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权威版本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权威版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舍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伦理
  • 清代小说
  • 长篇小说
  • 世情小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社会生活
  • 家族史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7277
商品编码:30180406486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序第一部 惶惑
第二部 偷生
第三部 饥《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拥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很后十六节,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老舍的文风,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1930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1936年发表的《骆驼祥子》,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奋斗与挣扎,为现代文学目前杰出作品之一。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目 录  
第一部 惶惑
第二部 偷生
第三部 饥荒 免费在线读     八十八
    跟别的学校一样,铁路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悬着心。上课的时候,要是有人敲门,满教室的人就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喘,手都哆嗦。门一开,靠前个进来的总是日本教员,身后是日本特务和宪兵。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抓走,不管你是不是干了反日的事或说了反日的话。大家浑身抖着,好像在等一个雷劈下来,不知道那残酷的雷电会落到谁头上。
    日本教员和特务一言不发,只是盯着学生们看。即便他们只想抓一个人,也要让所有人陪着担惊受怕,失魂落魄。几双毒蛇一样的眼睛会把人都盯一遍,似乎要把你看穿,之后那日本教员才会点一个或几个人的名。点到名的人含着眼泪打着哆嗦走出来,对老师和同学一声都不敢吭,师生们也没法子救他们。很多年轻人就这样离开了他们的老师,同学,离开了这个世界。
    宪兵把人抓走后,日本教员还在教室里站着不走,为的是观察师生们脸上的表情。要是老师不能轻松自然的接着讲课,或者有学生掉眼泪,那就算他们反日,也会遭到逮捕。
    老师和学生,除非得了重病,谁也不敢请个假。要是谁请假不来,正赶上那天日本人来抓人,那请假的人就倒霉成了嫌疑分子。他为什么那天没来?他知道,他自个儿心里清楚,那就该抓他。
    老师不再是老师了,而是用知识换共和面的人,那点粮食让人吃不饱,但也饿不死。同学也不再是同学了,大家随时都得互相提防着。师生情谊和同学友爱全都没了,有的反倒是怀疑每个人,提防所有人。
    蓝东阳勾结上了特务,里他就从铁路学校抓了十二个学生和一个老师。这十三个人的口供都一样,就是通重庆。他们的下场也都一样,杀。
    铁路学校的校长被撤职了。蓝东阳当上了代理校长。
    他很想干的就是克扣学生的口粮。他这个职位是用十三条人命换来的!十三个人的鲜血换来了他的正式任命书。
    从家到学校,一路上他的眼珠子使劲向上吊着。他兴奋,他自得。他现在既是处长也是校长了。他觉着自己实在了不起,赶上那些在南京比赛杀人奸淫的日本兵了。
    他花了两个钟头准备自己的就职演说,他用的是文言文,因为他知道日本人待见用文言写文章的中国人。
    可是还没等他发表自己的演讲,胖菊子就把他蓝东阳任命的财务主任给赶走了,胖菊子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用十三条人命换来的会计室钥匙落到了胖菊子手里,气得蓝东阳使劲儿咬自个儿的手指甲盖儿,都咬出血来了。他想让学校的工友把胖菊子绑了送回家去,可是胖菊子早就雇了招弟给她当保镖。招弟的名头是女学监。东阳可是不敢惹招弟。    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方人,她干得相当成功。她不仅监视美国人和英国人,还靠着自己的肉体功夫把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全都收入囊中。她的身体是靠前的,所以她的情报比别人的都齐全。
    跟西洋人混熟了,中国人就全不入她的眼,她觉得中国男人都不行。西洋人之外,她也就愿意跟日本男人结交。她把东方女性的娴静和羞涩扔了个一干二净,觉得自己是开风气之先。她明白自己是在跟这些外国鬼子逢场作戏,也明白他们也是跟她假意逢迎,可是这种相互的利用能让她得到优选的浪漫和刺激。
    她个头儿还那么矮,不过比以前可是胖多了。皮肤看上去糙了,得加倍涂脂抹粉才行。她的嘴唇涂得血红,看着就像肉铺里?血的长把儿勺子,脸抹得像庙门那么红。她忘了什么叫美,只想着怎么标新立异,拿着稀奇当美。为这个,她得了一个跟她很般配的外号儿叫“洋鬼子杀手”,洋鬼子遇上她就逃不出她的魔掌。
    蓝东阳不敢惹这个“洋鬼子杀手”,也不敢惩治胖菊子。
    亡了国的学生们对残酷的日本人和所有怪事都见而不怪了,学会了面对任何事都处变不惊。可是,突然一下子来个了绿脸黄牙的新校长,他老婆胖得没脖子,像个油篓子,女学监看着像窑姐儿,这让学生们难以忍受,可他们不敢笑,只能把笑声憋在心里,化为仇恨。在那张绿脸,肥脸和红庙门似的脸上,他们看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鲜血。
    瑞全冷静仔细的思量一番,看应该怎么对付这三张脸。一个绿,一个红,一个胖嘟嘟。
    想好之后,他设法去邂逅了招弟,就好像是碰巧了一样。
    招弟如今闲在多了。北平的那些西洋人,该进集中营的都进去了,不能关监狱的胳膊上都戴着袖箍儿,标明他们是哪国人,她不用再跟他们打交道了。
    她对学校的事没兴趣,就是给胖菊子当个帮手儿。她只有下午才去学校,看哪些学生需要管教,还有谁得吓唬几下子。完事儿后她就从学校溜出来,去娱乐场所消磨时光。她妈当年在的时候她还有个家,可现在她却没个招待朋友的家了。不过她有空儿了,想找乐子了,哪儿都欢迎她。她是“洋鬼子杀手”,满城的人都认识她,没人敢怠慢她。赌场,烟馆儿,妓院,戏园子和电影园,哪儿都不敢怠慢她。跟她交上朋友,什么难事儿都能易如反掌了断。
    她忘了什么是爱和浪漫,她勾搭过太多的男人,男女关系对她来说毫无神秘感,也不令她激动。为了完成工作或为了漂亮衣裳,她能暂时把身体交给任何人,她觉得这么做实际又简单。男女关系成了沾便宜,成了手段。她这种态度和做法令日本人感到满意,因为日本人心中理想的女人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妓女。    不过她还是不能接近不想自己的前程。令所有女人都烦心的事儿也令招弟烦心,那就是,她比老,模样儿也不如。眼见着自己的皮肤天糙下去,有时候她一坐下来就为这伤心。
    为此她有了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她要去日本。她觉得一旦去了日本,她的地位和身价就高多了,优选是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日本人。可特务机关的女人又不许结婚。不过,如果是个有钱有势的日本人想要她,还是能获得许可嫁人的。她倒不是很急着要结婚,是这一个劲儿变糙的皮肤,逼得她想结婚,她得抢在接近变老变丑之前找个归宿。就这样,她把爱和浪漫放一边,只想结婚的事,婚姻接近成了一笔实际的交易。她甚至想,要是找到了符合条件想娶她的男人,钱一到手,她干脆就逃,那样也不错。她常常猜想,哪个白胡子老头儿或秃顶的日本官员会成为她丈夫,有钱有势的,都行。她不觉得这种交易有什么错儿。
    这天不刮风,招弟把妆化得出奇漂亮。打扮自己是让她很欣慰快乐的事儿。她知道自己这朵花儿快要蔫儿了,必须得下功夫装扮才行。每天早上起来她都不敢照镜子,不打口红,不描眉画眼儿,她就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抹了脸,画了眉,她才觉得这个样儿比自己原先要好多了。她亡了国,没了家,也丢了自己个儿,剩下的只有一脸的脂粉。
    她的嘴唇和脸颊抹红了,眉毛画得像竹叶儿。尽管没刮风,她头上还是蒙了一条白纱巾。红色薄羊绒的旗袍裙很是抱身,胸部和臀部线条凸显。她还披了一件波斯羊羔皮短外套,下面露着浑圆好看的腿。肩上的皮外套袖子晃荡着,透着一身风骚。这神态,加上她描得浓黑的眉毛和通红的脸蛋儿,看上去活脱儿一个亡了国的小女魔。
    头上的白纱巾,身上的旗袍裙和毛皮外套都是她卖肉得来的。她记不得哪件是哪个白俄给的,哪件是法国商人送的。她只觉得她该自豪,在这个什么都买不到的北平,她还能打扮得这么像模像样。
    瑞全在招弟身后不远处跟着她。他还穿着那件棉袍子,头上戴着一顶老式的黑缎子帽。此时他心里不是滋味。前面那个女人看上去就像他的一只猎物,可那是他少年时的心上人,曾经是他眼里的天使。他有很多理由恨她这个敌人,但也有很多理由可以原谅她的罪过。她的家庭,社会和日本侵略者都是造成她堕落的原因。可很让他难受的是,他必须要亲自弄清楚她堕落的事儿。他们俩曾经是朋友,是朋友就该为对方担点责任才对。那他该劝她改邪归正吗?有那个可能吗?看着她的背影,他热血沸腾。他觉得凭他的本领和脑子,他能说服她,让她认错儿,那样他们还能再做朋友。
    可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朋友呢?难道他要跟一个猎物做朋友吗?胡扯。随之他那沸腾的热血凉了下去。他得把持住自己,他已经不是和平年代的毛头小子了,他必须得冷酷起来,让自己的心肠又冷又硬,像冰块一样,对国家的责任是至高无上的,丝毫不能动摇。想到这,他挺起腰杆儿,让自己坚强起来。
    在北海公园前门,他快步上前抢着买了门票。“招弟,还记得我不?”他微笑着问她。他这么问是怕自己的衣服太寒酸,招弟可能不愿意认他。
    可招弟早就三教九流的人见多了,对他的衣着打扮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她马上就认出了他,还挺自然的冲他笑笑说:“嗨,是你呀,老三。”
    她的笑容立刻让老三想起了战前的招弟。说实话,她那张脸,她的眉毛和眼睛确实无法让老三和原先那个招弟对上号,可是,老三必须承认那一刻他确实看到了战前的招弟,这情形就跟他对着镜子能看出十年八年前的自己是一样的。
    他又看了她一眼,不,她并不是战前那个时候的招弟了,不过他还是希望见到那个招弟,那是他梦里都爱的招弟。
    他强使自己笑笑,同她一起进了公园。尽管她变了,变丑变坏了,可走在她身后,他依然感到点欣慰。不管怎么说,她是个女人,而且是他曾经爱过的女人。于是他走上前去,跟她并肩而行,她则顺势伸过胳膊来让他挎着。
    碰到她胳膊时,瑞全感到一阵轻飘飘的,有点激动。但他立马儿在心里警告自己:“小心!小心!”他跟她挨得更近了,但他的心没那么轻飘和激动了。他这是在挎着一个窑姐儿,一个间谍,一个敌人。要是为她动心,那就完了。
    她往他身上凑凑,说:“你这几年都去哪儿找乐子去了?”那话问得很随便,似乎问不问都行。
    他又看了看她的脸,心里不禁啐了她一口。如果他对她有一丁点儿的爱欲,那他就是下贱和无耻。他是个走南闯北的中国男人,应该有中国人的尊严,尊严无价。“谁?我吗?你不知道吗?”他得机灵点儿,他是一个地下工作者,是在跟一个秘密特务打交道呢。
    “我真不知道。”
    “你知道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他生硬地说。他得表现出点硬气劲儿来。
    又走了几步,她突然笑问:“有女朋友啦?”
    瑞全猜不出来她是在逗他,还是在嘲笑她自己。“没有。我一直想着你呢。”这话让她听不明白是在逗她还是真心话。
    “谁信呀。”她笑笑,但马上就沉默了。
    瑞全觉得,不管她堕落到什么份儿上,她总还是个人,有些感情还是改变不了的。可是不管怎样,他们之间进行的是正与邪的角斗,要分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公园里没什么人。他们走近一棵大柳树时,招弟的肩膀碰了碰瑞全的胳膊,随后他们朝树背面走,到了树后头,她搂住了瑞全。    瑞全低头看着她的脸,眉毛和眼睛,看着那明晃晃的红嘴唇。他感到自己看到的不是一张脸,而是一块艺术家的调色板,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杂色。他想推开她,或者啐那张脸,可她的胸乳和腿都贴着他呢,酥软诱人,令他无法推开。
    她亲了他。
    他不禁把她搂得更紧了。此时她不脏,不贱,也不危险了,她是他过去的老情人儿,脸跟身子都香喷喷的。
    “老三,人家还爱着你呢,真的。”她慢悠悠的说道。
    老三松开了她。他得好好思量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她厌倦了妓女一样的生活,想回头找老情人了,还是她想先打乱他的阵脚再收拾他?或许是因为突然遇上他,令她怀旧,一时间恢复了少女的美。她的声音多么温柔动听,就像战前的时候一样。如果她是在做戏,那可是演得太逼真了。她要是没有做戏,可是真心实意?哼,她怎么会有真心实意。
    P953-959
免费在线读     八十八    跟别的学校一样,铁路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悬着心。上课的时候,要是有人敲门,满教室的人就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喘,手都哆嗦。门一开,靠前个进来的总是日本教员,身后是日本特务和宪兵。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抓走,不管你是不是干了反日的事或说了反日的话。大家浑身抖着,好像在等一个雷劈下来,不知道那残酷的雷电会落到谁头上。    日本教员和特务一言不发,只是盯着学生们看。即便他们只想抓一个人,也要让所有人陪着担惊受怕,失魂落魄。几双毒蛇一样的眼睛会把人都盯一遍,似乎要把你看穿,之后那日本教员才会点一个或几个人的名。点到名的人含着眼泪打着哆嗦走出来,对老师和同学一声都不敢吭,师生们也没法子救他们。很多年轻人就这样离开了他们的老师,同学,离开了这个世界。    宪兵把人抓走后,日本教员还在教室里站着不走,为的是观察师生们脸上的表情。要是老师不能轻松自然的接着讲课,或者有学生掉眼泪,那就算他们反日,也会遭到逮捕。
    老师和学生,除非得了重病,谁也不敢请个假。要是谁请假不来,正赶上那天日本人来抓人,那请假的人就倒霉成了嫌疑分子。为什么那天没来?他知道,他自个儿心里清楚,那就该抓他。
    老师不再是老师了,而是用知识换共和面的人,那点粮食让人吃不饱,但也饿不死。同学也不再是同学了,大家随时都得互相提着。师生情谊和同学友爱全都没了,有的反倒是怀疑每个人,提防所有人。
    蓝东阳勾结上了特务,里他就从铁路学校抓了十二个学生和一个老师。这十三个人的口供都一样,就是通重庆。他们的下场也都一样,杀。    铁路学校的校长被撤职了。蓝东阳当上了代理校长。
    他很想干的就是克扣学生的口粮。他这个职位是用十三条人命换来的!十三个人的鲜血换来了他的正式任命书。
    从家到学校,一路上他的眼珠子使劲向上吊着。他兴奋,他自得。他现在既是处长也是校长了。他觉着自己实在了不起,赶上那在南京比赛杀人奸淫的日本兵了。
    他花了两个钟头准备自己的就职演说,他用的是文言文,因为他知道日本人待见用文言写文章的中国人。
    可是还没等他发表自己的演讲,胖菊子就把他蓝东阳任命的财务主任给赶走了,胖菊子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用十三条人命换来会计室钥匙落到了胖菊子手里,气得蓝东阳使劲儿咬自个儿的手指甲盖儿,都咬出血来了。他想让学校的工友把胖菊子绑了送回家去,可是胖菊子早就雇了招弟给她当保镖。招弟的名头是女学监。东阳可是不敢惹招弟。    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方人,她干得相当成功。她不仅监视美国人和英国人,还靠着自己的肉体功夫把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全都收入囊中。的身体是靠前的,所以她的情报比别人的都齐全。
    跟西洋人混熟了,中国人就全不入她的眼,她觉得中国男人都不行。西洋人之外,她也就愿意跟日本男人结交。她把东方女性的娴静和羞涩扔了个一干二净,觉得自己是开风气之先。她明白自己是在跟这些外国鬼子逢场作戏,也明白他们也是跟她假意逢迎,可这种相互的利用能让她得到优选的浪漫和刺激。
    她个头儿还那么矮,不过比以前可是胖多了。皮肤看上去糙了,得加倍涂脂抹粉才行。她的嘴唇涂得血红,看着就像肉铺里?血的长把儿勺子,脸抹得像庙门那么红。她忘了什么叫美,只想着怎么标新立异,拿着稀奇当美。为这个,她得了一个跟她很般配的外儿叫“洋鬼子杀手”,洋鬼子遇上她就逃不出她的魔掌。
    蓝东阳不敢惹这个“洋鬼子杀手”,也不敢惩治胖菊子。
    亡了国的学生们对残酷的日本人和所有怪事都见而不怪了,学会了面对任何事都处变不惊。可是,突然一下子来个了绿脸黄牙的校长,他老婆胖得没脖子,像个油篓子,女学监看着像窑姐儿,这让学生们难以忍受,可他们不敢笑,只能把笑声憋在心里,化为仇恨。在那张绿脸,肥脸和红庙门似的脸上,他们看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鲜血。
    瑞全冷静仔细的思量一番,看应该怎么对付这三张脸。一个绿,一个红,一个胖嘟嘟。    想好之后,他设法去邂逅了招弟,就好像是碰巧了一样。
    招弟如今闲在多了。北平的那些西洋人,该进集中营的都进去了,不能关监狱的胳膊上都戴着袖箍儿,标明他们是哪国人,她不用再跟他们打交道了。    她对学校的事没兴趣,就是给胖菊子当个帮手儿。她只有下午才去学校,看哪些学生需要管教,还有谁得吓唬几下子。完事儿后她就从学校溜出来,去娱乐场所消磨时光。她妈当年在的时候她还有个家,可现在她却没个招待朋友的家了。不过她有空儿了,想找乐子了,哪儿都欢迎她。她是“洋鬼子杀手”,满城的人都认识她,没人敢怠慢她。赌场,烟馆儿,妓院,戏园子和电影园,哪儿都不怠慢她。跟她交上朋友,什么难事儿都能易如反掌了断。
    她忘了什么是爱和浪漫,她勾搭过太多的男人,男女关系对她来说毫无神秘感,也不令她激动。为了完成工作或为了漂亮衣裳,她能暂时把身体交给任何人,她觉得这么做实际又简单。男女关系成了沾便宜,成了手段。她这种态度和做法令日本人感到满意,因日本人心中理想的女人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妓女。    不过她还是不能接近不想自己的前程。令所有女人都烦心的事儿也令招弟烦心,那就是,她比老,模样儿也不如。眼见着自己的皮肤天糙下去,有时候她一坐下来就为这伤心。
    为此她有了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她要去日本。她觉得一旦去了日本,她的地位和身价就高多了,优选是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本人。可特务机关的女人又不许结婚。不过,如果是个有钱有势的日本人想要她,还是能获得许可嫁人的。她倒不是很急着要结婚,是这一个劲儿变糙的皮肤,逼得她想结婚,她得抢在接近变老变丑之前找个归宿。就这样,她把爱和浪漫放一边,只想结婚的事,婚姻接近成了一笔实际的交易。她甚至想,要是找到了符合条件想娶她的男人,钱一到手,她干脆就逃,那样也不错。她常常猜想,个白胡子老头儿或秃顶的日本官员会成为她丈夫,有钱有势的,都行。她不觉得这种交易有什么错儿。
    这天不刮风,招弟把妆化得出奇漂亮。打扮自己是让她很欣慰快乐的事儿。她知道自己这朵花儿快要蔫儿了,必须得下功夫装扮才行。每天早上起来她都不敢照镜子,不打口红,不描眉画眼儿,她就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抹了脸,画了眉,她才觉得这个样儿比己原先要好多了。她亡了国,没了家,也丢了自己个儿,剩下的只有一脸的脂粉。
    她的嘴唇和脸颊抹红了,眉毛画得像竹叶儿。尽管没刮风,她头上还是蒙了一条白纱巾。红色薄羊绒的旗袍裙很是抱身,胸部和臀部线条凸显。她还披了一件波斯羊羔皮短外套,下面露着浑圆好看的腿。肩上的皮外套袖子晃荡着,透着一身风骚。这神态,加上描得浓黑的眉毛和通红的脸蛋儿,看上去活脱儿一个亡了国的小女魔。
    头上的白纱巾,身上的旗袍裙和毛皮外套都是她卖肉得来的。她记不得哪件是哪个白俄给的,哪件是法国商人送的。她只觉得她该自豪,在这个什么都买不到的北平,她还能打扮得这么像模像样。    瑞全在招弟身后不远处跟着她。他还穿着那件棉袍子,头上戴着一顶老式的黑缎子帽。此时他心里不是滋味。前面那个女人看上去就像他的一只猎物,可那是他少年时的心上人,曾经是他眼里的天使。他有很多理由恨她这个敌人,但也有很多理由可以原谅她的过。她的家庭,社会和日本侵略者都是造成她堕落的原因。可很让他难受的是,他必须要亲自弄清楚她堕落的事儿。他们俩曾经是朋友,是朋友就该为对方担点责任才对。那他该劝她改邪归正吗?有那个可能吗?看着她的背影,他热血沸腾。他觉得凭他的本领和子,他能说服她,让她认错儿,那样他们还能再做朋友。
    可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朋友呢?难道他要跟一个猎物做朋友吗?胡扯。随之他那沸腾的热血凉了下去。他得把持住自己,他已经不是和平年代的毛头小子了,他必须得冷酷起来,让自己的心肠又冷又硬,像冰块一样,对国家的责任是至高无上的,丝毫不能动摇。到这,他挺起腰杆儿,让自己坚强起来。
    在北海公园前门,他快步上前抢着买了门票。“招弟,还记得我不?”他微笑着问她。他这么问是怕自己的衣服太寒酸,招弟可能不愿意认他。    可招弟早就三教九流的人见多了,对他的衣着打扮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她马上就认出了他,还挺自然的冲他笑笑说:“嗨,是你呀,老三。”
    她的笑容立刻让老三想起了战前的招弟。说实话,她那张脸,她的眉毛和眼睛确实无法让老三和原先那个招弟对上号,可是,老必须承认那一刻他确实看到了战前的招弟,这情形就跟他对着镜子能看出十年八年前的自己是一样的。
    他又看了她一眼,不,她并不是战前那个时候的招弟了,不过他还是希望见到那个招弟,那是他梦里都爱的招弟。
    他强使自己笑笑,同她一起进了公园。尽管她变了,变丑变坏了,可走在她身后,他依然感到点欣慰。不管怎么说,她是个女人而且是他曾经爱过的女人。于是他走上前去,跟她并肩而行,她则顺势伸过胳膊来让他挎着。
    碰到她胳膊时,瑞全感到一阵轻飘飘的,有点激动。但他立马儿在心里警告自己:“小心!小心!”他跟她挨得更近了,但他的心没那么轻飘和激动了。他这是在挎着一个窑姐儿,一个间谍,一个敌人。要是为她动心,那就完了。    她往他身上凑凑,说:“你这几年都去哪儿找乐子去了?”那话问得很随便,似乎问不问都行。
    他又看了看她的脸,心里不禁啐了她一口。如果他对她有一丁点儿的爱欲,那他就是下贱和无耻。他是个走南闯北的中国男人,应该有中国人的尊严,尊严无价。“谁?我吗?你不知道吗?”他得机灵点儿,他是一个地下工作者,是在跟一个秘密特务打交道呢。    “我真不知道。”
    “你知道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他生硬地说。他得表现出点硬气劲儿来。
    又走了几步,她突然笑问:“有女朋友啦?”    瑞全猜不出来她是在逗他,还是在嘲笑她自己。“没有。我一直想着你呢。”这话让她听不明白是在逗她还是真心话。
    “谁信呀。”她笑笑,但马上就沉默了。
    瑞全觉得,不管她堕落到什么份儿上,她总还是个人,有些感情还是改变不了的。可是不管怎样,他们之间进行的是正与邪的斗,要分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公园里没什么人。他们走近一棵大柳树时,招弟的肩膀碰了碰瑞全的胳膊,随后他们朝树背面走,到了树后头,她搂住了瑞全。    瑞全低头看着她的脸,眉毛和眼睛,看着那明晃晃的红嘴唇。他感到自己看到的不是一张脸,而是一块艺术家的调色板,上涂了厚厚的一层杂色。他想推开她,或者啐那张脸,可她的胸乳和腿都贴着他呢,酥软诱人,令他无法推开。
    她亲了他。
    他不禁把她搂得更紧了。此时她不脏,不贱,也不危险了,她是他过去的老情人儿,脸跟身子都香喷喷的。    “老三,人家还爱着你呢,真的。”她慢悠悠的说道。
    老三松开了她。他得好好思量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她厌倦了妓女一样的生活,想回头找老情人了,还是她想先打乱他的阵脚再收拾他?或许是因为突然遇上他,令她怀旧,一时间恢复了少女的美。她的声音多么温柔动听,就像战前的时候一样。如果她在做戏,那可是演得太逼真了。她要是没有做戏,可是真心实意?哼,她怎么会有真心实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时代的浮世绘》 引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宏伟画卷,以其深邃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它们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反思当下,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部作品,便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级巨著,它以极其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将一个特定时代的故事娓娓道来,其波澜壮阔的叙事,丰富立体的人物,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注定将成为文学史上难以磨灭的印记。 时代背景的宏大织锦:从北平到京华的岁月流转 故事的开端,是一九二零年代的北平。这座古老的都城,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既保留着旧日皇城的巍峨与宁静,又暗流涌动着新思潮的涌入与社会变革的呼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从封建王朝余晖走向共和新生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这个时代的种种面貌,无论是宏观的国家命运,还是微观的家庭生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到达官显贵的宅院深处;从学生们的激昂口号,到普通百姓的低声叹息;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曙光——这一切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态度,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作者并非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而是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苦难、挣扎、希望与绝望。这种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叙述,成为了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命运沉浮的百科全书。 人物群像的生动群星:家族命运的悲欢离合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塑造的数百个人物。他们如同繁星般璀璨,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生动的群像。作者没有刻意去塑造某个“英雄”或者“反派”,而是将笔墨平均地倾注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个庞大而复杂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兴衰,几乎就是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和人生际遇。 老一辈的恪守与变通: 经历了晚清和民国的更迭,他们或固守着旧有的礼教与观念,试图在混乱中维持家族的体面与稳定;或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试图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但也往往身不由己,被时代的洪流裹挟。 中青一代的迷茫与抉择: 他们身处新旧思想的夹缝之中,既接受了现代教育,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在事业、爱情、人生道路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时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者,有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残酷。 年轻一代的成长与觉醒: 他们是新时代的希望,但同时也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和动荡的洗礼。他们有的投身革命,有的在困境中求索,他们的成长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青年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除了家族内部的人物,作者还塑造了众多与这个家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各色人等:有正直善良的普通市民,有心狠手辣的军阀政客,有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有坚韧不拔的劳动人民,甚至还有在时代夹缝中生存的各路“边缘人”。每一个人物,无论是重要还是次要,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在战乱的年代,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智慧。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时代悲剧的最好注解。 叙事艺术的炉火纯青:细节的力量与情感的共鸣 作者在叙事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功力。他并非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将庞杂的故事线索编织得井井有条。 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的结合: 作品的视角既有国家层面的宏大历史背景,又有家族内部的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读者在感受时代洪流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到个体命运的悲欢。 细节的力量: 作者极其善于捕捉和运用细节。无论是对于老北平风土人情的描绘,还是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让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让时代背景更加鲜活,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例如,一句简单的对话,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 情感的张力: 作品的情感张力十足,它既有温情的家庭叙事,又有悲凉的战争描绘;既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无奈。作者能够不动声色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跌宕起伏,时而欢笑,时而落泪。这种情感的共鸣,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多角度的叙事: 作品在叙事上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时常切换,从不同人物的眼睛来看世界,这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而真实。 思想的深度与人文的关怀: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对历史的追问: 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家族和一群人的命运,深刻地反思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它不仅仅记录了苦难,更试图探讨苦难背后的原因,以及民族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觉醒。 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善良与自私,高尚与卑劣。在时代的巨大压力下,人们的道德底线不断受到考验,从而暴露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普世的价值。 命运的无常与个体价值: 作品也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然而,即便如此,作者依然歌颂着那些在绝境中坚守良知、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生命。他们或许平凡,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坚守与抗争,同样具有不朽的价值。 家国情怀的传承: 故事中,浓厚的家国情怀贯穿始终。从对故土的热爱,到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再到最终对新中国的憧憬,这种情怀的传承,构成了作品最动人的底色。 结语:一部不朽的时代史诗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时代史诗。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丰富的人物群像、精湛的叙事艺术、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这部作品,如同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汲取关于人生、关于民族、关于时代的深刻启示。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不朽经典,它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去思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段略显沉闷的年代回顾,没想到它却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将我牢牢吸引。它的文字力量是惊人的,那种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仿佛能闻到旧时光里的尘土与烟火味。我尤其被其中对于家庭伦理和人情世故的探讨所打动。在那个特定的大背景下,亲情、友情、爱情被不断地拷问和重塑,展现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与光辉。那些细微的日常琐事,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作者对于社会阶层的变动、新旧思想的碰撞,处理得极为高明,没有生硬的说教,全凭情节的自然发展来体现思想的深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仿佛完成了一次对历史、对生活意义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它没有美化苦难,也没有过度渲染英雄主义,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了普通人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挣扎与坚守。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生活细节,那些柴米油盐中的智慧与无奈,构成了它最动人的底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生活场景的描绘,那种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的质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且,不同于一些历史题材的刻板,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充满了灵气和弹性,即便是反面角色,也让人看到了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每次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我的心都会为之一紧,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交织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在处理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线索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各个支线人物和主线情节之间的穿插、呼应,都显得自然而然,毫无斧凿之痕。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个体情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你既能感受到时代浪潮的汹涌澎湃,又能精准捕捉到某个小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波澜。这种“全景式”的描绘,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豁然开朗,内涵也随之变得极为丰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沙盘前,看着棋子如何被命运推动、相互作用,最终构筑起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自动回放那些经典场景的蒙太奇,足见其影像化的力量。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凝练且富有韵味的,读起来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但绝不晦涩,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它成功地将那个特定年代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氛围“复原”了出来,让人在阅读时,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那个时空。我欣赏作者在描绘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那种“留白”,很多深层的情感和矛盾不必直白言说,只需通过人物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便能被读者心领神会。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恰恰体现了作品的高级之处。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视角。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新的感慨,它就像一个深邃的井,越往下探,越能感受到智慧与情感交融的清冽甘甜。

评分

这部作品真是让人沉浸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描绘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抉择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些老一辈人的坚韧与智慧,在风雨飘摇中展现出的那份民族气节,读来让人热泪盈眶。整本书的叙事结构宏大而又不失细节,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家族史,充满了对过往的追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让人在故事中体会到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是那种可以反复品读,每次都有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