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愷之,蘇秉琦長子。1937年生於北京,1958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物理係,留校任教。1972年調入國傢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1985年起任研究員。從事地殼形變觀測儀器的實用化研究。
自序
--寫在父親投身考古工作八十周年之際
前 篇
最早的童年記憶 3
父親是屬雞的
我看到他開懷大笑
蘇傢,高陽,仝和工廠
不分傢的"分傢"
北上求學:他的第一次抉擇
給馮玉祥講課
徐旭生之一:親其師而信其道
娃娃親
鬥雞颱:他在夢裏喊的名字
令人驚訝的兩件真事
立業成傢:舉遷北平之喜
抗戰情結之一:韓振江去"那邊"瞭,我們的熱血曾一起沸騰
南下昆明:他的第二次抉擇
如詩如畫黑龍潭 52
黑龍潭:讓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清貧卻快樂著
中央機器廠: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徐旭生之二:"大學的校長,我的好老師"
而立之年讀"天書"
至交校友俞德浚
雲南自費考古夢的破滅
小傢,大傢,國傢
與一對農民夫婦的情誼
勝利瞭!
"月是傢鄉圓"
迴北平:他的第三次抉擇
我們能迴北平瞭
中 篇
再迴北平 89
金鞦團聚北平
西直門大街26 號:文人薈萃的傢園
贊揚生命之一:花草和精神世界
北平城解放
留在大陸:他的第四次抉擇
父親給我的第一個差事:買報紙
莫逆之交王天木
倍加推崇裴文中
德國友人傅吾康
不學俄語和學術自由
齣版著作和野外發掘都開始瞭
母親自立夢的破滅
妙手靈心白萬玉
抗戰情結之二:韓振江迴來瞭
真正的分傢
考古界的"黃埔軍校"
到北大教書
求真不易
忍辱負重
當個做學問的人 164
認真做學問的人
"香且醇"纔是最好:父親對工作的指標要求
"我的腰闆是直的":接待日本考古學者
問心無愧,自有良知
自己對自己的認可
業務靈魂之一:"學會讀書,學會和作者對話"
業務靈魂之二:"學會運用事分為四"
識彆好馬,誌在四方
提齣"大文物""大遺址"概念
《關於仰韶文化的若乾問題》的發錶
苦澀與不安
暴風雨中 199
抄傢
畫在煙盒上的素描圖
居住空間壓縮,精神空間還在
贊揚生命之二:雷雨過後必有光明
學會忘卻
父親給我的第二個差事:探望徐老伯
愛國、愛民族、愛文化
父親給我的第三個差事:"去看看你三伯父吧"
清高,尊嚴
低頭纔好爬山,你就老實乾活吧
區係類型理論
求索"石峽文化"
業務靈魂之三:學會工作方法
幸福,知足
忘卻瞭嗎?
"雙達"勇士
後 篇
呼喊始於年七十 245
四處奔走,遊說有餘
傳奇般的真實故事
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
考古為"大政治"服務
唐蘭先生送來的厚禮
離開北大,謝幕講壇
"世界的中國"
三星堆:"真正的巴蜀"
師生情同父子
難忘的1985 年
搬到昌運宮
考古學的方法和目的
"我更喜歡勇往直前的精神"
喜見科普工作已起步
遼西的考古事業
考古先驅李濟
我的時間不夠用瞭
畢生一役,無怨無悔 308
人老念故情
支持環境考古和科技考古
"告狀信"
八十憶孟真,談學科建設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保護
長者為尊:白壽彝
誰先到達美洲?
桑乾河,東方文明的一個搖籃
槐樹,涿鹿
西周燕下都遺址的小典故
難忘的1994 年
《圓夢之路》發錶前後
天地君親師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齣版前後
張光直與許倬雲
對"中國特色""中國學派"的學術情結
對生命的總結
遺囑
餘音繞梁 380
魂歸大海
母親離去
餘音繞梁
後記 387
· · · · · · (
收起)
"孔子說人三十而立,我體會瞭,那時我獨立工作瞭、成傢瞭、很美滿;四十而不惑,是指能夠判斷是非麯直,我做到瞭,我選擇瞭留在大陸、有瞭廣闊活動的空間;五十而知天命,我也懂得瞭,自己要“夾著尾巴”做好自己的本職,也開始有瞭自己的想法和創造性的認識;六十而耳順,我覺得也做到瞭,有瞭聽到不同意見的思想準備而不畏懼瞭;我現在還想體味七十歲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即心態和認識可以提高到新的境界,且基本符閤客觀規律,進入自由世界瞭。
我從事考古六十年,圓瞭夢,自己感到幸福。我有那麼多的學生,他們有瞭齣色貢獻,所以我是富足而幸福的。⋯⋯我的學生分布各地,這纔是最大的文章,他們的成果匯集起來重新譜寫中國的曆史,那纔是最厚最好的著作。
我們考古學是大眾的事業,總歸要還給大眾些什麼,這是行業的本分。
—— 蘇 秉 琦"
我的父親蘇秉琦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滿滿下飯的八卦
評分
☆☆☆☆☆
評分
☆☆☆☆☆
##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大傢真是不容易,認真執著,可惜瞭其中某段時間的被迫害,值得尊敬!現在難覓如此大傢瞭,可嘆!
評分
☆☆☆☆☆
##須得自己對考古學有些知識纔能理解蘇公的一生,因此學院的贈書兩年前翻開根本沒有讀下去的興趣,現在讀來卻屢屢感動,想必以後重讀會有更多感受
評分
☆☆☆☆☆
##曆來讀的傳記,以此書最佳。佳處在於子女代替一般的傳記作者,包括自傳的傳主本人,拉開瞭與傳主的距離,收集瞭很多前二者要麼不能知,要麼不會寫的內容。相當於人類學傢的工作。其獨有的父子談話、豐富的手稿底稿、旁聽的學人交談,都為本書增色,也是任何其他作者無法代替的。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子迴憶父,感情終究還是占據上風,使此書充滿瞭溫情,然而也正是此,使得此書對諸多中國現代考古學中的重大爭論,比如所謂南北之爭,比如史語所,比如社科院考古所,都含糊其辭。對於蘇秉琦、夏鼐兩位先生在考古學學理上的論爭,本人非專業人士不敢妄議。但有兩篇文章或可為有意者推薦:一是湯惠生201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發錶的《夏鼐、蘇秉琦考古學不同取嚮辨析》,此文據說引發考古學界巨大反響;二是北大一位研究生所寫論文《誰之學派,何種考古學?》。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