15.0元,便宜4.8元,折扣75

作者: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7755900

字数:

页码: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日常生活中地质灾害的预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摘录,参考文献。

目录


一、地质灾害
1.什么叫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3.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4.地质灾害的灾情是怎么分级的?
5.地质灾害的规模是怎么分级的?
6.地质灾害的险情是怎么分级的?

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
7.什么是崩塌?
8.崩塌有什么样的危害?
9.崩塌如何分类?
10.崩塌是怎样形成的?
11.诱发崩塌的因素有哪些?
12.崩塌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13.崩塌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14.发生崩塌时如何避险自救?
15.崩塌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6.什么是滑坡?滑坡灾害有什么特征?
17.滑坡有哪些危害?
18.滑坡如何分类?
19.滑坡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20.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1.诱发滑坡的因素有哪些?
22.滑坡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23.滑坡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24.滑坡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
25.发生滑坡时如何避险自救?
26.滑坡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灾害有什么特征?
28.泥石流有什么样的危害?
29.泥石流如何分类?
30.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1.泥石流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32.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33.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避险自救?
34.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35.什么是采空地面塌陷?
36.采空地面塌陷有哪些危害?
37.采空地面塌陷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38.采空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9.什么是岩溶地面塌陷?
40.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41.什么是地裂缝?
42.地裂缝主要有哪些类型?
43.地裂缝灾害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
44.地裂缝活动有哪些前兆?
45.地裂缝灾害如何预防?
46.什么是地面沉降?
47.地面沉降如何分类?
48.地面沉降的危害有哪些?
49.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日常生活中地质灾害的预防
50.为什么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地质灾害的预防?
51.怎样理解和应用电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52.暴雨和大雨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应怎样避防?
53.长时阴雨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54.冻融期容易发生哪些地质灾害?
55.居住和工作场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56.乘车出行时如何避防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57.地质灾害监测有哪些方法?
58.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有哪些方法?
59.地质灾害监测内容有哪些?
60.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令怎样下达?
61.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62.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
6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4.如何做好专业性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65.地质灾害防治的常用词汇有哪些?
66.群众应怎样观测和预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摘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地质灾害
1.什么叫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3.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4.地质灾害的灾情是怎么分级的?
5.地质灾害的规模是怎么分级的?
6.地质灾害的险情是怎么分级的?

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
7.什么是崩塌?
8.崩塌有什么样的危害?
9.崩塌如何分类?
10.崩塌是怎样形成的?
11.诱发崩塌的因素有哪些?
12.崩塌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13.崩塌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14.发生崩塌时如何避险自救?
15.崩塌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6.什么是滑坡?滑坡灾害有什么特征?
17.滑坡有哪些危害?
18.滑坡如何分类?
19.滑坡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20.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1.诱发滑坡的因素有哪些?
22.滑坡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23.滑坡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24.滑坡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
25.发生滑坡时如何避险自救?
26.滑坡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灾害有什么特征?
28.泥石流有什么样的危害?
29.泥石流如何分类?
30.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1.泥石流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32.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33.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避险自救?
34.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35.什么是采空地面塌陷?
36.采空地面塌陷有哪些危害?
37.采空地面塌陷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38.采空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9.什么是岩溶地面塌陷?
40.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41.什么是地裂缝?
42.地裂缝主要有哪些类型?
43.地裂缝灾害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
44.地裂缝活动有哪些前兆?
45.地裂缝灾害如何预防?
46.什么是地面沉降?
47.地面沉降如何分类?
48.地面沉降的危害有哪些?
49.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日常生活中地质灾害的预防
50.为什么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地质灾害的预防?
51.怎样理解和应用电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52.暴雨和大雨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应怎样避防?
53.长时阴雨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54.冻融期容易发生哪些地质灾害?
55.居住和工作场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56.乘车出行时如何避防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57.地质灾害监测有哪些方法?
58.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有哪些方法?
59.地质灾害监测内容有哪些?
60.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令怎样下达?
61.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62.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
6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4.如何做好专业性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65.地质灾害防治的常用词汇有哪些?
66.群众应怎样观测和预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摘录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简介 一、 编撰背景与意义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孕藏着巨大的地质力量。山体的崩塌、滑坡,地面的沉降、塌陷,地下水的涌出、喷发,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提高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防灾减灾工作,多侧重于宏观的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缺乏系统、易懂、实用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因此,编撰一本面向大众的、集科学性、普及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等专家学者,基于多年的科研实践和丰富的防灾减灾经验,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历时数载,精心打造了这本《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本书旨在普及地质灾害的基础知识,提升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教会读者如何识别地质灾害的早期迹象,掌握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如何采取最有效的避险和自救互救方法。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全民素质的提升,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二、 内容梗概与结构安排 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方方面面。全书内容围绕“认识、预防、避险、自救”四大核心模块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实用的防灾避险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认识地质灾害——了解你的“敌人”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础,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地质灾害的初步认知。 地质灾害概论: 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的定义、分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以及其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读者直观感受地质灾害的破坏力。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解析: 针对我国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分别对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典型形态、危害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讲解滑坡时,会分析坡度、岩土性质、降雨、地下水等关键因素,并展示不同滑动模式下的滑坡形态。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从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地震活动等)和人类活动(如不合理开发、工程建设、水库蓄水等)两个维度,阐述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帮助读者理解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简要介绍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让读者了解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进展,以及如何关注和理解预警信息。 第二部分:预防地质灾害——筑牢“安全屏障” 本部分着重于灾害的预防,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居家与生产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指导读者如何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初步判断居住地或工作地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例如,如何观察房屋周围的斜坡、裂缝、水体变化等。 日常生活中的防灾减灾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提供具体的日常防灾建议。例如,如何正确选择建房地点,如何加固房屋结构,如何合理规划用水,如何科学处理废弃物等,以减少潜在的诱发因素。 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 探讨在城市规划、乡村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如何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以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安全的威胁。 社区与乡村的地质灾害群防群治: 强调基层社区和乡村在地质灾害防范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 第三部分:避险与自救——“危急时刻”的行动指南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旨在为读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灾害发生时的应对策略。 如何识别地质灾害的早期迹象: 详细列举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前可能出现的预兆,如异常的响声、山体或地面的变形、水位的骤变、植物的变化等,教会读者敏锐地捕捉这些危险信号。 遭遇不同地质灾害时的避险要点: 崩塌与滑坡: 强调“跑、躲、避”的原则。讲解如何快速判断逃生方向,如何选择安全的躲避地点,例如,不要在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山脚下停留,遇到滑坡时要迅速向垂直于滑坡方向的上方或两侧高处逃生。 泥石流: 讲解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速度,强调“上山、避险”的策略。指导读者在发现远处有异常声音或山洪暴发时,要立即向高处山坡或坚固房屋转移,切勿沿河谷向下逃跑。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 讲解如何识别地面沉降区域的迹象,如建筑物倾斜、裂缝增多等,以及如何规避塌陷区域的危险。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重点介绍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以及如何安全疏散。 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技能: 如何利用身边物品搭建临时庇护所。 如何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和急救。 如何组织互助,帮助受困人员。 如何发出求救信号。 灾后心理调适与重建: 关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提供心理疏导的建议,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第四部分: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本部分旨在提升读者的法律意识,了解国家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简介: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使读者了解自己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权利和义务。 地质灾害防治的政策体系: 梳理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评估、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让读者了解国家层面的努力和支持。 三、 特点与亮点 科学严谨,内容权威: 本书由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等资深地质专家和防灾减灾领域的权威人士联合编撰,内容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通俗易懂,语言生动: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大量采用高清图片、示意图、流程图等,直观展示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过程、破坏形态以及避险方法,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 针对性强,操作性高: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特点,以及不同人群(如居民、学生、务工人员等)的需求,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防灾避险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系统全面,覆盖广泛: 从地质灾害的认知到预防,再到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内容涵盖全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的防灾避险知识解决方案。 普及与应用并重: 不仅普及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读者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和家人的“第一响应者”。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所有关注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的社会大众,包括但不限于: 广大城镇和乡村居民: 特别是居住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居民。 中小学校师生: 作为重要的科普教材和安全教育读物。 企事业单位员工: 特别是从事地质勘探、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行业的人员。 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提升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社会科学工作者、媒体记者: 深入了解地质灾害,进行更有效的宣传报道。 对地质科学和防灾减灾感兴趣的公众。 五、 结语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读本》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关怀。它承载着专家们对生命安全的期盼,肩负着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使命。通过学习本书,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地质灾害的“明白人”,具备“懂防范、能自救、会互救”的基本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共同构筑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美好家园。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知识就是力量, preparedness is paramount. 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开启一段关于安全与智慧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安全卫士”,时刻提醒着我们潜在的危险,并给予我们最可靠的指导。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普及了关于地质灾害的丰富知识,内容涵盖广泛,从地质构造到人文因素,从宏观的区域评估到微观的个体防护,无所不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意识的培养”以及“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在引导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通过阅读,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并学习如何利用书中提供的方法来评估和监测这些风险。书中关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介绍,虽然不深究细节,但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国家和社会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科普性、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防灾避险能力,更能激发我们对社会公共安全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作为一名居住在山区的居民,我一直对地质灾害心存忧虑,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应对。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从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洪水以及海啸这八大类地质灾害入手,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防灾避险知识。比如,在地震来临时,书中详细讲解了“生命三角”的原理和适用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室内、室外、学校、公共场所)应该采取的正确避险姿势和逃生路线。对于滑坡和泥石流,书中更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危险区域,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和发生时做出判断并迅速转移,以及如何利用身边的简易工具搭建临时避险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应急包”的制作清单,从食物、水源、药品到通讯工具、照明设备,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让我觉得不再那么无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救命锦囊”,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面对潜在的地质灾害。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在此之前,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仅限于新闻报道中的零星信息,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然而,通过阅读周永昌、武建中、董巧妹等专家的智慧结晶,我才深刻体会到这些自然力量的强大与无情。书中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是如何交织作用,最终导致这些灾难的发生。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案例,真实地展现了灾害的破坏力,让我不禁为生命的脆弱而感叹,也为大自然的力量而敬畏。但这本书的价值并非仅仅停留在唤醒恐惧,它更在于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火种——科学的防灾减灾知识。它不是冰冷的科普,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导。读到关于如何建立社区预警系统、如何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以规避风险、以及在灾后如何开展心理援助的内容时,我深深地被作者们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感所打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灾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智慧的书。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亲历过地震的幸存者,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书中对地震的描写,让我回忆起了那一刻的惊心动魄,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很多我当时在慌乱中未能做到的、但极其关键的应对措施。它详细解释了地震波的传播原理,以及为什么在不同类型的房屋中,避险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书中关于“应急避险基本原则”的总结,如“保持镇静”、“迅速撤离”、“就近避险”等,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我尤其关注了关于“二次灾害”的章节,比如次生滑坡、堰塞湖等,这些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却更为致命的风险。书中关于如何识别这些潜在风险以及在灾后如何规避的指导,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还强调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在经历了重大灾难后,如何走出阴影,重建生活,这些内容触及了灾难后最深层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抚慰和力量的注入。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堂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公共安全教育课。我一直认为,对于地质灾害,了解比恐惧更重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专业知识的桥梁。书中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描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而且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在讲解洪水防御时,书中不仅提到了要关注气象预报,还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洪水的特点,以及在遭遇城市内涝、山洪暴发等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关于“撤离信号”和“避险路线”的讲解,非常具体,让人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并思考万一发生情况时应该如何行动。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防灾减灾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防灾减灾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它呼吁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媒体共同参与到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中来,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操作指导相结合,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