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美)李侃如博士
(Kenneth l.icbcrthaI)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心主任、外交政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1998年8月至2000年,李侃如博士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负责美国对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
李侃如博士广泛地研究中国及亚洲事务,著述颇丰,主要著作包括:《美国情报界与外交政策:做出正确分析》、《克服中美在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障碍》、《中国寻求能源安全:对美国政策的启示》、《中国的决策:领导人、结构和过程》、《中国能源部门的决策》、《后毛泽东时代的官僚政治》、《天津的革命和传统》、《中美汽车业合作之路》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相信,通过将这本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呈献给中国读者,李侃如博士《治理中国》一书的中文版将对中美两国的相互理解做出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我感到异常欣喜。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
正如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持续增强那样,李侃如博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所面临问题的深刻和真实的分析,对于理解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国将会产生的影响,也显示出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博士
李侃如博士的《治理中国》一书基于最新资料,对中国的决策机制、中国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以及这种制度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提供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塞廖尔·伯杰
李侃如博士是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本书凝聚了他对中国政治近40年的研究和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专家三年的经历。它公正、客观而且全面,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它的最新修订版着重增补了国际贸易和政治的新近变化,以及中国的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傅高义
目录
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遗产
第一章 中华帝国的遗产
中华帝制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
皇帝
官僚
中国社会
经济
帝国的局限
帝制的崩溃
清朝的衰落
西方的挑战
清朝的回应与崩溃
第二章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
“五四”运动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从崛起到夺权
夺取政权之路
工人运动(1921~1923)
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1924~1927)
转向农村(1929~1934)
战略性撤退:长征(1934~1935)
延安时期(1935~1947)
内战(1947~1949)
中共夺取政权道路的遗产
第二部分 19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
第三章 毛泽东体系:理论与治理
毛泽东思想的特色
意识形态挂帅
人民意志论
群众路线
运动
斗争
平均主义
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
矛盾与统一战线
阶级和阶级斗争
自力更生
管理体制
第四章 毛泽东时代
行使权力:1949~1976年
从胜利、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背景
初展雄风
接管时期的政治
从成功到危机:1956~1957年
“大跃进”和大倒退:l958~1961年
在复苏中日益增长的压力:1962~1965年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时期:1966~1969年
接班部署:1969~1976年
小结:毛泽东体制
第五章 改革年代
筹划改革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
驾驭改革政治
接班问题
高层的接班问题
接班战略
体系的接班问题
迄今的变化
攻治影响
第三部分 政治体制
第六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外部观察
正式的组织结构
中央
省
市
县
乡镇
单位
矩阵混乱:条块关系
使体制运转的技巧
意识形态、放权与协商
信息的流通与改进
个人专断与腐败
国家控制社会
转变
第七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内部观察
最高层的25—35人
政治权力的结构
领导小组
系统
党务系统
组织系统
宣传教育系统
政法系统
财经系统
军事系统
小结
党对政府的控制
提名任命与连锁董事会
党组与党内生活
党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 挑战在前
第八章 经济发展
第九章 环境
第十章 国家和社会
第十一章 中国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种主张可称为“排外主义者”(nativist),就像西方人使用来描述中国现象的很多术语一样,这个词在中文里没有恰当的译法。排外主义者基本上认为,在与国际社会隔绝并找到一个能使人民大众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的时候,中国过得最好。他们坚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给另一个民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国家带来征服和统治的严重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并培育一种团结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他们视西方的影响为制造分裂的。因此,他们强调以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大众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限制国家对外来思想和影响的开放。不同的排外主义者所信奉的思想在内容上差异极大,从极“左”(20世纪60年代末教条式的毛主义)②到极右(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③不过,自20世纪初以来,甚至排外主义者也普遍反对帝制,因为它未能使这个国家抵御住19世纪的外来侵略。
第二种主张是“有选择的现代化论者”,其主张可归结为19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的一个口号,“西学为体,中学为用”。④这种主张希望在引进足够的外国技术以使中国有力量抵御外部压力的同时,保存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对于它们的内容,他们看法不一)。这种观念编织了一个颇具政治魅力的计划——它认为不必进行根本变革,即可获得国家的安全与繁荣。如前所述,引进技术的连锁反应已经一再使这种主张在实践中站不住脚,即使它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纲。
第三种主张是“反传统的现代化论者”,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自身能够产生技术创新的社会。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就将永远听命于不让中国得到全面安全的外国人。这类主张之所以是“反传统的”,是因为持这一观点的人原则上愿意改革“一切事务”,以发展出一个拥有技术活力的社会。
前言/序言
一周之前,在华盛顿到北京直飞航班的候机室里,我同李侃如教授不期而遇。登机后,发现又恰巧彼此相邻而坐。十几个小时里,除了休息以外,说了不少话,基本上没有脱离“今日中国”这个话题。一如我们两人以往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时间是他侃侃而谈,我洗耳恭听。临别,李侃如教授非常礼貌地再度提醒我,《治理中国》一书中文版的一切工作都已就绪,唯独缺我答应给他写的序言。
其实,要讲学术,我没有给本书作序的资格。虽然我一生一世在中国生活,而且在海外如果有讲学的机会,主题也是中国政治与外交,但绝不能说自己全面了解中国。本书内容之丰富,超过了我的学术视野。为了作序,我又通读了一遍《治理中国》,不仅发现了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还想到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常说要“从国情出发”,但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国情,研究自己的国家,也因为“身在此山中”等多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