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革命

养老金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德鲁克 著,刘伟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35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57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德鲁克经典著作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由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那么,美国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养老基金的形式,美国的工人阶级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少数的“资本家”了。强制要求员工必须在规定的年龄退休,这是职场中严重的年龄歧视!
  与保持经济增长相比,更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是有益的增长,哪些是有害的增长。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一个社会到底可以接受多高的失业率?

作者简介

  彼得·F·德鲁克,社会思想家,集作家、顾问、教授于一身。1909年11月19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一生著有41部巨作。1939年出版《经济人的末日》,受到丘吉尔高度赞赏。1954年的《管理的实践》则奠定其大师级的不朽地位。之后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根基,因而他被尊称为“管理学教父”。但其本人则坚持以“社会生态学家”自诩。通过管理的哲学思想贯彻落实“自由而有功能的社会”愿景。
  2002年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5年11月11日辞世,享年95岁。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养老金为什么要革命
再版序言
第一章悄然兴起的革命
一、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的过程
二、养老基金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人口结构的巨变
四、悄然兴起的革命

第二章 养老基金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化之后的问题
一、成功之后的危险
二、人口动态、出生率和抚养比
三、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带来的经济问题
四、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带来的政治问题
五、必需的改革
六、社会保险的未来

第三章 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条件下的社会机构和社会难题
一、新的需求
二、对经济效益的要求
三、对经济增长进行管理的需要
四、工作和工人:社会需求
五、在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条件下,工会还能否继续存在
六、财产的新含义
七、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与第三世界

第四章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所带来的政治教训和政治难题
一、“主义”的终结
二、非政府机构行为的影响力
三、丰裕只是一个神话
四、福利社会和福利国家
五、两种“平等”之争
六、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哪一个更可取

第五章美国政治中的新联盟
后记企业管理

精彩书摘

  第一章悄然兴起的革命
  一、养老基金社会主义化的过程
  如果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由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这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严格的定义,那么,美国应该算是第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养老基金的形式,美国企业的员工如今已经拥有至少25%的企业股份——已经足以掌握控制权了——而个体经营者、公务员以及学校教师则至少拥有另外10%的企业股份,这样一来,美国工人阶级实际上已经拥有超过1/3的企业股份。在未来10年之内,养老基金必然还会继续增加工人阶级的股份,到1985年(也许还会更早),他们所拥有的企业股份即使达不到60%,至少也会达到50%。10年后,或者说到2000年之前,在整个美国经济当中,他们将拥有超过2/3的企业股份(即普通股)和大约40%的借入资本(国家债券、企业债券和票据等),而通货膨胀将只会加速这一进程。对于社会主义理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巨额的员工养老基金——也就是1000~1300家大型企业以及35个行业(比如大学教师、卡车司机等)的养老基金——几乎已经控制了美国10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中的任何一家。这些养老基金不仅控制了销售额远远低于1亿美元的企业(按照今天的标准,这些企业即使不算是小型企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中型企业),而且还控制着非工业领域(即银行业、保险业、零售业、通信业和交通业等)中的50多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谓的在国家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只要控制了这些企业,就可以轻易地控制其他的企业。
  事实上,除了农业之外,美国经济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处于工人阶级(通过他们的投资代理商,即养老基金)的控制之下了。受工人阶级控制的经济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之高史无前例,无论是阿连德(Allende)执政时期的智利、卡斯特罗(Castro)主宰的古巴,还是斯大林主义盛行时期的匈牙利和波兰,其国有化程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按照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工人阶级是生产资料真正的、唯一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养老基金,美国的工人阶级拥有、控制和支配着国家的“投资基金”,因此,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唯一的“资本家”了。如今,“生产资料”——也就是除了农业之外的美国经济__正在为了员工(工人阶级)的利益而运转。企业利润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员工的退休基金,换句话说,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员工的“递延补偿”。“剩余价值”已经不存在了,企业的收入全部变成了“工资基金”。
  其他国家也正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在日本,大企业的第一大开支就是为它们的员工缴纳工作和收入保险。这一做法是“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经济结构中的体现。如果一个企业只有在濒临破产的情况下才能解雇它的员工,那么,维持员工工作和收入的稳定必将成为这个企业管理方面的首要任务;该企业的目标和经营业绩的衡量标准将是员工的职业保障,而不是企业的利润。但是,在日本的经济体系当中,并没有实行“员工所有制”的迹象,更不要说让员工或者他们的托管人来拥有和控制国家的“投资基金”了。
  现代经济史上的另一个极端例子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工人或者工人代表控制着他们所在的企业,他们不仅可以选举企业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评估和监督,必要时他们有权罢免个别的管理人员(尽管他们不能废除管理制度,也不能取消管理职能,甚至不能取消管理岗位)。但是,资本的编制、供应和分配依然由国家完全垄断,工人们并没有发言权。与日本的工人阶级不同,南斯拉夫的工人阶级管理生产资料,但是他们并不能控制生产资料,而且生产资料的运转也不代表他们的利益。相反,国家攫取了巨额的“资本成本”,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剩余价值”融入了“国家资本主义基金”,而没有变成“工资基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工人们可以得到奖金。但如果企业效益不佳,他们就会失业,而且,由于企业没有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所以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
  只有在美国,通过养老基金——作为工资收入的一部分——的形式,员工们才同时获得并拥有了相应的企业利润。也只有在美国,通过养老基金的形式,员工们才成为资本的合法主人和合法供应者,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控制力量。
  根据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南斯拉夫的工人虽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它所实行的却是“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对于日本来说,虽然它严格地保障了工人工作的稳定和收入的安全,但它所实行的却是“金融资本主义”,因为日本的银行归私人所有,可以独立经营,并且最终决定资本的分配。从经济结构上看,只有美国实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如果套用一下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可以说:作为“所有价值的来源”,“劳动”得到了“生产过程的全部成果”。
  换句话说,虽然美国并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努力,但是它已经在没有进行国有化改革的前提下使本国的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化”。尽管美国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其他人也这样认为,但是,实际上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了。如果非要做一番文字游戏的话,我们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国家了——这一模式正是从恩格斯到倍倍尔(Bebel)和考茨基(Kautsky)、从维克多·阿德勒(ViktorAdler)到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饶勒斯(Jaures)以及尤金。德布兹(EugeneDebs)等列宁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直在热情宣扬和庄严承诺的。
  社会主义在美国安家落户,既不是投票表决的结果,也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更不是革命暴动的果实,它的实现并没有通过“剥夺剥削者的财产”,也没有利用“资本主义的矛盾”所带来的“危机”。相反,它的实现要归功于最不可能成为革命者的人——美国最大的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6年前,也就是1950年4月,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查尔斯·威尔逊(CharlesWilson)向美国汽车工人联盟(UnitedAutomobileWorkersUnion)提议,为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们设立养老基金。尽管当时养老基金已经成为美国工会运动的优先要求,但是一开始,美国汽车工人联盟对这一提议并不热心。因为工会领袖们清楚地知道,威尔逊的提议旨在让养老基金体系成为私营部门的业务。那时候,美国汽车工人联盟——同大多数美国工会一样——一直都在坚定地致力于争取政府的社会保险,而威尔逊的提议并没有让工会看到自己将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养老基金中发挥任何的管理作用。相反,这些基金将由企业负责,并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经理”来进行管理。
  工会担心养老基金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部门的权力,从而使工会成员对它们产生更多的依赖——事实上他们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这种担心随后都变成了现实。威尔逊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养老基金投资于“美国经济”,即自由企业体系。尽管这一做法可以为工会领导者们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当时他们一直强烈希望将养老基金投资于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也就是投资于公共部门。工会的领导层唯恐由企业出资并由企业管理的私人养老金计划(基于这个计划,企业与工会进行协商从而达成集体谈判协议)会引起不同年龄段的工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因为年轻的工人主要关心他们每周能拿到多少薪水,而年老的工人则更多地考虑养老基金如何支付。最重要的是,工会意识到威尔逊这一提议的主要动机在于,通过让工人们明确地看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和成功密切相关,从而削弱工会的斗争意志(当时,美国汽车工人联盟通用汽车公司分部的一位坚定的工会成员曾经严肃地提出:工会应该以“不当劳动行为”的罪名控告威尔逊,因为他提议设立养老基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破坏和削弱工会的活动)。但是,威尔逊的提议实在是太诱人了,对于美国汽车工人联盟中正在迅速增多的老龄工人来说,更是如此。于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养老金计划于1950年10月开始付诸实施。
  美国企业为员工设立养老基金的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时期。到1950年,正在运作的养老基金大约有2000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贝尔电话系统公司(BellTelephoneSystem),它的养老基金规模超过了其他所有企业以及大多数政府基金。因此,为员工设立养老基金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将养老金计划列入劳动合同也不会令人感到异常惊讶。事实上,就在威尔逊提出这项建议的前几个月,美国最高法院曾就涉及英兰德钢铁公司(InlandSteelCompany)的一起诉讼做出过裁决,要求雇主必须与工会就员工养老基金问题进行协商和谈判。而且,在更早之前,美国国内税务署(InternalRevenueService)就已经决定,实行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可以享受部分税收减免。
  上述事件无疑为威尔逊提出养老金计划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为这项计划筹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以便让他那些通用汽车公司管理层的同事们愿意支持他这个近乎“异端”的想法。事实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也就是1944年的春天,他就曾经在一次谈话中首次向我提到:工人们必须有一个由企业出资的养老金计划。虽然当时他已经深思熟虑,而且坚信自己的想法,不过他显然愿意对此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且也希望听一听我的想法。在将计划提交给工会的4~5年之前,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可能就已经制定出了最终的计划。
  ……

前言/序言

  15年前,我曾经预言一场“看不见的革命”将彻底改变美国企业的所有权。如今,这一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20家大型养老基金(其中有13家是州政府、市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雇员养老基金)持有着美国全部上市公司大约1/10的股票;而美国大型企业(以及很多中型企业)40%的股份也由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养老基金——所持有。那些成长最为迅速、规模最为庞大的基金,即公共服务机构的雇员养老基金,已经不再满足于消极的投资。相反,它们正越来越多地在所投资的企业中行使自己的发言权——比如对于董事会成员的任命、行政补偿以及企业重要规章的否决等。
  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但却同样重要的事实是:养老基金还同时持有着美国大企业40%左右的中短期债券。因此,这些机构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最大的股东和最大的债权人。正如金融学教科书中一直强调的那样,债权人往往拥有与所有者同样大的权力——有时候债权人的权力甚至比所有者还要大。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股东和债权人,养老基金的迅速崛起代表着经济史上一次最惊人的权力转移。

养老金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养老金革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养老金革命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养老金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彼得·F·德鲁克

评分

09年的书,保存的很不好,书页泛黄,书的脊背还有胶,想退也不给退。以后不在这里买书了。

评分

拜读大师的著作,学习

评分

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他的书都买了,以后慢慢看。

评分

很有启迪的一本书,正在看

评分

  如果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由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这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严格的定义,那么,美国应该算是第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评分

管理学教父的书,应该不差吧,学习学习

评分

拜读大师的著作,学习

评分

重内容,重质量!!!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养老金革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