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6
刘永华
厦门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东亚系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帝国缩影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帝国缩影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又解決一個知識盲區。
评分##写的方法值得借鉴,明初双坛制度的关注范围广,无为的佛道管理祭田很有意思,还有坛户和各地祭祀金额的搜集,各地的各地县志运用得出与里甲制结合。明中叶以后资料相对局限,里社分割,宗族兴起,聚焦田野中的社簿、徽州的排日账和四保祭文,祭文可操作性高,不知道范围多广,民间传说分析很有意思,闾山、茅山、骊山学法。坛而不庙的风气为什么江南和其他地方衰落了比较好奇,明清国、郡、州级别的社稷坛祭祀情况也有点好奇。
评分 评分##难以回避的公共空间
评分##能够把历史资料和当代田野考察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少见。
评分##图很赞。里社、厉社与政府、乡贤、农民的关系分析了一部分,想再多看点。
评分##作者以明以前乡里社、厉祭祀未见记载,推断乡里层面没有推行社、厉祭祀,不妥。作者推断,明初设立厉坛,可能与朱元璋的心理状态有关,建立民间社稷坛和厉坛制度,并且详细规定,是为了确立礼治秩序,强化对民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又带有某种绝地天通的意味。
评分 评分帝国缩影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