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凯麟 著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史
  • 名著
  • 提要
  • 思想史
  • 道德哲学
  • 古典哲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22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3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提要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作品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本书各篇提要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或深细或宏约,或直述或概论。但它们也显出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都严格忠实于原著,以比较“客观的”转述为主,一般不做评议,多只予点评,而留待读者判断和评价。其次,它们都把握了原著的重点和特点,并力求确切地介绍其中的主要伦理思想。再次,它们多半参考了原文著作,或直接根据原文本撰

内容简介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的内容主要是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伤口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各篇提要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或深细或宏约,或直述或概论。但它们也显出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都严格忠实于原著,以比较“客观的”转述为主,一般不做评议,多只予点评,而留待读者判断和评价。其次,它们都把握了原著的重点和特点,并力求确切地介绍其中的主要伦理思想。再次,它们多半参考了原文著作,或直接根据原文本撰写,或对照中译本和原文撰写。本书是一部介于教材与论著之间的集知识性 、理论性、资料性于一体的读物,它对于伦理学初学者具有导引和领读功能,对于伦理学研究者也不无参考和索引价值。

精彩书评

  参照西方哲学史的分期,西方伦理学史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远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古(基督教中世纪)、近代和现代。但历史的渐进性在每两个时期之间插入了一个过渡阶段:远古与中古之间的基督教早期、中古与近代之间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与现代之间的非理性主义初兴期。这些过渡阶段使喜好规整的反思理性感到为难,然而正是它们使历史过程变得连贯而完整。
  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作品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目录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塞涅卡 论幸福生活
奥勒留 沉思录
奥古斯丁 论意志自由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莫尔 乌托邦
霍布斯 利维坦
斯宾诺莎 伦理学
休谟 道德原理研究
斯密 道德情操论
卢梭 爱弥儿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边沁 道路与立法原理导论
费希特 伦理学体系
谢林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叔本华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密尔 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 幸福论
西季威克 伦理学方法
居友 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
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包尔生 伦理学体系
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
克鲁泡特金 互助论
摩尔 伦理学原理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舍勒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裨的价值伦理学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缺憾
石里克 伦理学问题
尼布尔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皮亚杰 儿童的道德判断
艾耶尔 语言、真理与逻辑
萨特 存在与虚无
斯蒂文森 伦理学与语言
弗洛姆 为自己的人
图尔敏 推理在伦理学中的地位
罗素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
斯马特 一种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
弗莱彻 境遇伦理学
斯金纳 超越自由与尊严
罗尔斯 正义论
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科斯洛夫斯基 伦理经济学原理

精彩书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一1905)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韦伯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它最初分上下两篇在他自己主编的刊物上登载,后被汇集成书作为其《宗教社会学文集》第一卷出版。作者在该书中关于新教伦理对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之精神作用所做的社会学的和历史学的分析引起了东西方思想界的普遍兴趣。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人文社科学者们尤其关注此书,因为作者在对比中提到儒家等东方宗教不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成长。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的价值伦理学》(1913一1916)是仅次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二号代表人物、德国神学哲学家舍勒的伦理学代表作。它也是现象学价值论伦理学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着意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系统区分了价值的类型、级次、关系式等,并尝试建构了一种伦理人格主义理论。
  《存在与时间》(1927)是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继康德、黑格尔、尼采和胡塞尔之后影响最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毕生代表作(此书是在作者29岁时问世的)。它主要是一部形上学和人生哲学方面的著作。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此在的在世存在之现身情态(烦、畏、死),剖析了此在在常人世界中的沉沦(闲聊、猎奇、暧昧),主张此在通过其良知和决断摆脱异化而回归本真能在。作者对人生情态及其异化的玄奥描述引起了艺术界和青年人的广泛兴趣。而萨特则从中单单拈出“生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
  《文明及其缺憾》(1930)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奥地利思想巨匠弗洛伊德的多部涉及伦理问题的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视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三次科学革命,它们都曾使教会强烈震怒,使人类深感难堪。在此书中,弗洛伊德运用其潜意识说考察人类文明,得出文明虽然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却是对人性的压抑之结论。他发现,文明压抑本我而扶持超我、制裁快乐原则而推行理想原则,从而导致了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一系列缺憾。潜意识说本身就暗含着文明与本能的冲突,因此弗洛伊德的结论其实是个分析命题。在潜意识中的本我看来,文明给予人类的满足再多再大,也不过如“在寒冷冬夜里将裸露于被子外的大腿抽回来暖一暖”。
  《伦理学问题》(1930)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维也纳学派创始人和领头人石里克的伦理学代表作。它也是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在基本倾向上受到元伦理学和现象学价值论伦理学的双重影响。作者在该书中批判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考察了善、动机、意志、冲动、快乐、幸福、责任,探讨了价值的标准、特性及其实现途径,还谈论了伦理学的主题、性质、方法、类别等。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观念是:快乐与道德、幸福与德性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在其丰富的内容中,动机形成律和苦中之乐说引人注目。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1932)是深切关注现实社会的美国著名基督教哲学家尼布尔的伦理学代表作。它不是一部基督教伦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著作。作者在其中多方面地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国家道德和阶级道德,探讨了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他对国家道德的自私性的揭露使人们不得不慎重把握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而他对道德的人在不道德的社会中究竟该如何生存的诘问是每一个有理性的社会人都无法回避的疑惑。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是瑞士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唯一一部伦理学著作。它是现代心理伦理学的代表作之一,是个体道德发生学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作者以游戏规则为切人点考察了儿童道德规范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分组和对比探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类型和特点,借助具体事例追踪了儿童公正感的演变历程。他所得出的诸多结论不依靠心理学方法也可以思辩地推演出来,但它们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因为困难的不是提出意见,而是论证意见,特别是实证意见。
  《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是分析哲学的后起之秀、逻辑经验主义的英国代表人物艾耶尔的成名作和毕生代表作(此书出版时作者年方26岁)。其内容涉及形上学、知识学、伦理学、元哲学等多个哲学分支,因而不是一部伦理学专著,但它包含着作者基本的伦理思想。它也是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重要文献。作者在该书中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混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及直觉主义伦理学(将伦理陈述绝对化),对伦理判断进行了科学主义的分析。他的核心观念是:一切价值判断都只是情感或命令的表达,其有效性没有普遍的标准,它们非真亦非假,不可争论。现代伦理学中的“价值判断不可争论”之论调与近代美学中的“审美趣味不可争辩”之论调如出一辙。实际上,人们一直在就道德价值和审美趣味进行有意义的争论。究竟是常识错了还是哲学错了?
  《存在与虚无》(1943)是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硕哲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的首席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最重要的著作。它也是存在主义伦理学的集中表述。该书第一、二卷的内容主要是形上学的,而第三、四卷的内容大多是伦理学的。自由和责任本是个老话题,但萨特在存在主义的论域中谈出了新意。他的绝对自由说令人惊喜,他的人生处境论令人色变,而他的绝对责任说则令人焦虑,于是,自由的神话变成了自由的悲剧。较之《恶心》和《禁闭》等文学作品(生存就是厌恶、他人就是地狱),《存在与虚无》对人生情状的描述还不那么悲观。萨特所坚称的“生活中没有事故”或所转述的“战争中没有无辜的牺牲者”,对于提升人们的责任心确乎是有力的口号,但由于将责任强调到极至而令人不得不“逃避自由”了。毕竟,人生中不能没有任何借口。
  《伦理学与语言》(1944)是元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专职伦理学家斯蒂文森不多的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它是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集成和总结之作。该书被西方学界赞许为继摩尔《伦理学原理》之后元伦理学领域中最富创造性的著作。作者在其中系统阐述了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考察了道德分歧的性质、道德语词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规范性判断的论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像某些其他元伦理学家那样将分析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截然对立起来。
  《为自己的人》(1947)是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关注人性和人生的美籍德国著名哲学家弗洛姆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其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意义、特点、基础、传统、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等,细致分析了人格类型(生产性定向和非生产性定向,后者进而被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型)。他试图证明的最基本观念是:成熟的性格结构和完整的人格(即生产性人格)是一切善的基础和源泉。他对自爱与自私的区分应能打消一般意识关于自我关系的顾忌。他在结尾处指出的“我们道德问题就是人对自己不关心”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对人性的透彻了解使弗洛姆的伦理学获得了非常的深度。
  《推理在伦理学中的地位》(1950)是语言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依然在世的英国知名哲学家图尔敏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和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伦理学著作。它是语言分析伦理学的代表作之一。
  ……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精炼而深入的西方伦理学思想导览,通过梳理自古希腊至今的伦理学发展脉络,拣选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与思想家,对其核心理论进行扼要阐释与评析。本书并非对某一本特定著作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西方伦理学思想发展的宏观图景,帮助读者把握其演进的逻辑、主要争论焦点以及不同理论体系的精髓。 第一部分:古希腊伦理学的奠基与探索 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为后世的伦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格拉底(Socrates) 虽未留下著作,但通过其弟子柏拉图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其深刻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美德即知识,邪恶源于无知。他通过“诘问法”(elenchus)揭示人们认识的局限,引导人们探寻真正的善与正义。其核心观点在于,人一旦认识到何为善,便自然会趋向于善,不会有意为恶。这种理性主义的伦理观强调知识在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 柏拉图(Plato) 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将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紧密结合。他提出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认为,感官世界是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的影子,而真正的实在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在伦理学领域,柏拉图认为最高级的理念是“善的理念”(Form of the Good),它是所有善的源泉和标准。一个公正的社会和道德的个体,都应当以“善的理念”为指引。他构想了一个由哲学家王统治的理想国,在该国中,每个人各司其职,达到和谐与正义。个体灵魂也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当理性主导其他部分时,个体便能实现德性。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却在伦理学上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他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践,而非抽象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将伦理学定位为一门实践的科学,旨在研究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eudaimonia),即幸福或繁荣的生活。他认为幸福并非纯粹的感官享受或荣誉,而是“依德性实现灵魂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aretē)的重要性,并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如智慧、理性)和“实践德性”(如勇气、节制、正义)。实践德性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通过习惯和实践养成的。他著名的“中道”(golden mean)理论认为,德性是两种极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中庸状态。例如,勇气是鲁莽和怯懦之间的中道。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目的论(teleology)的伦理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目的,人类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其独特的潜能,即理性活动。 第二部分:中世纪伦理学的神学化与世俗化 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兴起,深刻影响了西方伦理学的走向,将伦理思考与神学教义相结合。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他认为,人的终极幸福在于与上帝的结合,而罪恶源于意志的堕落。上帝通过恩典(grace)帮助人克服罪性,实现德性。他对“爱”(caritas)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对上帝的爱是最高形式的爱,是所有其他爱的基础。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试图综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他认为,人性的目的与上帝的计划相一致。理性在认识上帝和实现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理性本身不足以拯救人类,需要上帝的恩典。阿奎那区分了“永恒法”(eternal law)、“自然法”(natural law)和“人定法”(human law)。自然法是永恒法在被造物中的体现,体现在人的理性中,指引人们趋善避恶。他将德性分为四枢德(谨慎、正义、节制、刚毅)和三超德(信、望、爱),并强调了上帝的恩典在实现超德和最终幸福(与上帝的契合)中的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一些世俗化的伦理思想也在悄然发展,尽管其影响力在中世纪相对有限。 第三部分:近代伦理学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伦理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更加关注人的理性和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是近代伦理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反对以目的或结果来评价道德,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其动机,即“善良意志”(good will)。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认为道德法则应当是无条件的、普遍适用的。绝对命令有多个表述,其中最著名的是:“你要这样行动,即你的意志的准则永远可以同时成为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类有义务遵守道德法则,这种义务并非出于功利或情感,而是出于对道德法则本身的尊重。他区分了“有条件的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即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去做某事)和“绝对命令”。康德的伦理学是一种义务论(deontology)的伦理学,强调责任和普遍法则。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的兴起,标志着伦理学向结果主义的转向。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认为行为的对错取决于其能否最大化相关者(通常指社会整体)的幸福。他发展了一个“幸福计算”(felicific calculus)的方法,试图量化快乐和痛苦的程度,以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在边沁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完善。他区分了“量的快乐”和“质的快乐”,认为精神上的快乐比感官上的快乐更有价值。密尔强调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联系,认为追求自由和自我发展是实现更大幸福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个体可以通过培养同情心和追求知识来理解和践行功利主义原则。 第四部分:20世纪至今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至今,西方伦理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多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 的复兴。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当代一些哲学家重新关注品格和美德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阿兰·斯诺克(Alasdair MacIntyre)和伊丽莎白·安斯康(G. E. M. Anscombe)。他们批评规则导向的伦理学过于僵化,主张关注培养良好的品格和德性,认为道德生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存在主义伦理学(Existentialist Ethics) 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自由地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全责,没有预设的道德法则或本质可以遵循。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将存在主义思想应用于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自由和超越性。 后现代伦理学(Postmodern Ethics) 质疑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关注碎片化、情境化和多元化的道德体验。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思想家通过解构主义挑战传统的道德框架,强调差异和边缘性的重要性。 生物伦理学(Bioethics) 和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 等应用伦理学领域,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蓬勃发展,关注生命、健康、环境等具体议题的道德困境。 女性主义伦理学(Feminist Ethics) 关注性别不平等、关怀(care)以及边缘群体的道德视角。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提出的“关怀伦理”(ethics of care)强调人际关系、同情和责任的重要性,与传统的以权利和公正为中心的伦理学形成对比。 总结 本书所描绘的西方伦理学图景,是一幅不断演进、充满活力的思想画卷。从古希腊对善与德性的不懈追寻,到中世纪神学框架下的道德律令,再到近代理性与经验对道德基础的探索,直至当代伦理学的多元化与应用化,每一个时期、每一位思想家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理解这些经典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道德的复杂性,反思自身的道德立场,并为解决当代的道德困境提供启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起点,鼓励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伟大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作者的笔力非常老道,他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思想的“场域”,而不是仅仅传递信息。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因为一个论述而停下来,陷入沉思——比如关于“正义”的定义,或者“幸福”的衡量标准。这种引发深度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优秀哲学读物独有的魅力。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清晰的梳理和对比,让你自己去品味、去挣扎,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些宏大命题的初步立场。这本书没有让我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是一部能真正推动个人思想成长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厚重、值得细品的学术著作。我本来对伦理学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是哲学家们的专属领域,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冗长的论证。然而,拿到这本书后,那种厚度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压迫感,反而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静静地躺在那里,邀请你一探究竟。它的装帧很考究,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能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虽然内容密度不低,但通过合理的留白和清晰的字体选择,使得即便是初涉伦理学殿堂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用心,这无疑为后续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手里的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带来一次充实而有深度的精神漫游。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在保持概述性的同时,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也做得相当到位。我特别喜欢它处理“义务论”与“目的论”之间张力的那种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划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甚至在某些哲学家的体系内如何共存。这种辩证性的分析,使得原本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阅读体验变得丰富起来。你读完之后,不会觉得只是记住了几个名词,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何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人会走向不同的道德判断路径,这是一种对人类理性活动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对特定哲学家的介绍范畴。

评分

我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粗略翻阅了全书的目录和开篇导言,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整个西方伦理学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视野和精细入微的笔触。它不像是一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简单罗列“A说了什么,B又反驳了什么”,而是努力去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思想的连贯性和内在冲突的展现,仿佛在讲述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精彩辩论。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能够“听见”苏格拉底与智者之间的交锋,感受到康德在理性王国中构建绝对命令时的那种庄严与挣扎。整体的行文风格是极其严谨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绝无半点含糊不清之处,这对于想要真正把握住伦理学核心论点的读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评分

坦白说,我对那些动辄上百页的原著精读望而却步,总觉得难以把握其核心要义。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这样的“实用主义学习者”量身定做的一剂良药。它提供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堆砌,而更像是一种智慧的“解码器”。我留意到,在介绍某个重要学派或哲学家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复杂的理论体系中提取出最能引发当代读者共鸣的“伦理困境”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回溯其理论基础。这种“先问题,后理论”的组织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思考。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建立起对西方伦理思想框架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精要的提炼,比事无巨细的罗列来得更为高效和令人振奋。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经典的名著提要系列,老婆是文科专业,评价此系列书非常好,对了解西方文化很有帮助

评分

还没看,不过质量不错,送货也快,送货员态度也还行,基本满意。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内容肯定有所缩减

评分

这套江西出版社的名著提要,质量不错,乘搞活动全部收入了。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