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从就读高中开始笔耕不辍,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其文学才华初露端倪。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今天,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
这本集子精心挑选了几十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如《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游唐大招提寺》、《别加德满都》等,每一篇都是集中体现了先生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若借用日本的语汇来形容,季先生学识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
季先生从十七岁便开始写作散文,至今已在散文的海洋里遨游了七十余载。散文是他在教学、研究、翻译的过程中,在近九十年的人生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恰如万泉河水,碧波干顷,清澈见底。其散文作品相继收入《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万泉集》《季羡林散文全编》等,共计二百余篇。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厚的底蕴。他从小便钟情于古代散文,熟背《古文观止》,并膺服庄周、韩柳、欧苏等,大学及留德十年,又使他广泛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精华。由于两千年中国散文土壤的滋润,再加上他对东西方散文艺术的借鉴、吸收,使季先生的作品臻于二十世纪中国一流散文之列。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人如其文。当你读完这本散文集后,或许会和我一样移步踱至北大朗润园,去欣赏季先生亲手撒下的由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站在满池映日荷花前,宛若自己也变成了一柄荷叶,和成千上万片荷叶紧紧相捌,拥托着那朵最红最香的“季荷”。荷清香四溢,悠悠飘去……
内页插图
目录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三个小女孩
我的书斋
老猫
黄昏
正
寂寞
春色满寰中
黎明前的北京
晨趣
月是故乡明
爽朗的笑声
寻梦
梦萦水木清华
听诗
Wala
表的喜剧
重返哥廷根
《留德十年》节选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
游唐大招提寺
望雪山
别加德满都
登黄山记
在敦煌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登庐山
法门寺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槐花
怀念西府海棠
神奇的丝瓜
二月兰
清塘荷韵
以荷相传(代后记)
精彩书摘
我生平有一桩怪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偶然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两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大约在五十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阒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活泼、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最初她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爸爸妈妈分手时,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上面是吴双的故事,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她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十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炬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的时候,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从左边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
前言/序言
季羡林散文精选(青少年文库)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