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金融启蒙教案,“中国版的《国富论》”,20余好书奖项获奖图书。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
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市场发展如何把“人”从传统的“工具” 约束、从“不自由”的处境中解放出来?
“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有何内在逻辑?
金融监管的社会成本如何体现?如何评估?
监管内容增加后,谁吃亏,谁受益?
……
《金融的逻辑》(上、下)是陈志武教授关于金融的发展历史、演变、影响和作用的一部作品,由不同时期多篇文章结集而成。
在整体构架上,《金融的逻辑》(上)围绕金融的核心价值与运行机制,从历史与国家的宏观视角,详细阐述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金融是如何影响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作者旁征博引,通过梳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发展脉络,透过现象剖析金融的本质内容,帮助读者对金融的演变和作用建立多维深刻的认知。
《金融的逻辑(下)》,上册厘清金融的本质逻辑的基础上,面向个体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详细阐述自由的金融逻辑、民富的金融逻辑、创新的金融逻辑,以期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金融创新发展,进而将个人从经济生活的工具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发展。
##1.次贷危机爆发之际,过去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WTO“红利”已被用完,出口市场难以继续扩大,这时候又碰上次贷危机,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必须通过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让中国经济靠国内民间消费增长带动。2.美国金融与保险业总是不断了解新出现的个人生活或养老需要,让个人不至于因意外事件而在经济上拖累亲人,比如“长期护理保险”。金融市场将经济交易功能从家庭剥离后,家庭关系是爱和感情,加快传统家庭结构转型,形成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体系的家庭和社会体系。父母,儿女,兄弟姐妹间可以更平等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意味着没有感情的夫妻会离婚,父母可以在退休后保持经济独立,不需受后代的支配。儿女不用感到“孝”的压力,但出于爱父母还是能去照顾父母
评分##补读后感,金融也是一门科学,社会科学,逻辑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其中几个重要概念,比如利益,资源等,都是由人的心理主管决定的,所以这是一门复合的,不能精确估算的科学
评分##你看得到只是有人想让你看到。
评分##好无语。整体的框架是将重视稳定和家庭内部经济的儒家文化和崇尚风险与流通的金融体系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这种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对立太有症候性了。居然还有“为什么西方是靠制度而不是靠掠夺?”......
评分##1.次贷危机爆发之际,过去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WTO“红利”已被用完,出口市场难以继续扩大,这时候又碰上次贷危机,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必须通过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让中国经济靠国内民间消费增长带动。2.美国金融与保险业总是不断了解新出现的个人生活或养老需要,让个人不至于因意外事件而在经济上拖累亲人,比如“长期护理保险”。金融市场将经济交易功能从家庭剥离后,家庭关系是爱和感情,加快传统家庭结构转型,形成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体系的家庭和社会体系。父母,儿女,兄弟姐妹间可以更平等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意味着没有感情的夫妻会离婚,父母可以在退休后保持经济独立,不需受后代的支配。儿女不用感到“孝”的压力,但出于爱父母还是能去照顾父母
评分##当政府推动证券市场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当地方政府是为了政绩而帮助国有企业上市上市。二者都很难充分考虑股东利益,从一开始证券市场就不是为了股民股东设立的。在没有市场提供的保险以及其他金融品种的前提下,养子防老是最必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制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只相信血缘关系,而西方人从两千年前就认识到做信用交易的双方并非维权关系不可金融契约。
评分##略读。普通打工人的收入赶不上GDP的增速。
评分##3.5。清晰介绍了西方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发展。从金融角度去解读伦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对于家庭的讨论,让人想起阎云翔老师对于家庭以及新家庭主义的研究。有些章节有点啰嗦,接着下看看。/(下)比(上)内容更充实。作为门外汉来说,作者做到了通俗易懂,结合史料实例,也有可读性。不过作者的立场非常非常明显。不知道另一个二百多页的版本是不是更优。
评分##一天读完了,很顺畅,但是感觉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