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9787549954889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97875499548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尘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逸品说
  • 审美
  • 文化
  • 宋代绘画
  • 唐代绘画
  • 中国美术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9954889
商品编码:296568623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作者 辛尘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9954889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30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画论“逸品说”之嬗变史,是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亦是富中国文化特征之艺术史研究课题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既包含艺术批评史,亦包括艺术理论史、创作风格史,可谓一体三面。
  中国画论“逸品说”发端于唐代,初以艺术本位立场之“质量批评”与“风格批评”为特征。洎北宋嬗变成以非艺术本位立场之“人格批评”为特征,形成既深且广之思潮,蔚为一场士人艺术运动,从观念上撼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轨道。元代“逸品说”转入低调,复以艺术本位立场之“风格一技术批评”为特征,其画法研究之走向深入,在实践上巩固了“逸品”绘画之艺术地位。明代中晚期以降,以“人格一风格批评”为特征之“逸品说”再次被推向艺术研究之中心,“逸品”绘画至此真正成为中国“正统”绘画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画论“逸品说”嬗变之历史过程,与中国特殊艺术主体文人士大夫所发挥重要作用直接相关。秦汉以来,文人士大夫作为一种既连续又流变之社会阶层,是中国传统显性艺术主体,*是中国“大传统”之实际承担者。正是文人士大夫之特殊秉性,使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构起“面之本法”,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将之解构,并且由观念而创作,重新建构起以“逸品”标识之“新面之本法”。毋宁说,文人士大夫主宰着中国传统显性艺术史之发展轨迹,而以“士人画”为载体之“逸品说”,正嬗变于文人士大夫社会历史地位之演变中,是中国“大传统”历史变迁在绘画艺术中具体表现。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一书系拙拟“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课题之唐宋部分,力图抓住文人士大夫艺术主体这一核心,从“大传统”(占据主导地位之学术思想)——“逸品说”(及与之相对照之“正统”艺术观念)——“逸品”绘画(及与之相对照之“正规”绘画)三者之关系,着重考察唐宋两代“逸品说”发生与发展之历史过程及其成因,并在《余论》中对元明清“逸品说”嬗变作简要勾画。

   作者简介
辛尘,本名胡新群,别署敬舍,1960年9月出生于江苏泰州市。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美国华盛顿DCSoutheaster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硕士,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政,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原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学原理、中外艺术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篆刻》、《书法报》等报刊发表大量书法篆刻艺术研究文章,*有《书法与中国人的心灵》、《当代篆刻评述》、《历代篆刻风格赏评》、《“逸品”与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嬗变》等专业作,译注有《论绘画》等。

   目录
导言 绘画“逸品说”及其研究意义与方法
节 “逸”思想、“逸品”与绘画“逸品说”
一、“逸”思想与“逸品”
二、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基本脉络
第二节 中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概述
一、海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二、关于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第三节 如何研究绘画“逸品说”
一、有关“逸品说”研究诸线索之关系辨析
二、绘画“逸品说”历史嬗变之连续与断裂
三、“逸品说”研究中史与论之关系

章 唐代两种截然不同之“逸品”观
节 李嗣真《画评》:“超然逸品”
一、李嗣真是否曾首倡绘画“逸品”
二、李嗣真“逸品”之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张怀瑾《画断》:改造李嗣真“逸品”与创立“正统”评画品第体系
一、为品定性,分科定级
二、张怀瑾何以取消“逸品”
第三节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格外逸品”
一、朱景玄之“逸品”定位
二、“格外逸品”三例分析

第二章 “画之本法”:唐代“逸品说”坐标
节 唐人“画之本法”探源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体之形成及其“法”意识之由来
二、谢赫“六法”及其“士性”辨析
三、“六法”作为“画之本法”之确立
第二节 “士体”:作为“逸品说”之实践基础
一、绘画之初分“士体”与“工体”、“宫体”
二、“士体”:文人士大夫之情怀
第三节 “画之本法”范畴中之唐代绘画
一、从薛稷、韩混与韩斡、边鸾看唐代“士体”与“宫体”
二、“以形写神”:“画之本法”之核心精神

第三章 晚唐、五代“逸品”观深层矛盾与“大传统”之影响
节 张彦远两难:就画论画?以人评画?
一、以“自然”替换“超然逸品”之意义
二、否定“格外逸品”之存在
三、突出评画标准之“士性”
第二节 “自然说”与“格外逸品说”之学术思想背景
一、“方外之人”与“格外逸品”
二、两种“自然”观
三、“神品”与“格外逸品”之辨及其与禅学发展之关系
第三节 荆浩《笔法记》:“六法”新解
一、荆浩“六要”与谢赫“六法”之比较
二、“神妙奇巧”四品说:唐代“逸品说”之分解
第四节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首推逸格”
一、黄休复“逸格”之含义及其“首推逸格”之原因
二、“逸格”:唐代两种“逸品”观之融合

第四章 从“画之本法”到“院体”准则——北宋时期“逸品说”嬗变之学术与艺术背景
节 北宋以来“大传统”之裂变及其艺术观念变化之根源
第二节 北宋“正统”艺术观与“六法”之演绎
一、刘道醇“六要”与“六长”:“六法”新说
二、郭若虚解析“六法”:徘徊于“正统”画与“士人画”之间
第三节 北宋“院体画”艺术观及其基本准则
一、北宋“院体画”艺术观之形成及其特征
二、《林泉高致集》与《宣和画谱》:“院体画”四准则
三、韩拙《山水纯全集》:“院体画”教科书

第五章 两宋“士人画”精神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节 苏轼“士人画”艺术观与“逸品说”之理论升华
一、苏轼“常理说”及其理论依据
二、苏轼“传神说”内涵及其“寓意说”解析
三、“士人画”应有之特质:诗化与“天工”
四、苏轼“逸品”观及其意义
第二节 苏、黄、米:北宋士人“墨戏说”及其真义
一、“墨戏”之真义
二、“墨戏”与人品、学问
三、“墨戏”作为佯狂之“行为艺术”
第三节 画院内外:“院体画”与“士人画”之比较
一、北宋“院体画”特征例析
二、北宋“士人画”特征例析
第四节 邓椿《画继》:文人“逸品”绘画地位之确立
一、邓椿推崇“士人画”之思想来源
二、从评画依据与画家排序看《画继》之“士人画”立场
三、邓椿“逸品说”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第六章 唐宋绘画“逸品说”之馀绪——元明清绘画“逸品说”嬗变概述
节 元代:“复古”与“逸品说”
一、赵孟頫“复古”真义及其“戾、行之辨”
二、赵孟頫绘画艺术实践与“士夫画”之新走向
三、汤厘《画鉴》:元代“士夫画”艺术观及其评画新标准
第二节 明清时期:“戾家画”与“逸品说”
一、明代中期“戾、行之辨”与绘画发展大势
二、明代“正统”绘画艺术观与“逸品说”
三、明代“心学”思潮与“逸品”绘画观
四、董其昌“南北宗论”与文人“逸品”绘画至上地位之确立

结语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之艺术史意义
一、“逸品说”:“大传统”在绘画艺术实践中具体落实
二、“逸品说”:中国古代绘画风格创新之催化剂与理论依据
三、“逸品说”嬗变:“画之本法”之解构与重新建构
四、“逸品”、“逸品说”之得失兴衰宜作两面观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清代文人画的审美转向与技法创新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清代(1644-1911)文人画在审美观念、笔墨技法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脉络。清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画不仅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精神,更在面对新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思潮时,展现出极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创新活力。本书聚焦于“逸品”概念在清代的重新阐释,考察其如何从宋代以来的纯粹的士人格理想,逐渐演化为兼具技法探索与个性表达的复杂美学范畴。 全书结构清晰,首先梳理了清代初期文人画的格局,分析了“四王”正统派对董其昌绘画理论的继承与僵化趋势。重点剖析了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个展派”如何通过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颠覆性的笔墨语言,对传统“逸品”标准进行反叛与重塑。 随后,本书详细考察了中晚清时期文中期的地域性流派发展,如扬州画派的世俗化倾向与市井趣味的介入,以及晚清海派艺术的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其如何吸收西洋透视法和光影观念,为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技法层面,本书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清代文人画在“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创新,包括墨法的多样化运用(如破墨、渍墨)、皴法的程式化突破,以及设色观念的革新。研究指出,清代画家在追求“写意”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写形”的关注,这种张力构成了清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最后,本书探讨了文人画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清代的演变,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慰藉工具,转变为满足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一部分,并探讨了这种功能转变对“逸品”标准最终消解的影响。 第一章:清代文人画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石 本章首先勾勒了清代入关前后,文人阶层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与文化心态。在“清代遗民”身份的复杂情境下,文人画成为寄托家国之思和个体精神的载体。重点阐述了董其昌“南北宗论”在清初的绝对主导地位,以及以“四王”为代表的摹古主义如何将“逸品”推向了技法规范的极致,同时也埋下了程式化、僵化的隐患。分析了“逸品”在康乾盛世的官方化倾向,即“逸”的内涵被限制在对古人风格的精准复原与儒雅气度的维持上。 第二章: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反叛性逸品” 本章将聚焦于石涛和八大山人这两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革新者。石涛的“我自成一家”理论被视为对僵化传统的直接挑战,其“一画论”如何重新定义了“逸品”的创作主体性。通过对石涛赭石、藤黄的创新性使用以及泼墨大写意中“生涩”之美的探讨,揭示其如何将精神的激烈冲突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冲击力。八大山人的极简主义和冷峻笔调,则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逸”——通过对物象的极度提炼和象征性表达,传递出深沉的孤独感与超然物外的哲学境界。 第三章:扬州画派与市井趣味的交融 清代中叶,扬州作为商业重镇,孕育了独特的艺术生态。本章分析了以金农、郑燮为核心的扬州画派如何主动地将文人画拉出书斋,使其与世俗生活产生连接。“金石入画”的审美趣味,特别是金农对古朴、拙朴风格的追求,是对传统“秀逸”之风的一种修正。郑板桥的“竹石兰卉”,则通过其平易近民的笔法和充满人情味的主题,拓宽了文人画的受众基础,使得“逸”的定义中增添了“亲切”与“洒脱”的世俗维度。 第四章:晚清画坛的地域分化与技法实验 晚清时期的上海、岭南等地成为新的艺术中心。本章侧重于分析这一时期画家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所进行的技法实验。重点考察了吴昌硕在篆刻入画和“金石入画”理论上的集大成,他以雄强之笔重塑了文人画的阳刚之气,对“逸”的柔弱气质进行了有力的补充。此外,对岭南画派早期对水墨与设色融合的探索,以及部分画家(如任伯年)对西方素描、光影的谨慎借鉴,如何预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变革方向。 第五章:清代文人画的笔墨语言细部革新 本章深入到具体技法层面,系统梳理清代画家在水墨运用上的创新。例如,对焦墨、淡墨的精微控制如何取代了早中期对浓墨的依赖;皴法上,从对传统程式的熟练运用到为表达个性情感而进行的主观性改造(如石涛的披麻皴、解构性皴法)。同时也探讨了文人画在设色领域的扩展,分析了画家如何突破传统“水墨为上”的观念,使设色服务于意境的表达,而非仅仅是装饰。 结语:清代文人画对近现代艺术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清代文人画在“逸品”概念的不断延展和颠覆中,为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积累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清代画家在坚守文人精神内核的同时,对笔墨语言的解放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入挖掘,为我们理解中国艺术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关键词: 清代文人画、四王、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金石入画、笔墨语言、审美转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宋朝的那些画坛大家,比如苏轼、文同,他们笔下的墨竹、山水,总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仿佛不仅仅是笔墨的堆叠,而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读《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想深入了解“逸品”这个概念是如何在唐宋这两个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发展和演变的。唐代张彦远提出的“逸品”概念,强调的是画家的主观情感和精神意趣的表达,而非拘泥于形似。而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他们将绘画视为抒发个人情志、表达人生哲学的载体,这种“逸品”的追求是否更加深化了?书中会不会从不同画家的作品入手,比如张僧繇、阎立本在唐代的“逸品”表现,以及宋代的苏轼、米芾等人是如何实践和发展这一理念的?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解析这些大师作品中蕴含的“逸”的,是线条的自由挥洒,还是色彩的淡雅写意?抑或是笔墨的枯湿浓淡之间流露出的文人气息?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已经沉浸在那古色古香的画卷中了,真是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原因在于“逸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超凡脱俗、不落俗套的气息。我对唐宋时期绘画的演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逸品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嬗变,无疑是研究这一时期绘画的关键。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逸品”概念在唐代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它在当时的艺术实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后,重点应该会放在宋代,因为宋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士大夫阶层将绘画视为表达个人情怀的重要方式,这与“逸品”精神不谋而合。我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阐述宋代文人画家们如何继承和发展唐代的“逸品”理念的,他们又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哲学、诗歌修养甚至人生际遇融入到绘画创作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逸品”的内涵。也许书中还会对比分析不同流派、不同画家在“逸品”表达上的侧重点和风格差异,比如,是更侧重笔墨的写意洒脱,还是意境的空灵幽远?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我看到《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画面和理论。尤其是“逸品说”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拘泥于形似,而更注重表达画家内在精神和意趣的作品。唐代和宋代,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它们各自孕育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体系。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梳理“逸品说”在唐代是如何提出的,又在当时的绘画实践中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是那种雄浑奔放的唐风,还是更内敛的笔墨趣味?而到了宋代,“逸品说”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是否使得“逸品”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且与画家的个人情操、哲学思考紧密结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宋代士大夫画家们是如何将“逸”的精神融入到他们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创作中,例如,他们是通过怎样的笔墨技法,或是怎样的构图意境,来传达那种“不求工致而自得”的艺术境界。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充满学术魅力,仿佛能够引领我深入了解“逸品”在唐宋时期那段跌宕起伏又意义非凡的发展历程。

评分

当我看到《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史书上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逸品”这样一个充满东方哲学韵味的词汇。唐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而宋代则是文人画的巅峰,这两个时期“逸品说”是如何演变的,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学术价值。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逸品”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唐宋时期的具体体现?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区分唐代“逸品”的特征与宋代“逸品”的差异。例如,唐代画家可能更侧重于写意的神韵,而在宋代,“逸品”是否与文人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地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会不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画作进行分析,例如,通过解析吴道子、李思训等唐代大家的作品,来展现他们笔下的“逸”,再对比苏轼、黄庭坚等宋代文人画家的创作,来呈现“逸品”在宋代的深化和转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这样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读者量身定做的,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同时又带着一股飘逸的书卷气。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逸品”概念颇为着迷,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风格,更是一种艺术的境界,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作者将深入探讨“逸品”观念在唐宋这两个在中国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是如何从萌芽、发展到转变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唐代画家们对“逸”的最初理解和实践,是张彦远的理论奠基,还是早期画家作品中就已经显露出的“逸”的气质?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当“逸品”的概念进入宋代,尤其是在文人画勃兴的背景下,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宋代的士大夫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对艺术的追求,是否使得“逸品”的概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宋代画家如苏轼、米芾等是如何将“逸”的精神融入山水、花鸟等题材的创作中,并且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出画家独特的个性、学养和情趣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带领读者去探寻“逸品”在唐宋绘画中的华丽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