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锦诗 口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 序

人生的不确定性
初见人世
路有冻死骨
一个崭新的上海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我的兴趣所在
居里夫人的影响
别无选择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在北大历史学系抄文稿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回忆苏秉琦先生
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李广杏”,如此人间好杏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重回莫高窟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石窟艺术圣地
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
苦难孕育的灿烂文明
张议潮与归义军
艺术和文化是国家气象的反映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藏经洞文书的价值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学在海外
罗振玉、王国维与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陈寅恪对中国敦煌学的贡献
张大千和向达在敦煌
常书鸿先生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
潘重规、饶宗颐的敦煌情缘
为了敦煌学回归中国
敦煌学的未来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莫高窟人的宿命
父亲的突然死亡带来的伤痛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他们成了猪倌和羊倌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从北大到敦煌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老彭与莫高窟北区考古
花甲之后拼尽全力
我的老彭走了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绵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有最早纪年题记的洞窟博物馆
说不尽的经变画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最完美的彩塑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
临摹需要达到无我之境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莫高窟保存面临的风险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抢救和预防:保护工作的“二重奏”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与盖蒂的合作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和出台
追忆平山先生
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
“数字敦煌”的实现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坚守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申遗”成功给我的启示
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莫高窟告急!
耗资四亿的数展中心
不能“武大郎开店”
科学保护让敦煌永生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拉开大规模抢救的帷幕
“敦煌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件大事!”
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关怀和重视
“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莫高窟保护,任重而道远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百年回望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考证与分期
为了“还债”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四十年终于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舍身饲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樊锦诗年表
后 记
显示部分信息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樊锦诗的生平传记合起来大概占不到1/4的篇幅,而且还可以写得再简练一点。剩下3/4的篇幅都跟传记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介绍敦煌、敦煌人和敦煌学的七七八八(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别处获取)。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有机地融入到传主经历的,但顾春芳的笔法连这都做不到,全搞成了大会报告演讲稿的官腔风格。文革中如何保护莫高窟不受破坏大概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

##选择留在敦煌,留在莫高窟,既是热爱,也是命运。樊锦诗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过动摇,有过挣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不断摇摆,却最终为了热爱而留下的普通人。她和老彭相爱相惜的爱情令人动容。回想15年在莫高窟和千年之前的壁画产生的那种深刻的连接,几乎又要落泪。冥冥中好像自有力量,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燃烧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评分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老太太说。为什么没离开呢?“这就是命啊。”朴素的口述传记,真诚动人。敦煌催磨了她的青春,连亲情爱情都要格外负重。谁能料命运何如,有过怨,有过厌,说“爱”太单薄。活在一块土地上,执守、沉默,孜孜做事,日复一日,终究与它长到了一起。这是老一辈敦煌人的共同故事。

评分

##可能对于敦煌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整本读完了感觉也没增加多少对敦煌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多数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宿白三问”和"樊氏三答“。 一问:你怎么现在想起写考古报告了,你是为了树碑立传吧?一答:宿先生,我拿这个考古报告怎么树碑呀?考古报告能树什么碑? 二问:你写考古报告是不是为了树立政绩?二答:宿先生,您真了不起!居然还知道“政绩”这个词。我要是为政绩的话,就不知把多少升官的机会丢掉了。 三问:你是不是为了还债?三答(默认):这一次我不说话了,只是点头。还债,就是还债,确实是还债!我心下暗想,如果不把石窟考古报告做出来,这一辈子到敦煌来干什么来了?把院长当得再好也没用。 对于曾经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很能理解宿先生的那种担忧;行政管理工作很容易泯灭一个人的学术热情和追求。

评分

##曾修过《敦煌的艺术》网课,樊先生讲第一章,樊先生说话无风波出却暗藏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岁月沉淀而来的,是在敦煌的风沙的磨练中历练得来的。书看的很快。敦煌在很多人心中像一个符号,一种苦难的表代,但在我心中如今这个符号就像在表达着一群人的坚守,永远传递不息。

评分

##看之前翻短评还不相信 这到底是自传,还是学术报告?文献综述?工作述职?政府报告? 这是要写敦煌百科全书吗

评分

##特别为她的孩子感到难过,看到养育孩子那一篇章我真是特别心痛。

评分

##看的人太难过了 那一代人的伟大是完全纯洁完全理想主义完全舍身取义的 他们完全放弃了个人生活 为国家蜡炬成灰 耽误了两个孩子 与丈夫分隔十九年 父亲在wg里自杀也没见到最后一眼 这让人说什么好 全天下只有中国人如此 书其实写的不好 大段大段的百科材料堆叠上去 不化

评分

##特别为她的孩子感到难过,看到养育孩子那一篇章我真是特别心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