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
评分##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
评分##算是文学演讲的live合集出版,听过华科那一场,所以大概知道其中对比。余华也别提那位朋友看起来总是有东西的小把戏,总算是被拉出来写这类东西,不够,但也够了。聊自己创作不够认真,聊的是读者眼中的作品、出版和往事,你要明白你的那些一晚上琢磨出来的演讲稿,在观众散去时,已经完成他的使命了,出版的意义在哪? 王利芬当年问马原为什么拍纪录片,马原直言想为中国文学做点贡献,王利芬说只要马原重新提笔,就是最大的贡献。仅就这点来看,其实余华不再讨论时代影响或许是更适合的选择,或者说余华一直只是表面讨论。 《活着》是个人视角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当然别理王朔,音乐、电影随你去,毕竟你当初就是为了不当牙医才写作的…
评分##余华还是那个余华,人到中年依然没有一星半点油腻恶臭,很多人似乎懂得很多的事,却只不懂得人是什么,而余华是个早已看透人性却依然对人类有所期待的作家。
评分##就是个演讲稿合集,看一半就不太想看下去了,书名很唬人,只是第一篇讲稿的题目而已,后面很多内容还是讲写作出版的一些事情。
评分##过去去十里堡找朋友时路过鲁迅文学院,破得要命,外面卖小吃的小贩食物看起来脏得不行,那一条道上都是垃圾和危房,我只沿着一小条干净的砖石路走到最开心的聚会场所,目的地还有一条铁路桥。没想到余华和莫言在那里一个宿舍住过,把缝隙堵上然后两人都写得顺了,以为毛见面会把尼克松掐死,哥哥说老子也不去上学了,巴金的保护,收获的信任,文化馆下乡和华医师。依然是喜爱的语感,但已经没有机会再把这些融进小说里了。能体会这种痛苦。当你觉得叽叽喳喳吵得要死、在一堆人中间想证明自己的时候,创作欲强得惊人;但你安静下来,获得内外的平静后,你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评分##清醒一点,混「中国文坛」这件事真的上不了台面
评分##余华越来越无聊了。
评分##余华已经算是一个一直保持初心的人了,所以打一分两分那些人到底是什么神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