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吳曉求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3001442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81kg
《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1輯)》收錄瞭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資本市場評論》上刊載的22篇論文。在這些論文中,有的是從資本市場發展的角度探討現代金融的演變特徵;有的是從多樣性的角度研究不同金融模式的異同;有的是從基礎理論的角度探討現代金融的質的規定;有的是從現實齣發論述並評析當前的金融政策特彆是資本市場的政策,有的則總結瞭成熟市場經濟國傢在金融領域的經驗與教訓。這些論文反映瞭作者對現代金融特彆是資本市場的探索和思考。
上篇 理論、政策、藉鑒
大國經濟與大國金融——探尋中國金融崛起之路
樹立世界眼光 立足國內實際 走穩大國金融崛起之路
論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操作
牙買加體係下的人民幣國際貨幣競爭地位:理論與實證
中國cpi、ppi和gdp的計量經濟分析
中國的産業升級與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及解決路徑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五大發展背景
強化約束,推進證券市場誠信建設
美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評論
揚帆已過萬重山,麯摺嚮前二十年——寫在中國資本市場20周年之際
貨幣政策:麵臨新的選擇
日美公司債市場建設的經驗以及對中國公
司債市場改革的啓示和建議
吳曉求教授在把脈中國經濟高層研討會上的演講
下篇 市場、機構、工具
2009—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基本分析
2009—2010年滬深股票市場技術分析及展望
中國金融崛起中的商業銀行體係的功能轉型
不同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整對股票市場影響分析
美英金融模式下創業闆市場成長因素分析
若乾國傢和地區創業闆市場發展麯摺的原因分析
基於b-s模型上市公司可轉債定價實證
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創業闆
我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基於競爭力的探討
這本書的書名是《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但我手頭的這本,似乎更像是一本關於古典經濟學思想史的入門讀物,當然,我指的是它封麵下的內容。它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篇,細緻地梳理瞭重農學派、重商主義等早期經濟思想的萌芽,以及它們如何孕育瞭後來的古典經濟學派。作者在介紹這些學派時,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概念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其曆史背景、核心論點以及對後世經濟理論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在闡述重農學派的“自然秩序”觀時,作者結閤當時的法國農業社會現狀,生動地展現瞭其理論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接著,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解讀,也相當到位,不僅解釋瞭其內在機製,還探討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和被誤讀的方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講解,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還配有清晰的圖錶和生動的案例,讓我這個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精髓。總的來說,這本書雖然與我期待的現代金融理論有所齣入,但作為一本經濟思想啓濛讀物,它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贊,為理解現代金融的根源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當我翻開《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我期待的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這些我耳熟能詳的詞匯。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像是在展開一幅藝術史的畫捲,隻不過畫中的主角是那些形形色色的金融工具和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創新理念。作者並沒有直接講解枯燥的金融理論,而是通過追溯金融工具的起源和演變,來展現金融創新的魅力。我從書中讀到瞭早期商業票據的齣現如何促進瞭貿易的發展,紙幣的發行又如何改變瞭貨幣的形態,以及債券、股票等現代金融工具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來的。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引用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將冰冷的金融史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介紹期權和期貨的起源時,作者就生動地講述瞭荷蘭鬱金香泡沫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瞭金融創新背後可能隱藏的風險。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信息技術革命如何為金融創新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電子交易、高頻交易以及金融科技的崛起,這些都讓我感受到瞭金融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本書讓我明白,金融工具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創造、被改造,充滿瞭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拿到《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會是一本厚重的理論著作,充斥著晦澀的數學模型和復雜的金融術語。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內容更像是一部關於金融監管史的宏大敘事。它以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迴顧瞭從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瞭維護金融體係的穩定而進行的各種嘗試和探索。書中不僅詳細描述瞭早期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比如銀行擠兌、過度投機等,還深入分析瞭各國政府是如何通過立法、設立監管機構等方式來應對這些挑戰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監管模式的對比分析,比如英美模式、大陸法係模式等,作者清晰地指齣瞭它們各自的優劣之處以及曆史演變的軌跡。此外,書中對曆次重大金融改革的剖析也相當到位,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齣颱的一係列新規,以及這些新規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雖然我對金融監管的瞭解不多,但這本書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將復雜枯燥的監管曆史變得生動而易懂,讓我對金融體係的運作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我以為會看到一堆關於金融衍生品、量化寬鬆、區塊鏈技術這些我常常在財經新聞裏聽到的術語。然而,翻開目錄,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行為心理學在投資領域中的應用手冊。書中大量篇幅都在剖析投資者在麵對市場波動時的情緒變化,比如恐懼、貪婪、羊群效應等,以及這些情緒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和案例,生動地揭示瞭“理性人”假設在現實市場中的脆弱性。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認知偏差”的章節記憶猶新,它詳細解釋瞭確定性效應、錨定效應、沉沒成本謬誤等,並提供瞭如何識彆和剋服這些偏差的具體方法。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行為金融學先驅的介紹,比如丹尼爾·卡尼曼等,他們的研究成果為理解市場非理性行為提供瞭理論支撐。雖然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某個金融産品的投資建議,但它教會瞭我如何更冷靜、更客觀地看待市場,如何避免被情緒左右,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投資決策。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在股市摸爬滾打多年的散戶來說,其價值不亞於任何一本專業的投資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一輯)(《資本市場評論》精粹)》,但其中涉及的內容,卻讓我沉浸在一場關於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如何碰撞與融閤的思考之中。它並沒有直接談論金融市場的數據和模型,而是通過講述一些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發展的真實案例,來探討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商業決策和市場接受度。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偏好、溝通方式、談判策略以及法律法規的差異,並分析瞭這些因素如何導緻某些看似成功的商業模式在新的市場遭遇挫摺,或者在水土不服後又如何通過調整策略而獲得成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本地化”與“全球化”平衡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闡述瞭企業如何在堅持全球統一品牌形象的同時,又能靈活地適應當地市場的獨特需求。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文化衝突如何引發貿易摩擦,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在經濟往來中尋求共同點和閤作機會。雖然它並非一本純粹的金融學著作,但它所揭示的跨文化交流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對於理解當今全球金融市場的復雜性,無疑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