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字体清晰可辨,考证部分的引文标注规范,图版部分的清晰度极高,这对于需要反复核对字形和篇章结构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便利。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的篇章。新简帛的发现,常常能颠覆我们对某些流传已久的“定论”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几篇新近出土的佚文中关于“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探讨,其论述角度之新颖,对传统儒家或道家思想的界定提出了有益的挑战。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思想多元化格局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知识,而是在原有体系上进行精密的“补丁”和“重绘”,使历史的图像更加完整和立体。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它对思维的激发作用,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解读本身。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扎实的学术力作。它对新材料的梳理、对古文字的释读、对历史文献的重新审视,都达到了当前国内学界的顶尖水平。对于像我这样,虽然不是专业古文字学家,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古代世界运作逻辑的“新工具箱”。它不只是罗列了考古成果,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成果去修正、充实甚至重构我们对古代社会、思想、制度的认知。书中对部分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官职名称的演变考察,其细致入微的程度,令人叹服其对文献的穷尽。读完后,我对先秦两汉的历史图景,有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把握,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带领我们重返现场的“考古报告书”。
评分翻开这本大部头,首先冲击到的是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视野。作者显然对古文字学、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学都有着极为精深的见解。那些对新出土材料的字形结构、异体字、通假现象的辨析,细腻到令人拍案叫绝。举例来说,对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字风格变化,作者能从笔画的粗细、偏旁的组合习惯中,勾勒出清晰的演变脉络,这绝非是浅尝辄止的研究者能够企及的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重构和语义阐释时,总是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来反思和修正旧有的学术观点,这种勇于革新的精神在传统学问中尤为可贵。全书的逻辑结构如同精密的仪器,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新出”这一核心,展现了研究者对第一手资料的敬畏与珍视。对于有志于深入钻研先秦两汉历史文献的学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这部汇集了近些年考古新发现的简帛文字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探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思想演变提供了全新的窗口。特别是那些首次公之于世的文献,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其中一些涉及早期法律条文和行政文书的材料,清晰地勾勒出彼时国家机器的运作细节,与传世文献中那种宏大叙事式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具烟火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这些材料进行释读和考证时的严谨态度,不仅细致入微地比对了不同出土批次之间的异同,还结合当时的器物、墓葬形制等旁证材料进行了多维度的论证,使得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和考古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现场记录,它让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为古文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让普通读者能更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那些简牍帛书,穿越了时空,直抵那个风云变幻的古代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出土”与“传世”之间的坚固桥梁。以往,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判断往往过度依赖于司马迁等人的叙述,难免带有后世的解读色彩。而这批新材料的引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更直接、更“原生态”的对话机会。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内容残缺、字句晦涩的篇章时的处理方式——不是急于给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论,而是极其审慎地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路径及其依据,甚至坦诚地指出哪些地方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学者的谦逊与审慎,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它提醒我们,历史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任何看似确定的结论都可能在下一次的考古发掘中被修正。这本书本身,就是这一求索精神的最好写照,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古籍,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刘先银书法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赵平安先生是著名 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著作不少,都属于非常经典的学术类著作。
评分作者的考据很踏实,让人读起来很顺。
评分很喜欢。
评分《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5]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评分《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评分赵先生学术态度很认真,值得推许。现在赵先生的书已经陆续购入,基本齐全了,但说实话,是不是部部、篇篇皆精品,实在无从决断。
评分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