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银行资产配置视角 | 作者 | 梁艳 |
| 定价 | 43.00元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4158762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42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07年引发的*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突显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为此,综合考察资本监管、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支柱有效性和相互关系,发挥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基于资本监管作用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特殊约束条件基础上,分析资产配置和监管机制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系。然后,运用数理模型,分析资产配置视角下监管机制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机理。一方面深入剖析三大监管支柱监管策略与银行风险选择策略的动态博弈机理;另一方面,借鉴Decamps的连续时间模型加以改进,引入隐性制度,依次引入资本监管、市场约束和监督检查参数,建立数理模型表明:三大监管支柱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抑制作用,资本监管和监督检查之间具有替代关系,而市场约束是该两大支柱的有益补充。同时,构建基于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策略的资产配置模型。*后,实证分析资产配置视角下监管机制作用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承担。一方面实证表明三大监管支柱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影响,两两之间确实具有互补或替代关系;另一方面,基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下的银行资产配置决策模型模拟与检验,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合理配置现金、债券和贷款三项资产的比例,减少存款者提前取款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固态化”,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债券)相对较少,非流动性资产(贷款)占比很大,这种配置弱化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作者简介 | |
| 河北滦县人,副教授,汉族。199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统计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1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来到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任教,主讲课程两次被评为校课程。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经济学院金融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已出版著作及教材4部,在核心期刊、EI和CSSCI检索发表2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并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同时,获得***项目鉴定、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市级等奖项,获得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教学质量奖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标题《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银行资产配置视角》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对“监管”和“风险承担”这两个词汇之间的微妙互动总是充满好奇。银行作为经济的血脉,其风险承担行为的审慎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监管,就像是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像是保驾护航的船帆,其作用之复杂,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本书似乎试图从一个非常具象的层面——银行的资产配置——来剖析这种复杂的关系,这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我想象中的内容,大概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监管框架下,银行会如何调整其资产的投向,是更倾向于低风险的政府债券,还是会为了更高的收益而冒险配置高风险的信贷资产或衍生品。书中会不会举例说明,在某个特定时期,某项监管政策的出台,是如何切实地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例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是否会迫使银行减少高风险资产的占比?又或者,对某些创新型金融产品的限制,又会如何影响银行的创新动力和风险偏好?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和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宏观概念在微观层面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学术研究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看到“研究”二字,便知道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机制和规律。基于“银行资产配置视角”,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作者的假说。例如,是否会收集大量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结合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变量,来构建模型,量化监管机制对银行资产配置决策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程度?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出严谨的研究过程和可靠的研究结论,而不仅仅是观点性的阐述。会不会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比如,某种常被认为是“有效”的监管工具,实际上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微乎其微?或者,某些看似不起眼的监管细节,却能引发银行资产配置的重大转变?这种基于数据和实证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一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真相,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资产配置视角”。这让我联想到,银行的资产配置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算计的。它涉及到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对自身盈利能力的考量,以及最重要的,对监管要求的规避与适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监管机制”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与“银行资产配置”这一具体的决策过程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梳理不同类型的银行监管工具,比如拨备要求、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风险限额等,然后逐一分析它们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在股票、债券、贷款、房地产等不同资产类别上的配置比例?我特别想知道,在一些监管真空期或者监管套路撒,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是否会变得更加激进?反之,当监管趋严时,银行是否会采取“存款搬家”或者通过表外业务来隐藏风险,从而绕过监管?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并分析当时的监管失灵是如何与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相互作用,最终酿成大祸的?这种历史性的视角,对于理解金融监管的演进和银行行为的惯性,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读到“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这个词,我立刻联想到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努力。银行的风险承担,既是其盈利的来源,也是其生存的挑战。监管的出现,本意是为了引导银行在可控的范围内承担风险,支持经济发展,同时又不至于 destabilize 整个金融体系。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不同的监管目标下,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例如,如果监管更侧重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那么银行是否会在贷款业务上承担更多风险?如果监管更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那么银行是否会更加保守,远离高风险投资?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对“风险承担”进行界定,是仅仅指信贷风险,还是包括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更广泛的维度?而这些不同类型的风险,又会如何受到不同监管机制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逻辑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关键词“影响研究”,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充满了期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能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例如,如果书中发现某项监管政策在引导银行承担合理风险方面存在不足,那么是否会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如果书中揭示了某种监管漏洞容易被银行规避,那么是否会建议如何堵塞这些漏洞?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是否对未来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以及金融监管的趋势,做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金融时代,理解监管与银行行为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未来金融监管和银行发展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