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者的抉擇

遊牧者的抉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明珂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序(許倬雲)
自序與謝詞
前 言
第一章 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
自然環境
畜産種類及其動物性
畜産構成
遊牧與其移動模式
遊牧生産、分工與消費
輔助性生業:狩獵、采集、農作、貿易、掠奪
遊牧社會組織:傢庭與牧團
遊牧社會組織:傢族、氏族與部落
分支性社會結構、領袖威權與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國北方遊牧社會的形成
有關歐亞大陸遊牧起源的一些問題
考古學有關中國北方遊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討論
公元前15 至前3 世紀中國北方的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環境、經濟生態與人類社會
第三章 草原遊牧的匈奴
遊牧“國傢” 問題
地理與自然環境
匈奴的遊牧經濟
遊牧經濟下的匈奴國傢與社會
匈奴牧民在國傢與部落間的生存抉擇
第四章 高原河榖遊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態
河湟羌人的遊牧經濟
羌人部落及其社會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擇
第五章 森林草原遊牧的烏桓與鮮卑
秦漢時期遼西的地理環境
烏桓、鮮卑的遊牧經濟
烏桓、鮮卑的部落社會
第六章 遊牧部族與中原北疆曆史
魏晉隋唐的中原王朝與炎黃子孫
漢代以後遊牧部族與中原帝國的互動
遊牧國傢興衰:曆史循環論
曆史本相與錶相
結語 邊界• 移動• 抉擇
參考書目
圖錶目錄
圖一 世界主要遊牧類型分布簡圖
圖二 阿穆拉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稱的祖源關係
圖三 布裏雅特濛古各氏族部落祖源關係
圖四 中原北方、西方三種傳統遊牧類型分布圖
圖五 匈奴牧區及其周邊
圖六 漢代北方遊牧者的形象
圖七 河湟及青藏高原東緣的羌人牧區圖
圖八 漢代邊官齣巡圖
圖九 漢代的烏桓與鮮卑及其遷徙圖
圖十 獻鮮卑降俘圖
錶一 漢軍與匈奴戰爭中擄獲匈奴牲畜記錄
錶二 史籍所見匈奴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錶三 漢羌戰爭中漢軍擄獲羌人牲畜記錄
錶四 史籍所見羌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錶五 史籍所見鮮卑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彩圖目錄
彩圖一 漢帝國邊郡的太平之世
彩圖二 匈奴墓齣土銅牌
彩圖三 銅馬
彩圖四 犛牛銅牌
彩圖五 獸噬羊銅牌
彩圖六 草原遊牧人群的青銅短劍
彩圖七 鳴鏑
彩圖八 草原遊牧人群的青銅短劍
彩圖九 濛古草原上的牧主與牧工(內濛古新巴爾虎右旗)
彩圖十 濛古族牧民村中圍牲畜的柵欄 ( 內濛古剋什剋騰旗)
彩圖十一 天山下的草原( 新疆巴裏坤)
彩圖十二 濛古草原上初春牧馬(內濛古新巴爾虎右旗)
彩圖十三 濛古草原上的沙漠地( 毛烏素沙地)
彩圖十四 草原上的羊群( 新疆巴裏昆)
彩圖十五 青藏高原上的夏季移牧 ( 四川紅原)
彩圖十六 青藏高原上牧民的鼕場(四川若爾蓋)
彩圖十七 長江上遊的高原遊牧 ( 四川色達)
彩圖十八 青藏高原上的夏季牧場 ( 四川紅原)
彩圖十九 河湟地區的高原河榖 ( 青海互助縣)
彩圖二十 河湟地區的大河榖盆地 ( 青海貴德)
彩圖二十一 林間牧地與“ 林中百姓”(新疆阿爾泰地區喀納斯湖附近)
彩圖二十二 落葉鬆林邊上的夏季牧場(新疆阿爾泰地區喀納斯湖附近)
彩圖二十三 森林草原遊牧人群曾活動的地方 ( 內濛古剋什剋騰旗)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許倬雲、王銘銘、羅豐、榮新江等傾情推薦 一部跨越曆史學和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濛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榖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鮮卑與烏桓

☆探察三大遊牧社會及其與漢帝國的互動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國傢的發展軌跡

---------------

以人類學的遊牧社會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徑,結閤曆史學、文獻學、地理學等所學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對中國北方早期遊牧社會——漢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鮮卑與烏桓——進行瞭考察。主要探究瞭三大遊牧部落的環境生態、動物生態與飼養、經濟活動、社會組織、遊牧與定居人群關係等方麵,以及在此基礎上他們與漢帝國的交往互動。

遊牧者們看似“自由”的抉擇,乃是在一種生存境況下“不得已”的生存選擇。族群的發展並不能以高低為論,而是一種基於環境、內部社會結構所呈現齣來的狀態。王明珂教授通過精細的史料梳理與辯證論述,希望以此形成對族群曆史關係的新認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國傢的發展軌跡。

---------------

名傢評論

王明珂洞察族群認同與共同體意識之間微妙的關係,在中國民族學田野報告的傳統方式之外,開闊瞭報道與闡釋雙管齊下的方法學。這是一本跨越曆史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的作品,很有價值。

——許倬雲

我們這個時代學術中最重要之事,莫過於指齣,以定居的鄉土格局來形容中國社會是有問題的。“中國鄉土定居性理論”抹殺瞭我們曆史經驗中的許多“另類元素”。本書為我們呈現瞭漢代中國北方遊牧社會的諸種形態,使長期被我們視作“他者”的匈奴、西羌、東鬍及其後裔,成為我們的自我認識的一個步驟。

——王銘銘

沒有哪個古代帝國的周邊,擁有像中國那樣多的遊牧民族;也沒有哪種文字中留下像漢文一樣對於遊牧民族的豐富記載;然而當下遊牧民族研究卻是西方、俄國或日本學者的領地。當讀完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後,我們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稱,遊牧世界的研究中終於增添瞭一份中國經驗——從理論到微觀。

——羅豐

作者既解構瞭舊史傢的片麵記載,又謹慎地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過頭。作者基於多年來對遊牧社會的親身觀察和體驗,加之對中國曆史文獻、考古材料的熟悉,本書可以說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觀的著作,是一部跨越曆史學和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榮新江

盡管曆史事件,或者所謂“史實”並非不重要,但這本書中的“反思性研究”,卻無意針對“曆史事件的重建與其因果關係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將一係列相關曆史事件之由以展開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資源邊界與遊牧各人群的不同人類經濟生態,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諸方麵。正由於這樣高遠的立意,本書纔會寫得新見迭齣,引人入勝。

——姚大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的優點和缺點是一緻的,從人類學社會學角度闡述曆史問題。

評分

##讀到對北方民族的不同之處的分析,就想到兒時對漢滿濛迴藏這個概念的天真啓濛。那也是根植在內心對地緣政治深厚興趣的愛的芽。

評分

##與其說是抉擇(帶有自由意誌的意味),毋寜說是自然環境強迫的順應。但整體讀來,感覺作者在一本書中想要錶達的幾個核心觀點之間聯係不太緊密,似乎有點散。

評分

##最後一章及結語尤為精彩。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突破舊有文化框架、立場與史觀的過程,我也在此一途中,穿越瞭自己的某種邊界。

評分

##最後一章及結語尤為精彩。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突破舊有文化框架、立場與史觀的過程,我也在此一途中,穿越瞭自己的某種邊界。

評分

##此書宜與王明珂老師的《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配閤閱讀。本已讀過颱版,但此次再版仍然毫不猶豫地買來並重新閱讀一遍,可謂酣暢淋灕。

評分

##囉哩囉嗦,也難為王院士瞭,車軲轆話翻來覆去說:漢地政體跟大草原、森林草原、高山三種地理環境一塊決定瞭三種遊牧民族的政治形態,及其內部蘊含的不穩定因素。

評分

##曆史本相、曆史錶相、人

評分

##趕在2020年前終於完成的又一本。看完終於大概清楚瞭匈奴、羌、烏桓、鮮卑等遊牧族群各自因生活環境、生産方式而具備的特點,以及他們各自在曆史上曾與漢人政權如何互相影響,不至於再把他們模糊的歸類在“北方遊牧族群”這個大標簽之下。之前睏惑就是因為不知道差異是什麼,因何而産生,說“地理環境決定”肯定是不夠的,這是錶相,不是迴答,因為根本不知道不同族群生活的地理環境各自什麼樣,又如何帶來影響,最重要的,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行為”。很欣賞作者所說,這本書並不是“解釋”,而是“詮釋”,也就是說是在嘗試分析“人”本身情感與意圖(本相),告訴瞭我們當年的人是怎樣主動“抉擇”生活方式的。也正因為這樣,明確的“邊界”纔模糊為“邊緣”,文化的交流因邊緣的存在得以發生,並反過來又因為交流得以進一步形成和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