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 学讲演录 魏承思 著 中通史社科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 讲演录 | 开本: | |
作者: | 魏承思 | 页数: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时间: | 2015-09-01 |
ISBN号: | 9787208133020 | 印刷时间: | |
出版社: | 世纪文睿文化传播公司 | 版次: | 1 |
商品类型: | | 印次: | |
插图什么是学?
什么是学?现在这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全出现一股所谓“学热”,大学到处在开班,出版社到处在出书,各地的电视台也在讲学。但是我问了几个年轻朋友:到底什么是学?好像没有人能讲得清。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大的概念都跟着媒体走,报纸电视媒体上一讲,大都跟着走,都用这些名词。但是实际上并不清楚,都似是而非。不仅一般人跟着媒体走,连学者也都跟着媒体走。如果你要上我的某某论坛,电视台的小编辑提要求,你要怎么讲。如果按照你自己的研究心得讲,听众不要听,收视率会下来的。学者为了出名,为了拿演讲费,不得不照着编辑、导播、制作人规定的东西去讲。因此,大对这些概念越来越混乱。所以我们先要把这个概念搞清。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旧本《辞源》上有解释:“学者,一固有之学术也。”很明确,但又太简单。民初年,有位学者邓实给学下过定义:“学者何?一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焉。有其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之学以为用,而自治其一者也。学者,与有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则通是学;爱其,无不知爱其学也。”意思是一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学问,并以此学问治理这个,这是学。一个人生在这个应当掌握它的学,没有一个爱者会不知道要热爱自己的学。这个说法有道理,也有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叫“学”,其他,如英、法、美都只有徽、花、歌,没有一个“学”呢?其实,“学”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时间范畴的,过去没有,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学”这个名称的产生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西方的学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知识进来中后,中本的学术被称为学。在西学进来之前,都是学,所以也不特别标明学。学大师钱穆曾经讲过:“学术本无界,学一名,前既无陈,将来也恐不立。”在西学进来之前没有“学”这个名称,将来恐怕也不再有,特为一个时代的名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照理说文化融合,如果西学进入中后被吸收同化了,那么和“学”融为一体。假如真正做到融为一体,则不特地区别是西学,还是学。例如,六朝时,印度佛学在中传播开来后,并没有出现与其对立的“学”。这是因为佛学和中固有的学术很快互相融合了。佛学逐渐中化,成为中文化的一部分了。问题是,清末民初,西学传入进来以后,人逐渐把本的文化丢了,把本的学术传统丢了,所以现在才要重新再提出“学”这个名词来。我们先要搞清楚这个名词是相对的,有时代性的。
什么是传统文化?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本的学术都属于学的范畴。例如:关于中党党史的研究,是研究中的,不会有人称它为“学”。关于中人口问题的研究,那也是中的问题呀,但也没有人会称它为学。那么多经济问题,中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不会称它为学。虽然这些都是本学术研究,但是并不属于学的范畴。那么,学的范畴是什么呢?指的是研究中传统文化的学术。,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二,是学术研究,所以称为“学”。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先要把这个概念讲清楚。这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现在各种“文化”满天飞,我看到有什么“大闸蟹文化”,“香熏文化”;山西出过关公叫作“关公文化”,福建一带曾经出过妈祖,叫做“妈祖文化”;传说观世音菩萨到过普陀山,那里是观音道场,要弘扬“观音文化”。我还看过一个展览叫做“鞋文化展览”,把历朝历代,包括外的鞋子放在一起展览,还蛮有趣的,鞋子的流变被称为“鞋文化”。大觉得“文化”这个名词很时髦,于是什么都套上文化,什么都冠名“某某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
对于“文化”这个词的定义,据说有一百六十多种,各有各的说法。按照我自己的定义,所谓“文化”是对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限定。先要是一个共同体,个人称不上文化,两个人也很难称作文化,要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个群体。这个人群,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所以有“企业文化”;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构成我们平时所讲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也可以大到一个,以至全人类。我们讲中文化、美文化,或者人类文化,但至少都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里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别于其他共同体,限定他们所特有的共同的思想行为方式的,称为文化。
那么什么叫做传统?“传统”其实是历史的传承。从过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叫做传统。比如,我们讲传统政治,一个共同体、一个有自己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西方和东方各有属于自己的政治传统,也是说,他们的政治模式和制度是一代一代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你突然照搬人的东西,是不行的,会变形的。台湾是一个好的例子,政治制度完全照搬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为什么后出了个陈?因为没有形成适合这个制度的政治文化,没有这个政治传统。西方从希腊时代已经有了这个民主政治传统,它沿着这个路子走下来,可以有这样的功效。你不经改造,完全照搬人的东西,结果变形。再说传统法律,法律也是有传承的,比如世界上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三大法系。这也不是一代人凭空捏造的,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当然,在传承中也有变化。
我们搞清楚了文化和传统这两个概念,再来讲什么是传统文化,比较容易了。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一个共同体对过去文化的传承。所以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我们走一下中,各个地区差别很大。例如:青海和上海的文化根本是两回事啊。你要把青海的一套搬到上海来不行,把上海的一套完全照搬到青海去也不行。当你深入到民间,各地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不同,更不用说风俗习惯。这是当地老百姓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共同体对过去文化的传承。它和现代文化是相对应的。相对应,但是不对立!没有对应,没有传统和现代之区别的要。因为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所以它们是对应的。20世纪80年代中的文化大讨论,一个大的失误,是把现代和传统完全对立起来。误以为要建立现代化中,文化要现代化,要把传统都抛掉。所以,在那个时候,其实一直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都有同样的问题,是走。认为要建设新文化,须要和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决裂。其实,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是现代的源头,你想抛也抛不掉的。现代文化的源头还是在传统当中。从“五四”的时候起,有人提倡“全盘西化”。中人再怎么西化,可是你的饮食习惯总改不了,不可能全民都去吃面包牛奶,不吃米饭面条。饮食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个共同体的共同行为。语言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共同体的一种限定,也不可能人都讲英文,不讲中文。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倒过来,现代是传统的发展,你也不能墨守成规。如果觉得守住老祖宗这点东西够用了,这样也是不行的,要有发展。如果没有发展,那么我们现在可能还在住山洞,穿兽皮呢。中人尚古、好古,觉得古的东西总是好,总是对的。三皇五帝时代好像是好的,那回到三皇五帝时代去嘛。我想,没有人愿意回去。我们不能守住传统不发展了,越往前推越好,这样也不行。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这个的文化才会有生命力。你割裂了自己的传统,抛弃传统,那么你这个民族的文化没有生命力,因为你没有源头了。倒过来,如果你这个文化不发展,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你总要发展,总要融入新的因素,总要融入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精华。凡是中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总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吸收了外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出现一个繁荣时期。举例说,隋唐时期是典型的了。中经过魏晋南北朝,汉民族融合了北方许多少数民族。汉族政权从北方迁到南方,南迁的汉民族也融合了许多南方的少数民族。有了这场的民族文化大融合,才会有一个“盛唐气象”。
……
目录内容提要《学讲演录》是南怀瑾高足魏承思先生在其学经典导读班中讲学文稿所整理而成的学讲演录,全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开篇讨论学的概念、定义、范围,接下来对诸子百学说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以儒释道墨法数为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进而以朝代为线索,探讨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与清代朴学等流派,勾勒出了我古代思想流变的树状脉络,接着以四书五经、诸子学说与二十四史等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内容详实、深入浅出,文笔浅白易懂,为我学经典作品展开了引人入胜的推介与条理清晰的剖析,是一部很好的学入门读物。
编辑推荐1. 历史学、汉学余英时作跋
2. 学经典扫盲读本
3. 内附:超实用学经典读书目
“学热”是近些年来热门的社会话题,学书、学班、学大师频现,但我们对学仍然知之甚少,且所知多有偏差。《学讲演录》是由魏承思先生在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办的大湖大学堂学经典导读班的讲稿整理而成,基本上是讲稿的导论部分,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到学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典籍导读……经史子集,娓娓道来,在厘清学的基本常识及概念的同时,解开了一些对学常识的误解,并对学的主要内容、学经典著作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是一本可供“答疑解惑”的学启蒙书。
海报: 作者介绍
学讲演录 魏承思 著 中通史社科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 讲演录 魏承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