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十周年特辑》首次推出上下两册,《时间的移民》与《在世界的门外》。
上册聚焦“时代性”,将目光从难以名状的此时此刻移开,转向人类社会在不同年代里的文化状况,试图追问:互联网与新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如何慢慢吞噬社会,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
下册退后一步,聚焦“空间性”,勾画纽约、柏林、开罗、威尼斯等城市的文化图景,通过文学和历史的方式重游布罗茨基、本雅明、阿斯旺尼等人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在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重新成为世界的陌生人,也重新发现自我。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2019年是《单读》书系创办的第十年,《单读·十周年特辑》是过去时光的答卷,也是未来岁月的开篇。这套纪念版《单读》,汇聚了十年来重要作者的原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新人新作,它集中展示了这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痛点和问题意识,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作家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的历程。
如果你是《单读》的老读者,这套书是最好的纪念,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单读》,那么这套书也是最好的开始。
【名家推荐】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书,《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许知远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读》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郭玉洁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书。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阿乙
《单读》一直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有自己的坚持、审美和品位,有感召力,有愿意为它工作的年轻人和愿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写作者。它始终在尝试用已有的力量和资源,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态度。
——双雪涛
我理想中的《单读》是不断自我变法,永远免疫于一切标签的……然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单读》会给我惊喜。
——范晔
我有点吃惊《单读》活了十年,就像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写了快十年。十年了,我们都还在这里,不怎么成功,不怎么挣钱,但没有放弃。这件事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证明一本书和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小众、边缘,像闪亮银河外散落的小星,这条路也没那么辛苦,只要你走下去。
——李静睿
##水准一直保持,能做十年很ok。
评分##曾经迷过许知远,四处抓他的文字来读,欣赏他的固执和渴望,对四周的质疑和无休止的自我审视,豪言要在奋力地活着,在不停吸收和汲取的路上累死。和我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契合。后来追他太紧,也看到他的摇摆,或者是成长,他容下了世俗,也放弃了自己做主编(确实不合适),单向街也从桀骜小众走向了成熟多元。这么多年许知远有自己的蜕变,读这本之前专门去看了十三邀,偶尔流露的一两句,窥探到他内心没怎么变化,只是不愿意再多说了。十周年纪念版的上册里的“话题”和“访谈”都是心头好,篇篇精品,诗歌摄影随笔栏目通通无感,小说“冬喜”很扎实。而下册的内容整体上都不是我的菜。这几年mook质量下滑的厉害,读库、知日、正午、单读都在萎靡,有机会可以再找来看吧。
评分##太喜欢西川那篇了!
评分##因为疫情影响,单读发起了保命众筹,就额外买了本特辑以表心意。许知远一面是油腻猥琐的精英主义者,但作为媒体人关注公共事务、记录社会不公,给人以思考和启发这方面无论是单读还是十三邀都做的很好。
评分##早课:跨年前读完《单读·十周年》特辑,去现场听吴琦和许知远讲,改变了阅读视角,把单读放在了一个比较语境中,以及问答采访的假想代入(换我回答如何),因为要更宽阔吗,和牟宗三所处时代的时风、学风、文化理想比较阅读,当时也是在宗教堕落、民主政治运用和科学之首出庶物的背景下,真实人品,真实道德都不讲,时代精神非人格化,单读要谈的困境不是新的,只是看困境的人如果放到先贤的视野,我们面对的还是那个,从量的(大数据的市场、审美)、规模化的(超大企业逐利),非人格化(纯科学理智和技术单一论)的窒息中恢复人格、品位和道德。否则我们就还是时代喧哗里抒抒情。
评分##我咋觉得这个装帧有点失败…
评分##我咋觉得这个装帧有点失败…
评分##又到了求各位帮忙的时候哎
评分##我咋觉得这个装帧有点失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