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着重比较秦与六国的差别。东方国家的器物群演变是连续性的,秦在战国中期则发生突变。对周礼的破坏东方是连续性的,秦却是跳跃式的。东方国家墓葬等级序列是多阶层、小间隔的,而秦墓的等级序列是两极分化的。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体现了独尊君权的精神。东方国家的中小城址众多,秦国缺乏中小城址。这五方面又可归结为历史发展道路和社会结构的差别。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从方国到帝国的转变,东周时期是从方国到帝国转变的“轴心时代”。这期间,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别尤为关键,直接指向了此后延续近两千年的帝制时代。
##作者考古科班出身,但是在本书中对文献的利用和理解都不亚于历史专业的博士,实际上是以考古学为武器,做了很多“正经补史”的工作,正如朱凤瀚先生所言,“体现了作者对考古这一学科应有的‘深度的历史关怀’”。 书中墓葬等级序列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瑕不掩瑜,仍是一部出色的著作。
评分考古资料做得很细致,赞一个。结论部分的解释,似乎借用了张光直对于中西文明“断裂-连续”的理解模式,虽说可自圆其说,然新意欠缺。
评分##復印本
评分##不懂考古的萌点
评分考古资料做得很细致,赞一个。结论部分的解释,似乎借用了张光直对于中西文明“断裂-连续”的理解模式,虽说可自圆其说,然新意欠缺。
评分##这本书很好,在考古学视角下,分别聚焦在铜陶器群、鼎圭使用、墓葬、都市形态、都市分布五个方面,考察战国时代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差异。抓住这五个方面,可以说抓住了最能体现社会阶层变迁的点。铜陶器、鼎圭的使用,与周礼息息相关;墓葬则是直观的贫富贵贱的观察切口;都市的形态,体现了政治权力的集中程度;都市的分布,则是国家行政结构最直观的体现。同样是转型,同样是变法,但是六国承周余韵更多,秦国在战国中期的断裂性大于连续性。 结语处引用布罗代尔“长中短时段”、“历史结构”,显得有点多余,但也说明了一些研究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评分##挺好的,作者的透物见人的愿望体现地很明显,一些结论比较有启发意义~
评分##三星半,作者写得非常爽快,没有废话。如果不想细细检讨考古学部分,读每章小结和结论章即可。
评分##作者考古科班出身,但是在本书中对文献的利用和理解都不亚于历史专业的博士,实际上是以考古学为武器,做了很多“正经补史”的工作,正如朱凤瀚先生所言,“体现了作者对考古这一学科应有的‘深度的历史关怀’”。 书中墓葬等级序列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瑕不掩瑜,仍是一部出色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