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资产证券化评级-国际模型与中国实践 | 作者 | 郑磊;杨珺皓著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58988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一本书系统了解中国资产证券化评级要求及全过程。 一本书指导中国资产化证券化评级操作。 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等从业人员工具书,金融政策制定者参考读物,大众读者快速、全面了解资产证券化评级的专业读物。 《资产证券化评级》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这个微观领域入手,解剖了主要六大领域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发展、流程、风险因素和评级模型,使读者得以深入了解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每一章都包含2~3个外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案例和方法分析。全书共有20多个外实践案例。在介绍每一大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时,不仅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状况,还总结了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使得读者能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了解这一金融创新工具。 本书在借鉴和创新方面,特别注意介绍和引进世界四大评级之一的美国穆迪公司,对其方法论进行了深入解析。 无论对于感兴趣的读者、政策制定者还是金融资本市场从业人士,本书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郑磊博士 金融资本市场和企业战略专家,现任某上市股份制银行在港投资银行投资董事,主要从事跨境金融和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横跨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交叉产品和服务。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世界经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 郑博士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企业融资》杂志专业顾问等职。 在制造业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曾服务于IBM、MSI等跨国科技公司,曾参与多项跨国。 郑博士具有管理咨询、企业投融资等方面10余年工作经验,先后任职于企业融资(香港上市保荐承销业务)、资产管理和中国业务拓展(投商行联动业务)部门,为大型国企、机构(第26届世界大会执行局财务顾问、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创新组成员)和近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过辅导和投融资服务。 郑博士出版专著《资产证券化:国际借鉴和中国实践案例》,在内地和香港出版有关资本市场、跨国经营等专著近10部,并将20多部英、法、德、日文版财经书籍译介给中国读者。 杨珺皓博士 CFA、FRM,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曾在澳大利亚完成大学到博士学位教育,获得维多利亚大学财政学学士、悉尼大学金融学硕士和中央昆士兰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任职,以及在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商学院执教。 杨博士在中国资产证券化领域拥有多年行业经验,先后任职于某知名信用评级公司结构融资部和某知名证券公司投行部。 杨博士在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中国资本市场和资产证券化评级理论论文,曾负责多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工作。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领域热点: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时期进一步金融深化和解决融资难问题的主要金融产品。2015年被认为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全面爆发的一年。 ◎性:本资产证券化评级专著。 ◎实操性:两位作者均为相关领域博士,既有国外操作经验,又在参与实践,以其操作案例总结利弊,为中国资产证券化评级实践提供指南。 ◎指导性:本书在借鉴和创新方面,特别注意介绍和引进世界四大评级之一的美国穆迪公司,对其方法论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对其他国家成功案例进行了总结,以此为中国资产证券化评级落地提供指导借鉴。 ◎两位作者均为业内专业人士,对该内容可组织座谈或培训。 ◎中国资产证券化系列(《金融新格局》《中国资产证券化操作手册》)已被业内认可,有的专业渠道基础。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深层世界的大门。我当初选择它,是因为我对资产证券化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它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金融智慧。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评级”和“国际模型与中国实践”这几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不仅能解释清楚资产证券化本身,更能触及到这个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风险评估和评级。我期待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国际上主流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模型,比如它们是如何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来量化资产的违约风险、提前还款风险等等。我更想知道,这些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与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相结合的,以及它们在应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又有哪些侧重点和调整。同时,我也非常看重“中国实践”这个部分,我想了解中国在资产证券化评级方面,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教训,尤其是在借鉴国际模型的同时,如何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体系。
评分这本书,我当初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是那种一看就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学术专著。拿到手后,沉甸甸的质感,厚厚的页数,都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也比较商务,符合这类专业书籍的定位。我当时对资产证券化这个概念还不是特别熟悉,只知道它在金融领域很重要,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金融交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本书应该能给我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在国际上有什么样的标准和实践,以及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我特别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它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同时,我也很想知道,在国际上,有哪些经典的、被广泛认可的评级模型,它们又是如何评估资产的风险和价值的,以及这些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国际模型与中国实践”让我觉得它特别有价值,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包含了落地实践的分析,尤其是中国的实践,这对我来说是更直接、更贴近的参考。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被它那种“专业”和“全面”的气质所吸引。我当时对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概念,算是个初学者,知道它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其运作机制、风险评级体系等细节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国际模型与中国实践”的表述,让我觉得它能提供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入解读。我非常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国际上那些经典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模型,比如模型背后的逻辑、数据需求、评估标准,以及这些模型是如何在实践中帮助投资者理解和定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同时,我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在资产证券化评级领域的发展现状。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比如监管环境、信用文化、金融创新等,都可能对评级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产生显著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点,以及国内评级机构在制定评级方法、开展评级业务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能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分析。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本金融界的“武功秘籍”,但不是那种花拳绣腿,而是硬核的内功心法。我拿到它的时候,是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你知道的,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金融信息,很多都是碎片化的,对资产证券化这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更是只有模糊的印象。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尤其是它的标题,我立刻就觉得这是我要找的“答案之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把资产证券化这个概念,从最基本、最源头的原理开始,一点一点地剥开来。比如,它到底是如何将那些原本不流通的资产,比如一堆房贷或者信用卡应收款,变成能够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这个过程中的“魔法”在哪里?而且,它还提到了“评级”,我一直对金融评级机构的工作很好奇,它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资产池中,找出那些潜在的风险,并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分的?特别是国际上那些顶尖的评级模型,它们背后有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风险控制策略?我总觉得,这些模型里面蕴含着金融智慧的精华。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的深度和广度去的。当时我对资产证券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知道它是个很重要的金融工具,但具体怎么操作,背后有什么原理,都不是很清楚。我当时就想着,得找一本能系统性地讲清楚的。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国际模型”和“中国实践”,立刻就吸引了我。我希望它能详细地介绍国际上那些成熟的资产证券化评级体系,比如它们是如何构建评级标准,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毕竟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金融环境、法律法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都有很多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内主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型,以及在评级方面有哪些本土化的创新和实践。我特别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是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评级体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