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引 论 001
一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学术依据 001
二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与出发点 008
三 问题的提出 011
第二篇 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变动的起点——以开元时期太子的废立为考察中心 016
一 唐玄宗立李瑛为太子时政局的一般状况 016
二 宫城布局的变化与太子不居东宫之局面的形成:李瑛被废前皇太子地位变化的一般情形 023
三 李瑛被废前后唐玄宗朝中枢政局:对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以及对宰相集团政治态度的试探 046
(一)唐玄宗何时动念废储 048
(二)“此陛下家事”索解 051
(三)李瑛被废之“恶迹”考索 053
(四)中书令地位的变化与太子的废立 056
(五)从张九龄到李林甫:论中书令人选的更替兼论“文学吏治之争” 070
(六)唐玄宗“何以舍寿王瑁而立肃宗”索解 085
第三篇 天宝初年的中枢政局——以宰相与太子的矛盾斗争为考察中心 104
一 天宝五六载唐朝中枢政局内的几次案狱述略 105
(一)韦坚、皇甫惟明之狱 106
(二)杜有邻、柳勣之狱 111
(三)王忠嗣之狱 114
(四)小结 130
二 天宝年间李林甫为首的宰相集团倾动太子原因试探 132
(一)“自以始谋不佐皇太子”并非正解 132
(二)中书令政治人格的变化:从李林甫与杨国忠的职衔分析入手 135
(三)小结 154
第四篇 中枢政治配置关系的变化与非实体化东宫体制的形成 156
一 宰相(中书令)与太子之间政治配置关系的变化 156
(一)唐初宰相兼领宫臣职衔的状况 157
(二)赞辅“两宫”的权力配置 162
二 东宫体制实体化的消失与非实体化东宫体制在天宝年间的形成 172
(一)《唐六典》《通典》等与《永徽东宫诸府职员令》残卷所载东宫官职掌的不同 172
(二)天宝年间东宫官设置与职掌的变化 183
(三)小结 210
第五篇 唐玄宗天宝末年的中枢政局
—以安史之乱中宰相与太子的矛盾斗争为考察中心 215
一 皇太子监国风波 216
二 哥舒翰受命统兵之身份辨析 224
三 天宝中枢政局决定下的潼关战局 232
四 马嵬之变 240
(一)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 241
(二)太子兵变为什么能够成功 244
(三)唐玄宗何以在兵变后仍能平安入蜀 248
五 小结 250
第六篇 唐肃宗时期的中枢政局——以唐肃宗的政治地位及其与唐玄宗的关系为考察中心 252
一 小 引:《肃宗即位赦》引出的话题 253
二 灵武即位之初唐肃宗的政治地位 257
(一)唐玄宗“传位”之事辨析 257
(二)唐肃宗即位之初的朝廷体制:天宝东宫体制的衍生物 268
三 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 276
(一)二元格局的形成 277
(二)二元格局的内涵 286
(三)二元格局下的肃宗朝政治 294
(四)二元格局的解体 303
(五)小结 307
征引文献书目 309
附 录 论隋唐皇权 321
初版后记 355
新印赘语 博士论文应做有“结论”的研究 360
· · · · · · (
收起)
★ 宰相对太子的态度为何由拥戴变为倾覆?
★ 唐玄宗何以在马嵬之变后仍能平安入蜀?
★ 从制度变迁探究唐朝中枢政局演进
★ 考释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
★ 揭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本书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政治演进,另辟蹊径探究唐玄宗、唐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通过考察中书令(首席宰相)与太子在皇权政治下的政治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详致论述了玄宗、肃宗朝政治制度变化与中枢政局演进的互动关系。
作品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不囿于对当时人事纷争或历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释了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名家评价:
这是一本经过作者长期积累、认真思考,在广泛搜集史料和认真汲取学术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严密考证、细致分析、深入研究而写成的,具有颇高的理论价值和可读性的优秀学术著作,对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唐代历史和推动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 吴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