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青春文学
定价:37.00元
作者:人民文学编辑部编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201147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岩层”书系每年出版一本,所选作品为年度有代表性的青年文学作品。作者年龄基本在1980年以后。重点遴选当年的文学杂志,选录篇目追求青年作家的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青年作家队伍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和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青春文学》年选出版以来,在业界反响良好,受到了专家读者的一致肯定,彰显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眼光和文学追求。
内容提要
目录
目录:
彭敏《我的同学李梅英》
祁媛《奔丧》
陈思安《接下来我问你答》
伊北《削发为尼》
吴辉《流萤》
王莫之《夜宵车与敦煌楼》
顾拜妮《白桦林》
黄宇《鸡客》
张敦《朋友睡吧》
星子《象形灯》
封文慧《烟花绽放》
寒郁《磨刀霍霍》
雷默《追火车的人》
慢三《冷的话就生堆火吧》
徐佳贵《旗》
周李立《布鲁克林宝贝》
温文锦《迷星》
向向《回乡记》
魏思孝《李烈的故事》
作者介绍
雷默
雷默,生于1979年10月,浙江诸暨人,在《天涯》《花城》《大家》《山花》《上海文学》《江南》《芙蓉》《清明》等刊发表小说若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来临》《气味》。现居宁波。
·慢三
慢三,原名胡晗,1982年出生,湖南衡阳人,现居北京。
曾在《青春》《小说界》《佛山文艺》《小说选刊》等杂志发表小说。
即将出版短篇小说集《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
·徐佳贵
徐佳贵,1986年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记忆中的生平几乎都在读书,偶有闲暇,且以电影小说自娱。因专业习惯影响,喜以历史阑入小说。
·周李立
周李立,1984年生于四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欢喜腾》入选201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曾获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第六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新人奖、2015年《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等。现居北京。
·温文锦
温文锦,1982年生于广东梅州,现居广州。作品散见于《今天》《天南》《青年文学》《作品》等文学刊物。著有诗集《当菩萨还是少女时》。
小说《西贡往事》获第五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二等奖。
·向向
向向,湖南桑植人,忽冷忽热的水瓶座女子,现实与理想间的职业游走者。行走蓬乱人间,早年写诗,偶写小说,出版有《我的每一天,都是精彩首演(胡蝶传)》等书。
·魏思孝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写小说,作品多表现底层青年的生活状态。著有《不明物》,短篇小说集《豁然头落》《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其他小说作品见《小说界》《芙蓉》《山花》《百花洲》《长江文艺》《今天》《西湖》等刊物。
文摘
序言
对于“青春文学”这个领域,我曾一度感到审美疲劳,总觉得题材和表达方式趋于雷同,缺乏新意。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这个前缀,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家出版社的专业性和选材的严谨性,让我相信这本《2015青春文学》或许能带来一些惊喜。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我想象着,编辑们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是如何甄选出那些最能代表2015年青春特质的作品的?是那些关于网络时代下的社交与情感,还是关于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与反思?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更加多元化的青春群像,不仅仅是校园里的风花雪月,更应包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探索。我渴望在这本“正版新书”中,发现那些有别于市场主流,却又触及灵魂的作品,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的启示。我期待着,它能打破我对青春文学的刻板印象,带给我一场清新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聚焦于青春的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生命某种状态的深刻剖析与传达。《2015青春文学》这个书名,简洁明了,却也让我充满了遐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在2015年那个特定时期,是如何洞察和捕捉青年文化的脉搏的?我期待着,在这本选集中,能够看到那些真正有思想深度、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我不想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青春故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触及心灵的篇章。或许,会有一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青年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成长轨迹,他们的迷茫与坚持,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又或许,会有一些作品,深入挖掘了青年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爱情,以及关于自我认同的困惑与探索。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超越简单的年代划分,展现出一种超越时间、具有普遍意义的青春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让我眼前一亮、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并从中汲取到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启示的宝贵养分。
评分我一直相信,文学是时代的镜子,而青春文学,则是映照年轻一代心灵的最佳窗口。《2015青春文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填补了我对那个时期青春状态的好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严谨编选,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敢肯定,这里面绝非充斥着那些肤浅的、模式化的故事。2015年,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年份,当时的青年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青春又呈现出怎样的风貌?我设想,或许会有一些作品,描绘了他们在学业、情感、职业选择上的种种纠结与挣扎;或许会有一些作品,以更加成熟的笔触,去探讨青春期特有的孤独、迷茫与成长的阵痛;又或许,会有一些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与反思。我渴望在这本选集中,找到那些能够打动我、让我产生共鸣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青春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的作品。我期待着,这本“正版新书”能够给我带来一场关于青春的、深刻而有意义的阅读之旅。
评分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气息的作品情有独钟,而《2015青春文学》这本选集,恰恰给我带来了这种期待。2015年,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变革与焦虑的年份,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洪流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书写青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人民文学编辑部编选的这份名单,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这里面或许收录了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的少年之声,那些用接地气的语言表达着真实情感的作品。又或许,这里面也有一些更为冷静、更为深刻的反思,作者们在光怪陆离的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渴望在这本书里,看到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青春群像,看到他们面对学业、家庭、友情、爱情时的种种反应。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那个时期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彷徨、他们的成长。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一次与过去的回望。我期待着,在这本选集中,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发现那些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年轻作家,以及他们所塑造的令人难忘的青春故事。
评分这本《2015青春文学》的出版,如同在沉寂已久的文字海洋中投下了一颗璀璨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唤醒了我心中那些关于青春的、模糊却又深刻的记忆。翻开目录,每一个名字都带着一丝陌生的亲切,仿佛即将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又像是重逢了久违的老友。我尤其期待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金字招牌,一向以其严谨的选材和高品质的出版而著称,此次他们如何解读“青春文学”这个在当下语境中含义颇为丰富甚至有些泛滥的标签,着实吊足了我的胃口。2015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回想起来,似乎充斥着各种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的兴盛,网络文学的崛起,似乎都在悄悄改变着我们阅读的习惯和审美的标准。那么,在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声音能够脱颖而出,被人民文学编辑部慧眼识珠,收录进这本“正版新书”之中?我渴望通过这些文字,重新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那些年轻的心灵在成长中的挣扎、迷惘、喜悦与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特定时期内,青春在中国文坛上所呈现出的多元面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编辑们在“青春”这个概念上,是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是如何在海量的作品中筛选出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发共鸣的篇章?是对纯粹的校园生活的热血描绘,还是对成人世界初窥门径的细腻捕捉?抑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批判?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我,也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注脚。
评分“正版新书”这个词,总是让我对内容质量有一种天然的信任,而《2015青春文学》这个书名,则直接点燃了我对特定时期青春状态的好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品牌效应,更是让我坚信,这本选集绝非泛泛之辈。2015年,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当时的年轻人,他们经历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他们用怎样的文字,去描绘他们的青春?我猜想,这里面或许会有一些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触及青春期最柔软的神经;也会有一些对现实的敏锐洞察,揭示年轻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困惑与挣扎。我尤其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跳出俗套,展现出独特个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呈现出2015年青春文学的丰富光谱,既有对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也有对时代背景的 Reflection。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样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得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甚至关于社会发展的启示。
评分当我看到《2015青春文学》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2015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信息爆炸,世界变化加速,年轻一代的思想和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选,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很好奇,编辑们是如何在当年的众多作品中,找到那些能够代表“青春”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的?我设想,这本书中或许会收录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热点,同时又具有深刻人性关怀的故事。也许会有一些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的抗争,以及关于青春期特有的迷茫、阵痛与希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超越“小确幸”的、更为宏大的青春叙事。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年轻一代是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书写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份时代的见证,记录下2015年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并引发我们对当下青春文化的深刻思考。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正版新书”这个标签有着天然的好感,尤其当它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之手,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极高的期待。《2015青春文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特殊的年代印记。2015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毕业季的离愁别绪,也可能意味着初入职场的懵懂与挑战,更可能是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与迷茫的时期。我迫切地想知道,人民文学编辑部是如何在一年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那些最能代表“青春”精神的作品。我想象着,或许里面会有一些描绘校园生活点滴的细腻文字,那些关于友谊的纯真,关于初恋的悸动,关于考试的压力,关于成长的烦恼。但我也希望,它不仅仅局限于此。我更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反映出2015年社会现实的青春故事,那些年轻人在面对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冲突时的思考与挣扎。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那些引发共鸣的思考,那些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成为一份真诚的记录,为我们留存下那个时代青春的鲜活剪影,也为后人提供一个理解当下青年文化的窗口。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2015青春文学》时,内心是有些许犹豫的。毕竟,“青春文学”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总会勾起一些早期阅读的回忆,那些略显稚嫩的笔触,那些围绕着少男少女情感纠葛的套路化情节,常常让我觉得有些提不起兴趣。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品,又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毕竟,能够被这个享有盛誉的出版社选中的作品,想必在文学性、思想性上定有过人之处。我很好奇,在2015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的青春文学究竟发展到了何种地步?是依然在固守曾经的模式,还是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突破?我设想,或许会有一些作品,不再仅仅满足于描绘校园的青涩爱恋,而是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关注年轻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抉择,关注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或许,会有一些作者,用更加成熟、更加内敛的笔触,去描绘青春期的内心世界,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我更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看到自己影子,或者看到我曾经的同龄人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重新审视我对“青春文学”的固有认知,发现那些被埋没的、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字。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这几个字上时,一种信任感油然而生。这家出版社向来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对文学品质的追求而闻名,因此,我对于这本《2015青春文学》的期望值自然而然地高了起来。我好奇的是,在“青春文学”这个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民文学编辑部是如何界定和筛选的?是侧重于纯粹的情感描绘,还是更倾向于具有社会洞察力的作品?2015年,距离现在也已过去一段时日,或许当时的很多社会现象和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温那个时期的青春印记,了解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青春图景,有热血的校园故事,有对未来迷茫的探索,有对社会现实的细腻观察,甚至是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叩问。我希望这本选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当时年轻一代的真实面貌,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下青春文化的思考。我期待着,在这本“正版新书”中,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青春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