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论丛2009
定价:33.00元
作者:王力,黄育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05877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金融论丛2009》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知道所谓管理风险有四种途径,条途径叫做规避风险。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情有风险,特别是有很大风险的时候,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就不应当提供给他。但是我们看到,所谓美国的次贷,“次”这个词就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他们也认为这里面存在风险,但是他们没有按照规避风险的原则来实施,而是给了这样一些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是有风险的这样一些活动,这样一些事情,和这样一些产品。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注意规避这样的风险。第二条途径是预防并控制损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完备的风险控制的体系。法国兴业银行的问题是典型的预防和控制损失的机制不完善,是它造成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比比皆是。第三条途径叫风险留存。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金融业就是要来管理风险的,因此在我们金融业的安排中,我们的收支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应该能容忍风险的存在,这就是风险留存的含义,但是我们对这种风险要有对冲的手段,要有覆盖的手段,比如说我们要求有资本金,要求有资本储备、偿付能力。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很好的防范风险的手段,风险还是会逐渐放大的。第四条途径是管理风险的原则和机制就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传统上有几种方法,比如说套期保值、保险、分散投资,这都是传统的风险转移的方法和机制,但是近这十几年来,一个流行的方法是把它卖掉,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市场上,一个机构出了问题,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因为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转移风险并没有消灭风险,并没有提供一旦风险变成损失如何弥补的机制,而只是让风险泛化了,它只是使得风险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的一个负担。所以我觉得在强调风险管理核心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所有金融产品的创造,要有一个重新的审视。那些着眼于卖掉风险的产品,以及专门做这种产品的机构,应当说是不可取的。 《中国金融论丛2009》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知道所谓管理风险有四种途径,条途径叫做规避风险。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情有风险,特别是有很大风险的时候,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就不应当提供给他。但是我们看到,所谓美国的次贷,“次”这个词就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他们也认为这里面存在风险,但是他们没有按照规避风险的原则来实施,而是给了这样一些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是有风险的这样一些活动,这样一些事情,和这样一些产品。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注意规避这样的风险。第二条途径是预防并控制损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完备的风险控制的体系。法国兴业银行的问题是典型的预防和控制损失的机制不完善,是它造成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比比皆是。第三条途径叫风险留存。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金融业就是要来管理风险的,因此在我们金融业的安排中,我们的收支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应该能容忍风险的存在,这就是风险留存的含义,但是我们对这种风险要有对冲的手段,要有覆盖的手段,比如说我们要求有资本金,要求有资本储备、偿付能力。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很好的防范风险的手段,风险还是会逐渐放大的。第四条途径是管理风险的原则和机制就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传统上有几种方法,比如说套期保值、保险、分散投资,这都是传统的风险转移的方法和机制,但是近这十几年来,一个流行的方法是把它卖掉,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市场上,一个机构出了问题,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因为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转移风险并没有消灭风险,并没有提供一旦风险变成损失如何弥补的机制,而只是让风险泛化了,它只是使得风险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的一个负担。所以我觉得在强调风险管理核心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所有金融产品的创造,要有一个重新的审视。那些着眼于卖掉风险的产品,以及专门做这种产品的机构,应当说是不可取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近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抽不出大块时间来阅读。所以,当看到《中国金融论丛2009》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被其内容吸引,反而更关注它能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言简意赅,但又不失深度。我比较在意的是书中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分析,尤其是在2009年,A股市场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有哪些重要的政策信号和市场特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简洁而深刻的解读,哪怕是几个核心观点,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我对中国金融创新领域,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萌芽和发展,也是有所关注的。虽然2009年可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如果书中能够捕捉到一些前瞻性的苗头,对我理解中国金融科技的未来演变会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炼的“金融脉搏监测报告”,在短时间内让我了解到2009年中国金融的核心动态。
评分《中国金融论丛2009》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份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领域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度思考。作为一名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比较关注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2009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全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中国货币政策在2009年所扮演角色的解读。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内需、稳定增长?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是否埋下了未来的风险隐患?此外,我对中国对外金融合作与开放的进程也十分好奇。在2009年,中国在吸引外资、输出资本以及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进展和策略?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金融业如何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分析?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为我提供一份关于2009年中国金融业的“诊断报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业的成就与挑战。
评分这本《中国金融论丛2009》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目录和部分摘要来看,它涵盖的领域之广、问题的深度之透,都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洞察力感到敬佩。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探讨,这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引人瞩目的议题之一。作者是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一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其对全球金融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此外,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改革与发展,我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2009年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分析,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还有,书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关系到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也事关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或创新性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大而全”的印象,虽然我尚未深入其中,但它的前瞻性和对中国金融发展关键问题的把握,已经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
评分初次接触《中国金融论丛2009》,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词汇。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比较晦涩,充斥着各种理论模型和复杂的统计数据?我个人在阅读这类书籍时,更偏爱那些能够将深奥的金融原理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中的某些章节,能够如同侦探小说一般,抽丝剥茧地揭示出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例如,关于中国式金融监管的独特性,它与西方国家的监管模式有何不同?在2009年的全球经济动荡中,这种“中国特色”的监管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又或者,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当时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应对来自全球金融市场的挑战,比如海外并购、风险暴露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谜”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
评分刚拿到《中国金融论丛2009》,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就其书名而言,我对他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中国金融的图景充满好奇。2009年,那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挑战的年份,全球金融海啸的阴影仍在,中国经济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本书是否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当时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压力与机遇?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篇章。在那个时期,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模式以及风险控制能力,无疑是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石。书中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会是怎样的?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银行业如何在中美经济周期的博弈中找到自身定位的独到见解?另外,我个人对房地产金融的演变也颇感兴趣。2009年,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书中对相关的金融风险预警和政策调控是否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成为我们回溯历史、理解当下中国金融发展脉络的一份珍贵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