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本主義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一個批判性評述
1.1 三種有關資本主義經濟長波的理論
1.1.1從範·蓋爾德倫到新熊彼特主義長波理論
1.1.2曼德爾論半獨立經濟變量與長波
1.1.3長波與馬剋思主義製度分析:調節學派和社會積纍結構學派
1.2 積纍體製、製度型式與階級鬥爭
1.2.1 製度型式與資本積纍
1.2.2 積纍體製的嬗替與階級關係的再生産
1.2.3 階級鬥爭與技術革命生命周期
1.3技術、經濟與製度的協同演化
1.3.1在技術和製度之間:社會積纍結構學派的得與失
1.3.2 技術—經濟範式與製度的創造性毀滅:佩蕾絲和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1.4尾論
2
戰後黃金年代是怎樣形成的
2.1 黃金年代的形成及其製度基礎
2.2 調節學派和黃金年代的積纍體製
2.2.1 黃金年代的宏觀經濟結構
2.2.2 調節學派的理論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産
2.3 曼德爾和新熊彼特主義的解釋
2.3.1 戰後技術革命、相對剩餘價值大躍進和長波
2.3.2 技術革命生命周期和黃金年代的形成
2.4 尾論
3
黃金年代的終結與1973-1975年結構性危機爆發的根源
3.1 利潤率下降和危機的爆發
3.2 利潤擠壓論對危機的解釋
3.2.1 生産率危機和工資上升的雙重擠壓:從調節學派到社會積纍結構學派
3.2.2 供給側解釋的局限:布倫納對利潤率擠壓論的批評
3.3 布倫納的過度競爭論及相關爭論
3.3.1沉澱資本與國際間的過度競爭
3.3.2 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剋羅蒂和布倫納的爭論
3.4 從壟斷資本學派到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邁嚮新的理論綜閤
3.4.1 如何達成一個兼容供給側和需求側因素的分析框架
3.4.2 兩種需求側解釋:福斯特和布倫納的爭論
3.4.3 對生産率危機和利潤率下降的需求側解釋
3.4.4 創新和投資類型的轉化與1973—1975年危機
3.4.5 戰後無産階級化的終結與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成熟和停滯
3.5 尾論
4
金融資本與現代資本主義都市化
4.1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馬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發展
4.2 都市化、製度環境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
4.2.1 都市化與剩餘的吸收
4.2.2 都市化的製度條件
4.2.3 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巴爾的摩的案例
4.3 從初級循環到次級循環:一個解釋資本積纍金融化的馬剋思主義框架
4.4 哈維和現代馬剋思主義經濟學
5
新自由主義積纍體製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1 新自由主義積纍體製的崛起及其特徵
5.2 新自由主義體製下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
5.3 利潤率和積纍率的乖離
5.4 資本積纍金融化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4.1 金融化的性質
5.4.2 資産市場泡沫、消費擴張和次貸危機
5.5 過度投資、利潤率和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6
金融化與利潤率的長期變動
6.1引言
6.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
6.2.1 金融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從希法亭到當代
6.2.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平均化
6.3 如何在利潤率的經驗量度中反映金融化
6.3.1 金融部門的利潤率
6.3.2 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統一利潤率
6.3.3 若乾評論
6.4 尾論
7
論長波
7.1 資本積纍過程中的波動性
7.2 戰後擴張長波的主要特徵
7.3 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長期波動
7.4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的擴張長波的主要推動力量
7.4.1 信息技術革命
7.4.2 利潤率迴升
7.4.3 世界市場擴大
7.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轉化為蕭條長波的必然性
7.5.1 信息技術革命對投資的推動作用逐漸趨於減弱
7.5.2 利潤率變動趨勢的逆轉
7.5.3 經濟全球化所影響的世界市場在發生變化
7.6 對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的進一步討論
7.7 最近時期蕭條長波的主要特徵
7.8 展望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