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技知識通
定價:38.00元
作者:汪建民:陳百明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639207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學技術是一個不斷更新、充滿活力的知識信息係統,是一個門類眾多、縱橫交織的人類知識寶庫。科學技術也是人類社會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又可以通過技術的形式直接轉化為生産力,創造齣物質文明。高科技極大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麵貌,加快瞭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
本書分為物理化學科技、人體科技、醫學科技、航天科技、軍事科技及發明6個部分,對不同的科學現象、科學知識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全書內容講解與彩色插圖緊密結閤,圖片精美、裝幀精緻,具有內容廣博、體例新穎、詮釋精練、語言通俗等特點,其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較強。
人類造就瞭科技,同時,科技也成就瞭人類。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員,我們不儀應該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而且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學習科技知識,瞭解科學現象,探索科技奧秘。
本書文字通俗易懂,圖片精美,展現瞭科學技術的無限魅力,是一本難得的科技百科書。
目錄
A 物理化學
◎光聲科技
光速測量
光的壓力
光縴
超光速粒子
聲呐技術
聲音“純化”
透光銅鏡
全息攝影
液晶顯示
◎材料科技
金屬“記憶”
金屬“疲勞”
超導材料的發現
用冰取火
熱縮冷脹
溫度計原理
◎力磁科技
磁單極
生物磁
液體磁鐵
南北極磁場換位
宇宙射綫
等離子
萬有斥力
慣性改變
◎化學科技
人工降雨
橡膠的發明
鋁的提煉
元素周期錶
防彈玻璃
製氫新途徑
地球氧氣的消耗
海水中的鹽
點汞成金
◎自然之謎
夜明珠之謎
佛光之謎
極光之謎
球狀閃電
怪風之謎
大霧之謎
彩虹之謎
溫室效應
早晨的太陽為何是火紅的
雲為何是白色的
B 人體
◎人體常識
大腦使用率
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人體潛力
長期昏睡
催眠術
做夢的意義
神奇的預測之夢
做夢産生靈感
夢遊之謎
人有沒有“第六感”
孿生心心相通
人體的生物鍾
人為何能自己醒來
人體細胞的壽命
眼珠不怕冷
舌頭如何辨彆味道
人的嗅覺
人為什麼會感到渴
人為什麼會感到痛
返老還童
人體能耐多熱
人類能耐多冷
打哈
色盲的形成
人的胖瘦
人的衰老
害羞時為何會臉紅
睡著瞭流口水
人的腿抽筋
皮膚起“雞皮疙瘩”
人體為何不長長毛
◎奇特的人
喜臭之人
具有神奇眼的人
不斷變矮的人
能夠“噴火”的人
自我焚燒的人
嗜吃玻璃的人
神奇的帶電人
雪人之謎
睡不著覺的人
不知寒冷的人
磁鐵人之跡
赤足蹈火的人
吃煤的人
“不死”人
有毒人
長角生刺的人
預知地震的人
發光人
C 醫學
◎血液血壓
血液從何而來
人的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
耳垂、手指采血
血壓測定
白細胞
人體中的鐵
◎醫學現象
心理異常現象
打嗝之謎
人打噴嚏
流清水鼻涕
人體黑痣
人體脈搏
眼淚從哪兒來
晚上流盜汗
撞傷後為何會發青
看舌苔能知健康
人的牙齒
“迴光返照”
瀕死體驗
◎健康禁忌
白糖忌生吃
飲茶禁忌
霧天忌做運動
忌躺著看電視
忌關燈看電視
忌用手揉眼睛
睡前忌吃的食物
肚子疼韆萬不能揉
D 航天
◎火箭
火箭的發明
火箭用的燃料
火箭的飛行方嚮控製
火箭起飛後為何要轉動
火箭為何垂直發射
航天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的結構
運載火箭的大小與重量
運載火箭入軌控製
發射衛星要用多級火箭
一箭多星的發射
◎人造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的發明
人造衛星的發射
人造衛星的迴收
人造衛星的軌道
人造衛星為何不會掉下
人造衛星為何按軌道運行
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
◎飛船與航天飛機
飛船有哪幾大類
載人飛船的發射難題
載人飛船的結構形式
航天飛機的升空和降落
航天飛機的發動機
宇航員的衣、食、住
◎航天技術
航天器的發射
地麵發射
地下發射
空中發射
海上發射
航天測控網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對接
航天器在火星的著陸
航天器如何剋服“熱障”
航天器的“軟著陸”技術
漂浮的空間站
哈勃太空望遠鏡
太空旅遊
太空修復衛星
太空飛行的生命安全措施
E 軍事
◎導彈
導彈的“自毀”裝置
導彈的引爆
有思維的導彈
導彈與火箭的區彆
導彈的攔截技術
巡航導彈的超低空飛行
◎裝甲車和坦剋
坦剋“鎧甲”
復閤裝甲車
坦剋的履帶是何作用
坦剋是怎樣命中目標的
◎飛機和艦船
噴氣式飛機産生的尾巴
預警飛機背上的大圓盤
隱形飛機的“隱身術”
軍用氣墊船
航空母艦能否潛到水下
◎雷、槍、彈
為何能自動跟蹤目標
在海水中的航行
機器人
頭盔槍
電熱槍
雲霧彈
氣泡彈
◎其他軍事裝備
防毒麵具
電子蛙眼
蟹眼潛望鏡
數字化戰爭
F 發明
◎傳統發明
造紙術的發明
避雷針的發明
蒸汽機的發明
擺鍾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
高壓鍋的發明
巧剋力的發明
打字機的發明
電影的發明
◎電器發明
電燈的發明
微波爐的發明
電冰箱的發明
洗衣機的發明
◎應用科技
牛仔褲的發明
方便麵的發明
海水灌溉農作物
海水溫差發電
人造絲的發明
屈伸自如的混凝土
計算機的發明
人工鰓的發明
未來的計算機
激光的應用前景
虛擬技術
◎未來科技
太空農産品
大腦內存芯片
計算機駕駛的汽車
超級省油的超輕型汽車
水陸兩棲房子
嗅覺電影
作者介紹
汪建民,1997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曾在多傢文化公司做專職編輯,2002年至今為自由撰稿人,在辦公文書寫作方麵的作品有:《辦公室兵法》、《新辦公室秘經》、《辦公室全書》、《辦公室主任工作全書》、《新辦公室處世寶典》、《辦公室完全速查手冊》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內容,咳,怎麼說呢,其實我買的時候是衝著“科技知識通”這個名字去的,想著能係統地瞭解一些前沿的科學技術,畢竟現在科技發展太快瞭,不學點東西總感覺有點跟不上趟。拿到書後,翻瞭幾頁,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個知識的海洋,裏麵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子産品,到一些更深入的物理、化學原理,甚至還提到瞭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一些發展趨勢。有時候會突然冒齣一些很專業的詞匯,雖然齣版社標的是“通”,但感覺要完全理解透徹,我這種理工科背景不太深厚的讀者,可能還得反復琢磨。不過,它的優點在於,會把一些復雜的概念用比較形象的比喻或者實際的例子來解釋,這一點我還是挺欣賞的。比如講到量子力學的時候,它沒有直接堆砌公式,而是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或者思想實驗來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一點對於激發興趣還是很有幫助的。總的來說,內容量很大,覆蓋麵也很廣,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學者,站在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前,需要一點點地去挖掘,去理解。我打算把它當作一個長期的學習資料,有空的時候就拿齣來翻翻,學習一些新的知識點。
評分坦白講,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是被它“科技知識通”這個名字吸引瞭,想著能係統地學習一些科技知識。拿到書後,我發現裏麵的內容確實非常豐富,涵蓋瞭從基礎的物理化學原理到前沿的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關於人工智能的部分,它不僅僅介紹瞭AI的發展曆程,還深入剖析瞭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核心技術,並且討論瞭AI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雖然有些地方的講解會涉及到一些數學模型和算法,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有些晦澀,但我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努力,試圖用盡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些復雜的概念。此外,書中關於納米技術和新能源的章節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解決能源危機的可能性。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內容全麵、信息量大的科技入門讀物,適閤對科技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評分這本《科技知識通》帶給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科技知識體係。我尤其喜歡它關於通信技術發展的章節,從早期電報電話的普及,到如今5G、物聯網的興起,它的敘述條理清晰,並且能夠看到技術迭代的脈絡。它還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通信背後的原理,比如信號的編碼、傳輸和解碼過程,這一點對於我理解手機、互聯網為何能如此高效地工作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關於材料科學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瞭解瞭各種新型材料的特性和應用,比如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這些材料的齣現無疑會顛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領域。當然,這本書的體量確實不小,內容也比較密集,想要一口氣全部消化可能比較睏難。我更傾嚮於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在遇到不瞭解的科技概念時,隨時翻閱,從中找到答案和啓示。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科技百科,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科技知識框架。
評分這本《科技知識通》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隻不過是關於科技的。我尤其喜歡它裏麵關於能源方麵的介紹,詳細地講瞭各種能源的優缺點,比如化石能源的汙染問題,以及太陽能、風能這些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它還分析瞭不同國傢在能源發展上的策略,這一點我之前很少關注到,覺得很有啓發性。而且,它在介紹新能源技術的時候,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到瞭一些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實際應用案例,比如新型電池的研發,或者智能電網的建設,這些都讓我對科技的未來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書裏的一些插圖和圖錶也做得很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當然,也有一些部分,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高深的理論物理或者計算機科學的算法時,我感覺有點吃力,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來輔助理解。但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科技知識框架,讓我對整個科技領域的發展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對於想要拓寬科技視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麵做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尤其對它關於太空探索的章節印象深刻,從早期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到現代火箭技術的發展,再到對火星、月球的探測計劃,內容非常詳實。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還會穿插一些科學傢的故事,以及一些重要的發現過程,這讓整個閱讀過程不那麼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記得裏麵有一個部分講到黑洞,用很生動的語言描述瞭它的形成和特性,雖然物理學上的細節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但這種描述方式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讓我願意去進一步瞭解。此外,它還涉及到瞭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雖然這部分內容稍微有點敏感,但作者的闡述相對客觀,並且強調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我感覺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創造性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科學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