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4
定价: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吴焰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3640787
字数:2250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连续多年出版,,双色印刷
《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4)》在汇集行业发展实践、关注年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研究视角,引入成熟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力求体现体系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深度解读行业发展动因,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财险行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报告按照“环境—结构—行为—绩效”的总体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2014年国内非寿险市场改革发展实践进行全方位扫描,以全景式展现非寿险市场发展概貌。在宏观层面,围绕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灾害事故和法律政策等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展开归因分析;在中观层面,重点关注准入制度和监管体系对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转型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围绕保险机构组织、行为与绩效三个方面,承保与投资两大环节,分析市场主体的竞争策略和经营业绩。第二,围绕服务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财险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重点领域法治建设对责任保险等业务发展形成促进拉动作用,法治建设有利于推动保险机制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执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改善保险行业承保环境等。第三,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技术变革新挑战,梳理总结财险行业服务大局、创新产品以及发展转型方面的新实践。如,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现双“入法”,保险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实现新突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发展,有效缓解小微客户贷款难问题,打通向实体经济输血瓶颈。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新保险产品服务,拓展资金运用空间,为经济转型发展保驾护航。把握“互联网 ”趋势,围绕客户接触、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等环节,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保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的趋势和方向。第四,以建设保险强国为目标指引,对“十三五”期间非寿险市场发展进行了前期研究。综合运用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CP产业分析方法,分析非寿险市场主要业务领域的发展趋势,展望“十三五”时期行业竞争格局、竞争行为和业务结构。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和普通线性模型等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和对标分析,对国内非寿险市场“十三五”期间发展规模进行预测。
吴焰,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日内瓦协会(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董事,历任共青团新疆自治区委副书记、党组书记,博乐市委书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常委,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金融工委书记、全国金融青联主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一直注重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曾编著《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编2006-2013年《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中国金融》、《保险研究》和《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论公共服务与职能转变》、《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健全森林保险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三农”保险 提高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社会建设要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利用保险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内需 促改革 惠民生 保险业大有可为》、《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对消费的金融支持作用》、《不断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险机制助力新型城镇化》和《运用保险机制应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矛盾和问题》等。
说实话,拿到这本《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4》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2014年距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保险市场来说,彼时的信息是否还有参考价值,我心里是打了个问号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尤其是看到其中一些关于市场细分、渠道演变和产品定价的深入剖析时,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它的专业深度和前瞻性所折服。作者团队似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市场发展的脉搏,对于一些新兴的风险点和机遇进行了精准的预判。比如,书中关于车险费率改革的讨论,虽然是基于2014年的数据和政策背景,但其逻辑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推演,依然能为我们现在理解车险市场的现状提供宝贵的历史视角。而且,书中穿插的多个案例研究,无论是大型险企的战略调整,还是中小型险企的差异化竞争,都写得有血有肉,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这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做学术研究,更是在用一种实战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市场。虽然报告中的数据和案例是过去的,但其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和对行业本质的洞察,我认为至今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它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中国非寿险市场在那个特定时期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理解行业演进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行业,就不能只看眼下的风光,更要深入挖掘其发展的历史根源和内在逻辑。《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4》正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尽管书中涵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2014年左右,但其对于当时市场环境、政策导向、行业痛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系统性梳理,却显得尤为宝贵。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保险中介渠道变革的章节,它生动地描绘了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传统中介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这为我理解今天保险分销体系的多元化提供了历史的铺垫。此外,报告对于不同类型非寿险业务的风险特征和盈利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对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它没有回避当时市场存在的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而是将其置于宏观背景下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虽然一些具体的统计数据可能已经失去了时效性,但报告中蕴含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以及对行业本质的洞察,却是历久弥新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非寿险市场在过去十年间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都非常专业,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显得十分醒目且有质感。拿到手中,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也令人满意,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良好。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它巧妙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主题,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基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内容编排逻辑性很强,覆盖了从宏观经济环境到微观市场分析的各个层面,包括保险公司战略、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监管政策等,似乎能满足我对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全貌的了解需求。尤其关注的几个章节,例如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章节,在我看来是近些年来最值得探讨的领域之一,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和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这一新兴力量如何重塑传统保险格局。另外,书后附带的参考文献和数据图表,也预示着其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初步的翻阅和对结构内容的感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信息量大、结构完整、专业性强,非常有价值。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关注金融科技和风险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脉络,并对其深层逻辑进行剖析的专业书籍。在翻阅了《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4》后,我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报告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经济金融环境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保险业态、产品类别以及关键业务环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数据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巨灾保险的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等章节的内容感到耳目一新。尽管2014年相比现在,大数据和科技的应用程度还有很大差距,但书中提出的理念和初步的探索,已经展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当时,行业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优化风险管理。此外,报告中对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细分市场的深度分析,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帮助我了解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和发展潜力。虽然部分数据和案例可能已经过时,但报告的研究方法论,包括其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对复杂问题的分解能力,仍然是我学习和借鉴的重点。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历史性的市场报告,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深度行业研究的范本。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4》更多是出于一种“时代记录”的心态。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回顾过去特定时期的市场状况,对于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2014年中国非寿险市场的种种景象定格其中。我发现,书中对于当时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处于探索阶段的保险产品,如健康险的早期发展模式,以及互联网保险的萌芽状态,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能够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审视当时行业的发展轨迹,理解一些今天看似理所当然的趋势,在过去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和发展的。报告中对一些监管政策的出台背景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理解当前监管逻辑的演变非常有帮助。虽然其中一些具体的数据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显得不够“新”,但报告所揭示的市场驱动因素、竞争格局以及风险挑战,其核心逻辑在很多方面依然具有普适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市场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试错、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非寿险市场过去十年发展历程的一把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