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21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解冻》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人,岁月,生活》1960年开始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由于文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奉上级指示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采用内部书的形式开始翻译出版,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译后记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当时中宣部的领导十分关注这一情况,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供有关方面参考。我们当时都在该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翻译此书的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头上。
在苏联的众多作家中,爱伦堡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师。50年代初他来华访问,演说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译一时不知所措。《人,岁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于“文革”前出版。“文革”开始后,出版工作陷于全面瘫痪,第五部虽已排好,但已不可能出版,第六部的译稿则干脆失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决定重版爱伦堡的这部回忆录。幸亏第五部尚保留了一份校样,第六部的译稿又被《世界文学》的高莽同志在该编辑部的一个故纸堆中发掘出来,这才使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得以第一次完整地在我国出版,虽然仍是“内部发行”。
尽管是内部发行,但它在国内读书界的影响却不胫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到了80年代,正当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公开发行此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苏联已出版了九卷本的《爱伦堡文集》,该文集最后两卷收入的《人,岁月,生活》,与当初在《新世界》上连载时有不小出入。于是我们决定根据文集对全部译稿进行一次校订。
后来校订工作虽已结束,但由于国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此书一直未再出版。迄今虽说:“三十八年过去”,无非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待到此书公开问世,我们早已过上了离休老人的生活了。
本书文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我们为翻译和校订此书,虽经多年苦心经营,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冯南江
1999年4月5日
人,岁月,生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人,岁月,生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爱伦堡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无动于衷的编年史家”,因而,虽出生于尼古拉二世遇刺的同一年,成长于反犹背景之下,少年时即投身于俄国革命,亲历了一战、二战、西班牙内战、苏联大清洗、二战后的冷战等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深重苦难,爱伦堡却无意做历史年鉴式的书写,相反,他的历史记录常是切片式的、甚至稍显浮光掠影式的。而相比于时代的风暴,爱伦堡更关注人,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在一个“人想活着,人在死亡”的大背景之下,一个个具体而杰出的人的内心世界与命运,以及他们忧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结局。从纷繁芜杂的记忆碎片中追本溯源,回望自己一生的同时,爱伦堡贡献了闪耀着各自风华的人物群像,“我此生见过了一些决定了一个世纪面貌的人”。同是俄罗斯作家所写的鸿篇巨制回忆录,此书不如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评分##是那么温柔正大!可总觉得少口气,太冷静,太疏离,不宜沉溺……
评分 评分##【藏书阁打卡】2019.7.1-7.27 年度十佳之一。 前几天有人在群里问回忆录的意义何在,透过普通人的一生来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从而有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洛东达,最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那里面贫困的向往艺术的人的形象和生活在爱伦堡的笔下呈现,完全没有那种我认识这么多名人的感觉,就是很真挚很真实。巴黎的生活和氛围吸引着他和那些热爱艺术人,后来作者极其看不上美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冷战,还有就是觉得美国是新的,没有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追求现代化追求资本,不追求艺术。在他眼里的俄罗斯和巴黎,都是贫苦中也要看剧,看书,画画的。 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那些篇章极其吸引人,也极其苦痛,想着丘吉尔眼中的二战,不同的视角,辩证来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 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评分##这位俄罗斯文学史上寂寂无名的人物却因为在60年代被印成了“黄皮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一代的作家,它是北岛那一代人的“圣经”,在他们那个决定性的年龄将他们打开并照亮,北岛读它读得手不释卷,高行健因为读到爱伦堡留学巴黎时的一则故事对法国的自由浪漫心生向往,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本书也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圣经的写作。“石头总是冷的,但是雕像在参观博物馆的人们眼中变得温暖起来。”作者初到巴黎从北站走出来的时候想““一个人可以在这儿无声无息地度过许多岁月——谁也不会对你感到兴趣。”;他谈到在巴黎认识的俄罗斯侨民说“成熟了的植物很难移植,它们会生病,常常会死亡。”而“在一生的薄暮时分是很难想起和理解它的清晨的——光线不断变化,对所见的事物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评分 评分##内容值得一读,文笔乏善可陈
评分 评分##漫长而广阔的回忆
人,岁月,生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