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三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西南一个不起眼的山村里,1951年至1976年这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岁月是如何被“审判”的。这里的“审判”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裁决,更是政治力量对村民个体道德观、社会伦理乃至人际关系进行的一次次重塑。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从具体的审判程序、证词,到村民之间流传的只言片语,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图景。书中对“农村干部”这一角色的刻画尤其深刻,他们既是政治运动的执行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关乎着村民的命运。我常常在想,在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年代,个体的道德选择空间究竟有多大?“政治正确”是否意味着对良知的压抑?这些问题,在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审判背后,得到了极其丰富的展现,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评分评价一 读完《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岁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在中国西南一个寻常山村里,1951年至1976年间,道德与政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相互渗透、相互塑造。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村庄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具体审判案例的细致呈现,揭示了那个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乃至家庭伦理。我尤为震撼于书中对于“阶级成分”这一概念的讨论,它如何在无形中划分人群,制造隔阂,又如何驱动着审判的走向。书中描绘的人物,无论是革委会的领导者,还是被审判的村民,都鲜活而立体,他们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和生存压力。我反复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曾经的邻里乡亲,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变得如此疏离甚至对立?这种反思,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传统的史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1951年至1976年间,中国西南某个山村的审判事件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审判过程描述为“正义”或“非正义”,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下,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的复杂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话语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善恶”的定义。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件的描写,比如土地改革时期的某些审判,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批斗,都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然而,作者的笔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和客观,没有过多的煽情,却更能引发读者内心的震撼和思考。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并非在简单的批判,而是在努力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以及在这种逻辑下,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
评分评价四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历史”的书。它不是那种在教科书上能够找到的、冰冷而抽象的历史叙述,而是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从中国西南一个普通山村的审判史中,一点点地挖掘出来。1951年至1976年,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在书中不再是几个政治运动的名称叠加,而是被无数个体命运的起伏所填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道德”二字的探讨,它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变迁,以及村民们在道德与政治之间摇摆、挣扎的真实写照,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中的。那些被审判的村民,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辩护,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对个体道德的强大塑造力。我为书中所描绘的复杂人性和情感而动容,也为那个时代的特殊性而深思。
评分评价五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它将焦点对准了一个具体村庄在1951年至1976年间的审判实践,通过对这些审判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当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我被书中对审判过程的细致描述所吸引,这种描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时代背景下权力运作和价值判断的深刻解读。书中对于“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探讨,不是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如何被“政治”的标尺所衡量,而“道德”的界限又在哪里?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历史的车轮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这些印记,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审判案例,才得以显现。
评分小书一本,看起来还行吧。
评分王保卓在长期的被审查期间,曾经写过无数次的自我检查,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经济上和作风上作过全面的反省。我们从厚达近200页的王保卓惩诫档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参加革命历史的同时也是他不断犯错误、不断接受组织审查、不断爬起来继续前行的历史。他曲折的革命历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苦心在乡村塑造新人的一个历史缩影。我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是:党曾经是如何塑造他的?为什么党到1976年最终放弃了对他的塑造?
评分本次读书节活动力度较大,又买了不少好书~
评分第一,紧扣各地“大学生村官”考试大纲。各地“大学生村官”考试大纲不仅规定了当年的考试性质、测评目标,另外还给出了题型的种类及说明。为了帮助应试者从根本上准确把握最新考试动态,避免盲目备考,我们在深度探究各地考试题型的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及命题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
评分经典,不必多言
评分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中国乡村婚姻的概况,道德与政治孰轻孰重,似乎政治远远大于道德的约束力。当初订购买时期待很高,到手后阅读,觉得此书过于单薄,内容只有123页……
评分正品,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旧世界已成废墟,新的等级秩序建立,这一次,不再由“祖先余荫、个人努力和天命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来决定,而是按照出身的根正苗红和参加革命的贡献大小来论资排辈。
评分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