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7
葛晓音,女,194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如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形成了宏博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建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典范。
本书从历代诗论评价杜诗艺术的重点问题和争议焦点出发,论述了杜甫“诗史”的叙述艺术,“诗圣”的艺术形象,五古、七古、歌行、五律、五排及五绝、七绝等各体诗歌的艺术成就,并阐发了杜诗艺术在荟萃前人基础上的多种创新变化的原理,以及杜甫对诗歌体式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杜诗艺术与辨体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杜诗艺术与辨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藏书阁打卡】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说,诗画不一,画独尊南宗,诗却不唯神韵,“使神韵派左右为难的,当然是号称诗圣的杜甫”。盖诗中有杜甫,学力比天分,唐宋之争,中晚之争,皆在杜甫,故诗难说正宗。再说,但闻诗教,不闻画教,诗可载道,画难载道,或曰,诗乃兵家必争之地,而画非也。 纵观历代说杜甫,亦各有其偏颇,而难出天分与学力二说之窠臼,唯叶燮之论实在高,说理、事、情与面目。而葛晓音书中页页引《杜诗镜铨》,如数家珍,细读了得,叹为观止,真乃晓音者也。七古、五律、七律、绝句,既不同体,各有所宜,形质相契,是为辨体。要言之,学广识多心远思深命舛,故能为史为正为变为奇为圣。同易多中见,异难繁里辨,若非有慧眼,安解其中味?幸甚至哉,管中窥豹! 我读完古诗文或研究怎么总是有用乱七八糟的文言说几句的毛病……
评分##清晰流畅,干货满满。
评分##于文本细读与诗歌辨体乃是行家里手,尤能见功力,而一些审美评析与感觉形式也有“熟”的瑕疵。
评分##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唐代大抵也可以去掉。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如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形成了宏博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建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典范。但是从宋代到明清诗论中,批评杜诗艺术的声音夹杂在对杜诗的赞美中,一直不绝于耳。这与中国诗学批评中的门户之见以及崇尚“天分”与“学力”这两种审美标准的争议有关,也与许多论者对杜甫各体诗歌开拓创新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葛老师通过研究杜甫的五古、长篇七古、短篇五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这几类体式,从各种视角进入了杜诗的即今即古、极通极变、 挚爱深情——“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虞集说三百篇经而杜史也,然风雅绝响,唯杜公得之,史而能经,无往不在
评分##规规矩矩,莫若称作“杜诗辨体赏析与集评”。从辨体的角度而言,溯源性的分析并不深刻,横向的体裁对比也略显模糊。尤其是面对杜诗这种千汇万状的样本,连篇累牍的赏析性文字反显得虚弱无力。
评分 评分##辨体研究,尤其是对杜诗七古歌行、七律、五律风格特点的阐发,非常精彩。对风格源头的上溯和与盛唐诗风的对照颇见功力。吹毛求疵地说,杜诗向下对宋诗的影响在书中呼之欲出,却完全放过未予讨论,略遗憾。
评分##杜甫在活着的时候,他诗歌的光芒被群星璀璨的大唐诗人遮住。杜诗的流传与后世韩愈、元稹、白居易有关。可见能载入文学史,除了自身艺术魅力。也与后世的审美取向有关。而审美导向又多是由既身居高位又文采斐然的文人把控。所以(* ̄m ̄)
评分杜诗艺术与辨体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