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阿兰·巴丢(1937- )被誉为黑格尔以来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自卢克莱修以来最具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激进知识分子。巴丢的哲学研究颇有说服力地质疑了几乎全部的后现代观念:他拒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不支持主体解构的学说,也不赞同新康德主义和科学实用主义。他的哲学是关于事件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当代争论得最激烈的数学概念,而所涉及的领域则令人眼花缭乱:数论、精神分析学、现代诗歌、政治理论、戏剧和表演理论……
巴丢坚信,哲学的任务始终是对观念的突破;他的名言是:“凡是没有争议的东西就都是可怀疑的。”
作者简介
陈永国,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代序 一种新的主体哲学
一 存在与事件(1988)
前言
沉思录2:柏拉图
沉思录6:亚里士多德
沉思录10:斯宾诺莎
沉思录15:黑格尔
沉思录19:马拉美
沉思录21:帕斯卡尔
沉思录25:荷尔德林
沉思录30:莱布尼茨
沉思录32:卢梭
沉思录37:笛卡儿/拉康
二 哲学的再思考(1992以后)
哲学宣言
哲学与欲望
哲学与数学:无限性与浪漫主义的终结
存在与表象
作为真理规程的政治
三 德勒兹批判(1997)
存在的喧嚣
一,多、多元性
四 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基础(1997)
话语理论
主体的分化
死亡与复活的反辩证法
抵制律法的保罗
作为普世力量的仁爱
希望
普世性与差异的轨道
五 恶的伦理学(1998)
伦理学:关于恶的理解
附录 本体论与政治:阿兰·巴丢访谈
精彩书摘
我在逻辑的死胡同里苦苦追索了几年的时光——详尽解释哥德尔、塔尔斯基和罗文海姆一斯克勒姆的定理,而除了技术上的细微之处外从未超越主体理论的框架。我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逻辑主义的命题,这种逻辑命题认为逻辑数理陈述的必然性是形式上的,因为它们彻底根除了意义的任何效果,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没有理由探究这些陈述在自身之外所说的内容。我沉迷于这样一种考虑:如果假定逻辑数理话语有一个指涉,那么就无法逃避这样两种看法,要么将其看做通过抽象(经验主义)获得的“客体”,要么是一个超感性(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这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普遍在“形式”科学与“经验”科学之间识别出来的区别是相同的,也是令人进退维谷的难题。这与拉康的清晰学说毫无一致之处,拉康认为真理是形式化的死胡同。我认错了路。
最后,当进行分离和连续的文献索引和技术处理时,我才有机会想到有必要变换一下立场,提出关于数学的一个激进命题。对我来说,构成著名的“连续体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这个问题涉及数学思想内部固有的一个障碍,即确立数学思想领域的不可能性。最近,在对多与其子集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发现了明显的悖论之后,我得出结论说,找到可理解的数字的唯一方式就是必须首先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对数学来说,多并不是一个明显的和建构的(形式)概念,而是一个实数,它的非差异性和死胡同已为理论所利用。
然后,我确信无疑地认为有必要假设数学书写的是存在自身,可以在关于多的纯理论领域中得以表达。显然,理性思想的全部历史都将揭示出来,如果我们假定数学远不是没有客体的一种游戏,而是格外严格地用法则支持本体论话语的话。如果把康德的问题颠倒过来,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不再是:“纯数学何以是可能的?”回答也不再是:诉诸一个超验主体。而是:纯数学是关于存在的科学,何以会有主体?
前言/序言
巴丢关于事件的哲学本身无疑是近来法国哲学的重大事件之一。对毫无意义但又不可避免的“当代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这个头衔来说,巴丢也许是唯一能与德勒兹和德里达相竞争的对手,他的论文《存在与事件》当然也是法国自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1960)以来最宏大最咄咄逼人的一部哲学著作。此外,非常恰当的是,他的著作目前对英语读者还相当新,因为巴丢的整个哲学还仍然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创新。他的著作详尽地探讨了相对较小的一组本质问题:全新的东西是怎样进入世界的?什么样的创新才要求和值得进行全面普遍的证实?面对世界明显的冷淡或抵抗,这种创新的结果如何才能持续下来?能够证实这些结果的人如何才能继续他们的证实?
虽然巴丢本人在漫长而不平凡的生涯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抵制,但是,他今天在法国哲学中占据了一个尽管有争议但突出的位置。多年来,作为樊尚/圣德尼的巴黎第八大学的教授,他于1999年被任命为法国高师哲学系主任。他在国际哲学学院的公开讲座吸引了数百名听众。20世纪70年代,他是一位忠诚的毛主义者,在激进的政治中保留了一个自信的声音,并且直接参与了一些关于移民、劳工问题和最广义上的政治正义的运动。除了十几部哲学著作外,他还发表了一些小说和剧作,探讨了当代数学界争论得最激烈的几个数学概念。巴丢是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加以分类的。他的著作涉及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领域——数论,精神分析学,现代诗歌,政治理论,戏剧和表演理论。
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 导言:穿越思想的激流 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家如定海神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与前所未有的勇气,挑战着既有的范式,为我们开辟新的认知疆域。阿兰·巴丢,无疑是当代哲学界最重要、也最具争议性的名字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宏大而精巧,其激进之处不仅在于对传统哲学概念的颠覆,更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解读,以及对主体可能性的不懈追问。 《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并非对巴丢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深入巴丢思想的核心,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甚至参与改变世界的有力工具。它不是一本入门的普及读物,而是对那些渴望在哲学深度中进行一次真正对话的读者所准备的。通过精选巴丢的代表性文本,辅以深入浅出的导读与分析,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思想的激流,抵达哲学的新大陆。 第一部分:存在的本体论——“事件”的震撼 巴丢哲学的基石,是对“存在”的全新理解。他继承并革新了柏拉图的“形式”理论,提出了“作为集合的集合”这一深刻概念,从而构建了一个纯粹的数学化的本体论。然而,这个本体论并非静止不变的“真理”,而是为“事件”的发生留下了空间。 “集合”与“多”的奥秘: 巴丢的本体论从最基础的数学概念“集合”出发。他认为,存在就是“多”,是未被统合的纯粹多元性。而“一致”或“同一”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通过集合的操作才得以产生。这挑战了我们直观的、将事物视为单一实体的习惯性思维。本书将深入剖析巴丢如何运用集合论来重塑本体论的基础,解释“空集”在构建一切集合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真理”如何从这种数学化的“多”中涌现。 “事件”的降临: 在这个严格的本体论框架下,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便是“事件”。事件并非日常琐事,而是对现有秩序的根本性断裂,是对既有“情境”的彻底颠覆。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非存在”进入了“存在”之中。它挑战了“情境”的统一性,打开了新的可能性。本书将探讨事件的本质、其出现的条件,以及它如何动摇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思想范式。我们会分析巴丢如何通过“事件”来理解政治革命、科学发现、艺术创新甚至是个人爱情的突破性时刻。 “主体”的生成: 如果存在是“多”,情境是“集合”,那么主体从何而来?巴丢认为,主体并非先验的实体,而是“事件”的忠诚者。当一个人选择忠诚于某个事件,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真理程序”,他才成为一个主体。主体不是在“情境”中被发现,而是在对“事件”的坚守中被“生成”。本书将详细阐述巴丢关于主体生成的理论,分析“忠诚”在主体性构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坚持一个“非理性”的事件,来对抗“情境”的压迫,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第二部分:政治的哲学——“共产主义”的复兴 在当代政治语境日益碎片化、犬儒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巴丢以其特有的方式,重新唤醒了对“共产主义”这一古老政治理想的思考。他并非简单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而是将其置于其激进的本体论和真理理论之上,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情境”与“权力”的批判: 巴丢将政治视为“情境”的运作,而权力则是维系这种情境的机制。他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民主是如何通过“散布混乱”来巩固自身秩序的。各种“危机”被制造或夸大,以合理化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对个体自由的限制。本书将深入分析巴丢对当代民主模式的批判,揭示其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民主”如何可能成为压制真正政治的可能性。 “共产主义”作为“存在”的可能性: 巴丢所说的“共产主义”,并非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国家形态,而是对“存在”的一种“真理”的设想。它代表着一种彻底改变“情境”的可能性,一种超越私有制和等级制度的未来。共产主义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行动的方向”,一种对“事件”的忠诚所导向的“真理过程”。本书将详细阐述巴丢的共产主义理论,解释它如何从其本体论和真理理论中推导出来,以及它与历史上的共产主义思潮的异同。 “政治行动”的召唤: 在巴丢看来,真正的政治行动,是对“事件”的忠诚,是对“共产主义”这一“存在”可能性的持续追问和实践。这种行动不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计算,而是源于对“真理”的信念,以及对现有“情境”的否定。本书将探讨巴丢关于政治行动的理念,分析“党”在集体政治行动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政治。 第三部分:艺术与爱情——“真理过程”的实践 巴丢认为,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思辨,而是与人类最深刻的经验——艺术和爱情——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是“事件”的体现,更是“真理过程”得以展开的场域。 艺术作为“存在”的揭示: 在巴丢的哲学中,艺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艺术作品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能够揭示“存在”的“形式”,展现“事件”的印记。它可以打断日常生活的惯性,让人们瞥见“真理”的可能性。本书将探讨巴丢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解读,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其创作,成为“真理”的见证者。我们将审视他对诗歌、电影、绘画等艺术的独特视角,理解艺术如何成为抵抗虚无、开辟新维度的力量。 爱情作为“忠诚”的典范: 爱情,在巴丢那里,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被视为一个“事件”,是一种对“独一无二”的忠诚。一场真正的爱情,是对日常情境的打破,是两个个体围绕着一个共享的“事件”而展开的“真理过程”。它代表着一种持续的、充满创造性的承诺。本书将深入分析巴丢的爱情哲学,探讨爱情如何成为个体性生成和“真理”实践的典范,以及它如何与政治的激进性遥相呼应。 “真理过程”的动态: 艺术与爱情,作为“事件”的忠诚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真理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的生成与探索。它要求主体不断地在“情境”中坚持“事件”,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对未来的承诺。本书将整合巴丢关于艺术、爱情与政治的论述,展现“真理过程”的动态性与普遍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个体对抗虚无、追求有意义存在的根本途径。 结语:通往激进之道的邀请 《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是一次对当代哲学最前沿的探索,是一次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可能性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不畏惧思想的挑战,勇敢地进入巴丢那宏大而精巧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事件”的震撼,去思考“共产主义”的复兴,去重新认识艺术与爱情的力量。 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它希望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读者与巴丢深刻的思想,引导读者在理解其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思考和行动的动力。在充斥着表象和虚无的时代,巴丢的思想提供了一种超越之道,一种对真理的坚定追求,一种对激进可能性的永恒召唤。阅读本书,便是踏上一条通往激进之道的邀请,一次挑战极限、拓展认知的哲学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