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7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解冻》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人,岁月,生活》1960年开始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由于文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奉上级指示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采用内部书的形式开始翻译出版,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译后记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当时中宣部的领导十分关注这一情况,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供有关方面参考。我们当时都在该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翻译此书的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头上。
在苏联的众多作家中,爱伦堡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师。50年代初他来华访问,演说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译一时不知所措。《人,岁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于“文革”前出版。“文革”开始后,出版工作陷于全面瘫痪,第五部虽已排好,但已不可能出版,第六部的译稿则干脆失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决定重版爱伦堡的这部回忆录。幸亏第五部尚保留了一份校样,第六部的译稿又被《世界文学》的高莽同志在该编辑部的一个故纸堆中发掘出来,这才使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得以第一次完整地在我国出版,虽然仍是“内部发行”。
尽管是内部发行,但它在国内读书界的影响却不胫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到了80年代,正当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公开发行此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苏联已出版了九卷本的《爱伦堡文集》,该文集最后两卷收入的《人,岁月,生活》,与当初在《新世界》上连载时有不小出入。于是我们决定根据文集对全部译稿进行一次校订。
后来校订工作虽已结束,但由于国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此书一直未再出版。迄今虽说:“三十八年过去”,无非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待到此书公开问世,我们早已过上了离休老人的生活了。
本书文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我们为翻译和校订此书,虽经多年苦心经营,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冯南江
1999年4月5日
人,岁月,生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人,岁月,生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迄今为止看过字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处处透露出人生的智慧以及俄罗斯文学的优雅
评分##这不仅是伊利亚爱伦堡的一生,也是活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黑暗,战争,饥饿,浪漫,激情的苏联和欧洲人民的写照,交织着爱伦堡关于文化绘画艺术,战争与和平的所见所闻的见证和理解。爱伦堡的一生与很多作家画家有过交集:巴尔蒙特,阿托尔斯泰,莫迪利阿尼,毕加索,勃留索夫,茨维塔耶娃,奈兹瓦尔,格罗斯曼,聂鲁达,艾吕雅,在他笔下他们不是带着大艺术家光环而是普通朋友真实随性的形象丰富而饱满。经历巴黎流亡,对波兰犹太人屠戮西班牙内战,苏联集体化建设的艰辛过程,浪漫主义精神下对知识渴求,文化扫盲, 新意识最初萌芽,二战后和冷战中各国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最后精准预言到未来艺术文明的凋落。也不禁问道:原子时代,艺术是否注定要死亡?反射出每个人包括作家,人民与时代的关系,似乎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漩涡困住,寻不到道路。
评分##漫长而广阔的回忆
评分 评分 评分##俄国文学圈在巴黎的八卦,信息量很大,需要熟识时代背景。艺术家们的生活确实可以给予我等常人许多启发。
评分 评分人,岁月,生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