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團扇 賞飾——宋 人物
定價:32.00元
作者:鳳凰空間天津
齣版社:江蘇鳳凰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594014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宋代繪畫成為我國繪畫史上的*,分科更加細緻、專業,錶現風格百態紛呈、品貌各異。山水、花鳥畫在宋代有瞭飛躍的提高。藝術上大大瞭唐代,宋代花鳥畫傢極其注重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並為此而養花養鳥。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麵有瞭大幅度的進步。唐代以畫重大曆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麵。文人與繪畫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加上皇帝對扇麵藝術的重視,書畫扇麵相應得到瞭飛速發展,臻於*。提及宋畫,對團扇的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視角。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已有三、四韆年的曆史。*早齣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裏有個“羽”字。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曆來中國被譽為“製扇王國”之稱。扇子經數韆年沿革演變已發展成為擁有幾百種的扇子傢族。
團扇,取其明月造型,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閤歡扇”。團扇的形狀不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稱為團扇。又因宮中多用之,故又稱宮扇。團扇齣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摺扇齣現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宋以前所稱的扇子,都是指團扇。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次齣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齣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的盛行時期,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
宋代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社會安定,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城市商業空前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包括團扇)的需求量明顯增長,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其發展和繁榮提供瞭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傢,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齣售,百貨雲集,其中就有細畫扇麵、梅竹扇麵齣售。到瞭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齣現瞭扇鋪。
內容提要
宋代的團扇是宋代院體中發展齣來的具有實用性、裝飾性、雅俗共賞的小幅繪畫作品。到瞭後期,已經不僅僅以實用為目的,而嚮更具有觀賞性、藝術性的裝飾品靠攏,為瞭滿足帝王賞閱的需求,團扇經拆裱製成冊頁形式。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齣自名傢之手。由於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齣現。扇麵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麵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宋代的團扇畫對之後的元、明、清乃至近、現代都有深遠的影響,它的意蘊、風格和技藝一直延續著其獨特的魅力。時至今日,曆經上韆年,宋代團扇畫也依然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訴求。
中國宋朝延續三百多年,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係,彼此間又相互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麵貌。本係類叢書將宋代團扇畫做成賞飾係列,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各類彆,包括上百幅經典作品,原作尺寸、高清印刷,供廣大讀者及愛好者欣賞、臨習,亦可直接入框做裝飾用。如宋朝文人一樣,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水。
目錄
1-南宋 劉鬆年(傳)《宮女圖》
2-南宋 劉鬆年 《瑤颱獻壽圖》
3-宋 李嵩 《明皇鬥雞圖》
4-宋 佚名 《鬆蔭談道圖》
5-宋 梁楷 《三高遊賞圖》
6-宋 佚名 《春遊晚歸圖》
7-宋 佚名 《蕉陰擊球圖》
8-宋 佚名 《蕉陰擊球圖》
9-宋 佚名 《鬆陰策杖圖》
10-宋 佚名 《天寒翠袖圖》
11-宋 李嵩 《貨郎圖》
12-宋 李迪 《蘇武牧羊圖》
13-宋 佚名 《蕉石嬰戲圖》
14-宋 佚名 《竹林撥阮圖》
15-宋 佚名 《百子嬉春圖》
16-宋 佚名 《叱石成羊圖》作者介紹
鳳凰空間·天津
鳳凰空間·天津是天津鳳凰空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津事業部,該公司是鳳凰齣版傳媒集團在天津成立的一傢國有控股公司。公司是一傢為齣版業界策劃完成重大選題的專業齣版策劃機構,長期以來與多個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機構深度閤作,建立瞭強大的國際齣版團隊,嚮外輸送輸齣瞭大量的齣版物。
文摘
序言
當我看到《團扇·賞飾——宋人·鳳凰·空間·天津》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首先,“團扇”二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婉約、雅緻的氣息,它不僅僅是一個遮陽避暑的物件,更是古代女子手中流動的詩篇,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懷的載體。而“宋人”的加入,則將我的思緒帶到瞭那個文化昌盛、藝術繁榮的時代,那個中國古典美學達到巔峰的時期。“鳳凰”作為書名中的重要元素,無疑增添瞭神秘與神聖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至高無上的祥瑞象徵,我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宋代團扇上鳳凰的各種形態、寓意,以及它在不同場閤的象徵意義。更令我好奇的是“空間”一詞,它或許是指團扇扇麵上的構圖藝術,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齣無限的意境,又或許是指團扇在當時的社會空間中的地位與作用。最後,“天津”這個地名,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地域文化的色彩,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天津在宋代時期,團扇的製作工藝、流行風格,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文化故事,將宋人的智慧與天津的風土人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呈現齣一幅立體而鮮活的文化畫捲。
評分翻開這本《團扇·賞飾》,我仿佛踏入瞭一個充滿靈動氣息的空間。書名中的“鳳凰”二字,立即勾起瞭我對書中可能蘊含的象徵意義的興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凰是祥瑞的象徵,常與皇權、高貴、吉祥相聯係,而當它齣現在團扇之上,與“宋人”和“天津”這些地域文化元素結閤時,便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很好奇,在宋代,天津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否在團扇的製作和審美上獨具特色?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那些以鳳凰為主題的團扇,它們的構圖、色彩、以及所蘊含的寓意?鳳凰的形態萬韆,時而展翅高飛,時而休憩枝頭,每一種姿態都可能傳遞齣不同的信息。而“空間”一詞,或許指的是團扇上圖案的構圖藝術,也可能暗示著書中對不同主題、不同場景下團扇應用的探討。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精美的團扇插圖,並從中學習到古人如何將復雜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到小小的扇麵之中,展現齣大氣磅礴又細膩婉約的美感,這絕對是一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評分《團扇·賞飾——宋人·鳳凰·空間·天津》,這個書名像一串珠子,串聯起我對古代藝術和文化的無限憧憬。我尤其被“鳳凰”與“空間”這兩個詞吸引。在中國的傳統圖騰中,鳳凰無疑是最具代錶性的神鳥之一,它象徵著高貴、吉祥、永恒,將鳳凰的意象呈現在團扇之上,本身就充滿瞭儀式感和美學價值。而“空間”一詞,則讓我聯想到書中對團扇圖案構圖的深入剖析。如何在一張圓形的扇麵上,巧妙地安排鳳凰的姿態、周圍的祥雲、以及可能齣現的其他吉祥元素,這需要極高的藝術功底和審美情趣。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展示那些描繪鳳凰的宋代團扇,它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營造齣無限的意境?是高飛的英姿,還是棲息的祥和?配閤著“宋人”和“天津”,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當時特定地域背景下,鳳凰題材團扇的獨到之處。也許天津在宋代曾是鳳凰題材團扇的重要産地,或者那裏的人們對鳳凰的崇拜和喜愛,體現在瞭他們所製作和使用的團扇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關於宋代吉祥文化與空間美學的視覺探索。
評分讀到《團扇·賞飾》這個書名,我的思緒便被拉迴瞭那個悠閑而精緻的宋代。書名中的“宋人”二字,直接指嚮瞭一個我非常著迷的時代。宋代的文化,以其內斂、精緻、雅俗共賞的特點而聞名,而“團扇”作為那個時代士人階層普遍使用的器物,更是承載瞭豐富的文化信息。我一直對宋代的繪畫、書法、以及各種手工藝品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團扇,無疑是這些藝術形式的絕佳載體。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宋代文人墨客如何將他們的詩詞、畫作、甚至生活感悟,巧妙地呈現在團扇之上。我想象著,那些扇麵上可能描繪的是南宋的山水寫意,筆墨淋灕,意境悠遠;又或者是描繪的是仕女圖,人物神態生動,衣袂飄飄,充滿瞭柔美的氣息。而“賞飾”二字,則暗示瞭本書不僅是對團扇藝術本身的介紹,更是對其作為一種裝飾品,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進行解析。它可能不僅僅是用來扇風,更是文人雅士彰顯品味、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天津這個地名,又為這份宋代文化增添瞭一層地域特色,或許書中會介紹天津地區宋代團扇的獨特風格,或者與當地文人相關的團扇故事。
評分這本《團扇·賞飾》初見時,我便被它那股撲麵而來的文人雅緻所吸引。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古韻,團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夏日納涼的實用之物,更是承載瞭無數情感與審美的藝術品。而“賞飾”二字,則恰恰點明瞭本書的主旨——對團扇的欣賞與裝飾之美進行深入的探討。想象一下,在微風習習的夏日午後,一位仕女手持一把繪有精美圖案的團扇,扇麵上的花鳥、山水,或是人物故事,都仿佛活瞭起來,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流動的畫捲。這本書,我想,會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的審美世界,去感受古人如何將生活化為藝術,如何用一把小小的團扇,展現齣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團扇材質、工藝以及不同時期風格變化的介紹,這無疑會是一次關於中國傳統工藝美學的深度體驗,而“宋人”的齣現,更增添瞭一份對那個文化鼎盛時期藝術成就的遐想,不知書中會描繪齣怎樣的宋人生活場景,以及他們與團扇之間怎樣的情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