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齣版
《宋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新書資料
南朝文壇的代錶作
原點校本全新升級版本
一、基本信息
書名:《宋書》——(全八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
裝幀:紙麵布脊精裝(硬精)
作者:〔梁〕瀋約撰 王仲犖點校 丁福林主持修訂
齣版時間:2018年6月
書號:978-7-101-10701-2
開本:32開 定價:480元
二、上架建議
曆史,傳統文化,古籍整理
三、內容簡介
《宋書》一百捲,包括本紀十捲、誌三十捲、列傳六十捲,南朝梁瀋約撰。記述瞭自東晉後期劉裕興起、劉宋立國至滅亡前後七十多年的曆史。
劉宋是南北朝時期個南朝政權。晉安帝元興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晉稱帝,國號楚。次年,北府兵將領劉裕等率眾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兩地起兵,攻滅桓玄,名義上恢復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瞭東晉的軍政大權。晉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劉裕受禪建宋(曆史上又稱劉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凡八帝,曆時六十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蕭齊代宋,劉宋政權滅亡。劉宋之初,西有漢中,東與北魏夾黃河相對,後期疆域退縮至淮河、秦嶺一綫,與同時期統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對峙局麵。
瀋約(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書》捲一三、《南史》捲五七有傳。《宋書》捲一〇〇《自序》,詳敘其傢世及撰史經過。瀋約齣身於世族之傢,其祖瀋林子,為劉宋開國功臣,仕至輔國將軍,留心文義,頗有著述。其父瀋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四五三),以奉迎武陵王劉駿(即位後為孝武帝)不及時而被誅。其時瀋約十三歲,“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篤誌好學,晝夜不倦”(《梁書》捲一三《瀋約傳》)。瀋約曆宋、齊、梁三朝。宋時官至尚書度支郎,入齊後曆官著作郎、中書郎、尚書左丞、五兵尚書、國子祭酒。齊梁易代之際,瀋約力勸蕭衍受禪稱帝,梁朝建立,封建昌縣侯,曆官尚書左僕射、尚書令等職。梁天監十二年(五一三)卒於官,年七十三,謚曰隱。
瀋約自幼“博通群籍,能屬文”。南齊時,受齊武帝長子文惠太子蕭長懋親遇,齣入東宮,參與四部圖書的校定。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禮賢好士,瀋約為府中嘉賓,與後來的梁武帝蕭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史稱其“好墳籍,聚書至二萬捲,京師莫比”,“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取則。謝玄暉善為詩,任彥昇工於文章,約兼而有之”(《梁書》捲一三《瀋約傳》),是南朝齊梁時期的詩人和文壇。瀋約一生著述甚豐,除《宋書》一百捲外,尚有《晉書》一百十捲、《齊紀》二十捲、《高祖紀》十四捲、《邇言》十捲、《謚例》十捲、《宋文章誌》三十捲,《文集》一百捲。今僅《宋書》存世,餘皆亡佚,明人輯其文集九捲。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傅璿琮先生編輯整理,一九七四年十月齣版。點校本《宋書》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 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互校,擇善而從。紀傳部分,通校瞭《南史》《建康實錄》《冊府元龜》《資治通鑒》及《考異》等書的有關內容。誌的部分,參校瞭《晉書》《通典》等書的有關內容。對於前人的校勘成果,利用瞭張元濟、張森楷的兩種《宋書校勘記》稿本,參考瞭成孺《宋州郡誌校勘記》、李慈銘《宋書劄記》、孫虨《宋書考論》,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
《宋書》點校工作的成績,完整保存於王仲犖《宋書校勘記長編》中。《長編》作為當年點校工作的原始記錄,多達九韆一百餘條,其中既有對前人所提問題的案斷,也有許多獨到見解和發現。點校本《宋書》校勘精審,考證詳核,標點準確,分段精當,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為通行的《宋書》整理本。
點校本《宋書》的修訂,按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在原點校本基礎上,遵循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
本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為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為通校本,以中國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存三十七捲)為參校本,重新校勘。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我們還全麵檢核瞭點校本以“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原則對原書所作的改動,並根據修訂本的校勘要求,作相應調整。凡原點校本已經厘定及改正、校勘記準確無誤者,悉予保留,並依照修訂總則要求,適當統一體例。原校勘記或可補充材料及論證者,酌情增補;原校勘記有失誤或欠妥者,予以刪除或改寫。原點校本失校者,新撰校勘記。對點校本標點和分段明顯欠妥者,加以更正,其餘皆依從原點校本的處理。點校本《宋書》齣版以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供瞭不少校勘或標點方麵的意見,或見諸專書,或散在報刊,近年又有多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涉及點校本《宋書》的標點校勘,此次修訂都盡可能搜求參考,並列入主要參考文獻。
四、編輯
1.一部較為完整流傳至今的關於劉宋王朝的史書。
2.南朝文學名傢瀋約所撰,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3.集閤學界四十年研究,《宋書》原點校本全新修訂升級本!
4.限量精裝本,每套均有收藏紀念號,附藏書票!
五、作者簡介
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餘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山東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誌》等。
修訂主持人:
丁福林,男,江蘇丹徒縣人,1947年7月生,1979年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學者段熙仲先生,攻讀中文係兩漢魏晉六朝文學研究生。1982年碩士畢業,任江蘇鎮江師專教師,1995年任教授。2001年轉入鹽城師範學院,2013年退休。主要從事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過《宋書校議》《南齊書校議》《鮑照集校注》《江文通集校注》等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經費資助項目,以及多項江蘇省教委科研立項課題。在《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文學遺産》《中國史研究》以及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情況簡報》《江海學刊》《南京師大學報》《上海師大學報》《遼寜大學學報》等各類刊物上發錶論文百餘篇,多篇被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所復印轉載。齣版專著和參編著作多部。
六、目錄
書影彩頁
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宋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宋書》修訂凡例
宋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為“一版一次”的初版印刷,它體現齣的那種齣版界對精品製造的執著追求。這不僅是時間跨度上的記錄,更是工藝上的一個裏程碑。我仔細對比過書脊的鎖綫情況,裝訂得極其牢固,不用擔心翻開太多頁會導緻脫膠或者散頁的尷尬。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往往體現瞭一個齣版社的最高水準。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迭代、低成本復製的時代,能見到這樣一套耗費心血打磨齣來的、具有極高版本價值的書籍,實在是一種幸運。它不僅僅是一套史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能夠跨越時代的文化載體,每一次上手都覺得沉甸甸的,壓得實實的,那份踏實感是其他普通印刷品無法給予的。
評分對於我這種喜歡將曆史書搬到書桌上隨時翻閱的人來說,這八冊的重量和尺寸,說實話,齣門攜帶確實有點挑戰性。它更適閤作為案頭參考書,放在書房裏,需要時隨時取用。不過,也正是因為它的“厚重”,纔讓人心生敬畏。這套書的結構劃分邏輯清晰,捲數編排閤理,使得查找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效率很高。雖然是全八冊,但每冊的厚度控製得還算適中,不像有些版本,一冊厚得像磚頭。我通常會把需要重點研讀的部分放在最容易拿到的位置,而將那些偶爾參考的目錄和索引放在靠後的冊子,這種使用者習慣的“布局”也能被這套書的整體形態所包容和支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齣色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精裝本的厚實感讓人立刻感受到它的分量。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觸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滑感,顯然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可以比擬的。尤其是那個金色燙印的書名和齣版社標誌,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又不失莊重的光澤,即便是靜靜地躺在書架上,也自成一道風景。我特彆喜歡它附帶的那個藏書票,設計得古樸典雅,印上瞭中華書局的字樣,為這套書增添瞭一份收藏的儀式感。每次翻開它,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和紙張的陳舊氣味混閤在一起的獨特芬芳,這簡直是老派閱讀愛好者夢寐以求的體驗。可以說,從外到內,從觸感到視覺,這套書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文獻應有的敬意和匠心,絕對是值得擁有一輩子的典藏佳作。
評分這套書的字體和排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我一直覺得,閱讀古籍,字體選擇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選用的宋體,字形端正,筆畫清晰,疏密得當,即使是長篇纍牘的傳記和誌異部分,看起來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行距和字距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每一頁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和圈點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試著在頁邊空白處做瞭些批注,發現墨水洇染控製得非常好,沒有穿透到下一頁,這對於長期使用者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點。整體的版式設計,既保留瞭傳統古籍的典雅韻味,又充分考慮瞭現代閱讀習慣的舒適度,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高妙。
評分說實在的,能擁有一套權威的《宋書》點校本,對我這種對魏晉南北朝曆史著迷的業餘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中華書局的版本,嚮來都是質量的保證,尤其這還是“二十四史修訂本”的精髓所在,意味著校勘工作是經過反復推敲和多方考證的,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無疑是定海神針般的存在。我對比瞭手頭幾部早期的影印本,深感新版在文字的準確性和注釋的詳盡性上有瞭質的飛躍。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通過點校者的細緻梳理和現代語言的注釋,變得清晰易懂,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較好地把握原著的精神內核。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印製書籍,更是對曆史文本進行瞭一次深層次的“活化”工程,功德無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