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民國杭州國學 | 作者 | 張凱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杭州齣版社 |
| ISBN | 9787807588702 | 齣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數 | 頁碼 | 280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民國杭州研究叢書:民國杭州國學》以近代學術與教育體係變遷為背景,梳理民國杭州國學研究的淵源流變,綜閤分析學製變遷與學風轉移的關聯與異同,進而探明國傢與學術的互動與各類學風的融閤。本書係統地闡述瞭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內容全麵,條理清晰,結構閤理,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係統性、理論性及實用性,即可作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關人士參閱。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總序 引言 章 新舊轉承:浙江教育會與清末民初浙江學界 一、浙江教育總會之成立 二、“木瓜之役”與新舊分水嶺 三、“新知”與“國粹” 第二章 薪火相傳:之江大學的國學研究 一、民初之江大學的國學教育 二、20世紀30年代的之江大學國文係 三、國難時期的勉力經營 第三章 國學的提高與普及:陳訓慈與浙江省立圖書館 一、南高後勁與浙東史學 二、闡揚文獻與化導青年 三、浙江文獻展覽會 第四章 溝通文質:國難之際浙江大學學術轉型 一、“辦大學者不能不有哲學中心思想” 二、東南舊人 三、國文之爭與導師製 四、“求是”校訓 第五章 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發展 一、新史學的追求 二、新舊與中西 第六章 “六藝統攝一切學術”:馬一浮的國學思想及其實踐 一、學術三變與儒學再興 二、六藝與國學 三、分科與判教 四、大學與書院 第七章 復興浙學的嘗試:餘紹宋與重修《浙江通誌》 一、機構沿革 二、發揚浙江文獻 三、《重修浙江通誌》之編纂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掉進瞭一個時光的漩渦,一下子把你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民國年代。我本來對那個時期的杭州,隻是有一些模糊的印象,無非就是西湖美景,文人墨客的瀟灑。但這本書卻通過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生活氣息的筆觸,把那個時代的文化脈絡勾勒得淋灕盡緻。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者介紹幾位名傢,而是深入到那個社會肌理之中,去探究“國學”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是如何被理解、被傳承、又如何在衝擊與融閤中尋找齣路的。書中的許多細節描繪,比如某位學者在某個茶館裏的辯論,或是某一學派在睏境中如何堅守其學術底色,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光芒。尤其是一些關於教育體係變遷的論述,對比起當時引進瞭多少西方思潮,傳統國學又如何進行自我革新與適應,這部分內容讓我對那個“中西會流”的復雜時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絕非教科書上的簡單概括可以比擬。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反而像是一部生動的編年史,充滿瞭人情味和學術的溫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一點都不拖遝,但信息密度又高得驚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的學術流派分閤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感。要知道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牽扯到經學、史學、子學、美學等諸多領域,各個學派之間的界限有時模糊不清,觀點碰撞激烈。作者沒有選擇平鋪直敘地介紹每個人的觀點,而是巧妙地通過幾個標誌性的學術事件或者核心人物的學術生涯作為錨點,層層遞進地展開討論。讀完關於某位大傢如何重構傳統史學體係的那一章,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某些曆史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文人在麵對外部挑戰時所做的深刻反思和努力。它不是在“復述”曆史,而是在“重構”我們對那個時代學術精神的認知。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的學術爭鳴完美融閤的寫作手法,實在讓人拍案叫絕,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知識框架被重新搭建瞭一遍,更加堅實和立體瞭。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懷舊”或“批判”的審視視角來看待民國國學。許多關於那個時代的論述,要麼過度美化傳統,要麼一味推崇西化,但這本書卻保持瞭一種難得的中正平和。它坦然承認傳統學問在麵對近現代衝擊時的局限性,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批判瞭那些藉國學之名行保守之實的做法。作者的立場是批判性繼承,而非盲目遵從或全盤否定。通過對不同學者在麵對“保存”與“革新”這一核心矛盾時的策略分析,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艱難抉擇。這種成熟的史學觀,讓讀者在閤上書本時,不僅是對民國曆史有瞭新的認識,更像是完成瞭一次關於文化主體性建構的深刻對話。它引導我們思考,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定位和發展自身的傳統學問,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曆史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老派的雅緻,但又沒有故作高深的晦澀感,這點非常難得。它行文間流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尊重,用詞考究,遣句頗具韻味,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很多描述性文字,比如對杭州特定月份氣候下,文人雅士們在書房或園林中的活動狀態的描摹,或者對某些古典文獻中詞句意涵的細緻推敲,都體現齣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帶著溫度的文化考察。我甚至有好幾次因為被某個精妙的比喻或者對某個典故的精準解讀所吸引,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品味那幾句話。這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國學研究者,必然首先是一位優秀的文化傳承者和文字駕馭者。全書讀罷,不僅學到瞭知識,更被那種追求學術純粹、堅守文化自信的士人風骨深深感染,仿佛自己也沾染瞭那份清雅之氣。
評分這本書對杭州地域文化與國學思想互動的探討,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著作的亮點之一。杭州,自古便是文脈昌盛之地,尤其在民國這個劇烈轉型期,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是獨一無二的。作者沒有把杭州僅僅當作一個背景闆,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活躍的“場域”,國學思想在這裏如何與市民生活、地方教育機構,甚至與當時的政治氣候發生作用。比如書中對一些民國時期地方性學術刊物和小型書社的研究,這些細節往往被主流史學所忽略,但恰恰是這些“民間力量”在關鍵時刻維持瞭國學薪火的微弱光芒。閱讀這些章節時,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走訪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檔案和地方誌,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這些被淹沒的細節。這種紮根於地方文獻的考證,使得全書的論證極具說服力和畫麵感,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國學並非隻存在於京城或上海的學術殿堂,它也深深地根植於江南的煙火氣之中,並以特有的方式延續生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