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 | 作者 | 于立勇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20798 | 出版日期 | 200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200Kg |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提出以信用风险度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种新衡量标准(模型的输出),并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判别模型构建了两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和基于Bayes判别的违约概率测度模型、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前馈神经网络构建了两套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并应用*加权组合预测模型,将两套体系和评估结果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用风险进行了剖析。 |
| 作者简介 | |
| 于立勇,1974年7月生,山东省龙口人。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经济评估和资本市场等。现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工作。 |
| 目录 | |
| 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外研究现状 节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状况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要素分析 节 信用风险评估要素分析 第二节 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信用风险评估要素间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四节 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分析 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一般性考察 第二节 传统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波动性分析 第三节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波动性的敏感度测算方法 第四节 信用风险衡量的一种新标准 第四章 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的提出 第二节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第三节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预测精度的检验方法 第五节 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第五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节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第二节 样本数据的因子分析 第三节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 样本数据的逐步判别分析 第五节 基于Bayes模型的违约概率测算 第六节 基于LM算法的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第七节 基于优加权组合预测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银行的运作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的“信用风险”。这本书的题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探讨”二字似乎也暗示着它并非完全枯燥的理论讲解。我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银行是如何判断一个人能不能贷款,贷款的风险有多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信用风险评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用分”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的银行信贷审批案例,哪怕是虚拟的,来展示模型是如何运作的,那就更好了。比如,一个企业申请贷款,银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如何被量化成一个风险评分的。此外,我也想了解,为什么银行会特别关注“实证模型”,它和那些纯理论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在实际中又有什么优势。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信用风险评估的核心,并了解银行是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来保障自身安全的。
评分我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我们公司正在开发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辅助系统,其中信用风险评估模块是核心功能之一。因此,一本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的书籍,对于我来说,极具参考价值。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实证模型”的具体内容,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当前业界主流的、经过市场验证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这可能包括对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甚至是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实践。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探讨。例如,如何处理高维度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何应对数据偏差和模型过拟合问题?如何进行模型的持续监控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模型部署、效果评估的案例,或者对不同模型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那将对我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有极大的帮助。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成熟的、可操作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帮助我的团队打造出高效、精准的信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评分我是一位对金融市场和量化分析充满兴趣的在校研究生,目前正着手进行一项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课题。在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单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能够满足我对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实践性的双重需求。我尤其关注“探讨”这个词,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罗列既有的知识点,而是会包含一些作者的原创性思考和对现有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对于一个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原理、优缺点,例如传统的信用评分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甚至是更加前沿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例如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模型结果并得出结论。我相信,如果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深入的探讨,将极大地拓宽我的研究思路,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在商业银行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信用风险评估在日常业务中的重要性,也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实证模型、提供切实可行分析方法的专业书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这个标题精准地指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让人对接下来的章节充满期待。我尤其关注“实证模型”这部分,因为理论模型的构建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风险评估,如何通过历史数据来验证和优化模型,才是真正考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分享一些模型构建的心得体会,比如如何选取合适的变量,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以及如何解释模型的输出结果。此外,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信用风险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我希望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应对新兴风险的思路,例如与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性的关联分析,甚至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升模型预测的精准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吸引了我,并勾起了我对信用风险评估领域深入探索的强烈愿望,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和银行业变革的观察者,我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种实证模型的探讨》这本书的书名感到非常好奇。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实证模型”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被有效地整合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利用非传统数据源(如社交媒体、交易行为数据等)来构建更全面的客户画像,以及如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捕捉隐藏在数据中的风险信号。我同样期待本书能够对模型的解释性进行探讨,因为在金融领域,监管机构和管理者往往需要理解模型做出决策的逻辑,而非仅仅依赖于模型的“黑箱”输出。这本书的“探讨”二字,让我相信作者并非简单介绍模型,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性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到模型选择的标准、模型性能的度量以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果本书能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深刻的洞见,那我将非常期待它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