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孔子行教像: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是怎么来的?
箪食瓢饮:儒家为什么称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孔颜乐处”?
素王: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夫子洞: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来历?
孔子夫妇:孔子与妻子离婚了吗?
孔子燕居像:孔子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卫庄姜:孔子赞赏什么样的女性?
孔府:乾隆为什么将女儿嫁到孔府?
先圣小像:古人是怎么借孔子和《论语》开玩笑的?
子贡庐墓处: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为何子贡独独庐墓六年?
齐衰图:古人服丧要多长时间?
采薇图:什么人才是真正的隐士?
子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是谁?
采药图:为什么齐鲁医生也称儒生?两千年前的鲁国医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样的精神疗法?
司寇像:孔子做过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么?
想问就问吧。
孔子和《论语》是人们所熟知又感兴趣的问题。《于丹<论语>心得》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孔子,掀起了神州大地的孔子热、国学热,同时也激发了人们进一步认识孔子、认识《论语》的好奇心。针对此,中华书局邀请孔子研究专家王钧林教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问吧3——有关孔子和<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该书延续问吧系列,但又有其专题特色:精选有关孔子、《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孔子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是怎么来的?”“乾隆为什么将女儿嫁到孔府?”以“提问+回答+知识链接”的形式娓娓道来。
1、专题色彩突出,所选问题围绕孔子、论语及其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展开。各个问题、各个部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衔接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使读者可全面认识孔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问吧3: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以趣味问题+回答+知识链接的方式,精选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休闲文化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1 为什么孔子自称是“殷人”?
知识链接:《诗经》里说:“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商人真的和鸟有关系吗?
2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知识链接:尧舜禹为什么实行禅让制?
3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知识链接:古书中有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古代的武士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4 有人说孔子是私生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人是如何求婚的?
5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来历?
知识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6 孔子到底是哪一天出生的?
知识链接:民间俗语为什么
精彩书摘
1 为什么孔子自称是“殷人”?
孔子临死前,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柱之间。醒来后,他便对守候在身旁的弟子子贡说:“予始殷人也。”七天后,孔子便去世了。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按照夏商周三代的丧葬礼俗,人死以后,出殡前,夏代是将灵柩停放在东阶,周代是将灵柩停放在西阶,惟商代是停放在两柱之间。孔子临死前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柱之间,正表明了他是殷人的身份。孔子是鲁国人,为何又是殷人呢?
原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宋国是殷遗民的封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朝灭亡,新建立的周朝按照当时“灭国,不灭其祀”的惯例,拿出商朝王畿地区的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让他奉守商祀,不灭商朝王族的香火。不久,武庚禄父利用周王室的内部矛盾发动叛乱,被镇压后,周朝改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让他在商朝旧都商丘一带立国,称“宋”。
微子启之后,经历了四传,到了滑公时期。宋湣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弗父何,次子叫鲋祀。这位弗父何便是孔子的始祖。弗父何是长子,可以继位为君,却让给了弟弟鲋祀,自为公卿,世代相传。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时,不幸发生了一件大祸。发生大祸的原因,在于孔父嘉有一位美丽的妻子!
孔父嘉贤而有德,在宋穆公时任大司马,穆公十分信任他,临终时又将其子殇公托付给了他。孔父嘉娶了一位貌美的妻子,有一次,被太宰华父督在路上偶遇,华父督惊叹“美而艳”,便起了夺为己有的邪念。当时,殇公即位不久,连连对外战争,民众不堪忍受。华父督乘机散布流言,把战争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孔父嘉的头上,挑动起民众的不满,然后率兵攻杀了孔父嘉,霸占了其妻。随后又杀了宋殇公。时在公元前710年。
接着孔父嘉突遭横祸而发生的,是其子孙“避祸奔鲁”一事。这是孔氏家族史上的另一件大事。由于“避祸奔鲁”,孔子先祖才从宋国人转变成了鲁国人。
“避祸”是避华父督之祸。华父督杀了孔父嘉,又霸占了其妻,孔父嘉的子孙惧祸及身,于是弃宋奔鲁。但到底是何人奔鲁,由于记载疏略,便有了不同的说法。最早的说法是孔父嘉的曾孙防叔“避祸奔鲁”。因为有人怀疑防叔距离华父督之祸已过三代,此祸不会再对防叔构成什么威胁,认为防叔不必“避祸奔鲁”,所以又提出了后一种说法: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避祸奔鲁”。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言之成理的地方,而且由于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现在也很难判断何者为是。不过,防叔“避祸奔鲁”的说法毕竟早出,为早期的一些古文献如《世本》、《孔子家语》、《潜夫论》所记,在两说不可并存的情况下,应当取防叔“避祸奔鲁”这一说法。
防叔弃宋奔鲁,从此,孔子先祖“灭于宋”,迁居于鲁国,世为鲁国人。后来,孔子认鲁国为“父母之邦”,每当他要离开鲁国时,总是“迟迟吾行也”,表示对“父母之邦”的一种难以离别的感情。(齐姜红)
知识链接:《诗经》里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真的和鸟有关系吗?
我国上古时代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早期历史一样盛行图腾崇拜。《诗经·商颂·玄鸟》开篇即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通常指燕子,燕子是黑色的,所以称玄鸟;商,指商人的始祖——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是有娥氏之女。有一天,简狄与另外两个女子一起到河里洗澡,看见一只燕子下蛋,简狄拾起鸟蛋吃进肚里,从此怀了孕,生下了契。契生当舜、禹之际,他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提拔为司徒,又被封于商,赐给子姓。后来,契的子孙繁衍昌盛,传十四世,到成汤时建立了商朝。因为契是“天命玄鸟”而生,商人又尊契为“玄王”。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反映了商人的图腾崇拜。上古时代,东夷人多以鸟为图腾,最著名的是少昊氏以鸟命官:祝鸠氏为司徒,雎鸠氏为司马,鸬鸠氏为司空,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又让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分管历法方面的事情。这反映了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的情景。除了少昊以外,其他东夷部落也有以鸟为图腾的,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提到帝俊时代的“彩鸟”、“五采之鸟”,同书《大荒西经》说:“有五采鸟,三名:一日皇鸟,一日鸾鸟,一日凤鸟。”可见,“五粟鸟”是指凤凰;至于“五采鸟”有三名,应该是指凤凰的三个种类而言。郭沫若认为,商人崇拜的玄鸟就是凤凰;陈梦家则考证吞吃玄鸟蛋的简狄是凤凰的别名。商人最初兴起于东方,看来,商人的玄鸟崇拜与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是有联系的。(齐姜红)
2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孔子学礼、知礼,二十多岁时在鲁国就很有名了。大贵族孟僖子集其一生经验,深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临死之际,后悔自己没有学好礼,乃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他的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不在位,必有贤达之人。孔丘就是这样的贤达之人,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拜孔丘为师学礼。
孔子年轻时被孟僖子指认为圣人之后,晚年则获得了圣人的称号,看来,孔子的确与圣人有缘。
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他的根据是孔子的先祖中弗父何和正考父有明德,是圣人。
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也是孔子先祖中第一个从宋国公室中分立出来、由公子转变为卿大夫的人。弗父何是宋滑公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长子应该继宋滑公之后而“有宋”的。可是,宋滑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弗父何沉默不争,可是,弟弟鲋祀不干了,他杀掉了叔父炀公,欲立哥哥弗父何,弗父何让而不受,鲋祀便自立为君了,称厉公。
在这次事件中,弗父何有两次不凡的表现:一次是不与叔父争位,一次是让位给弟弟。在古代,让位即让国,这是一直受人称颂的至德,被认为是圣人之事。让国虽不多见,却也不乏典型事例。比如泰伯,他是周人先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日仲雍,三子日季历。季历生了个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幼秉赋异常,很讨古公直父的喜欢,认为他能光大周人的事业,于是想传位给他。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意,约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了南方吴越之地,断发文身,不再回来。孔子对此称赞不已,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他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而著称于世。正考父曾连续辅佐宋国三君——戴公、武公、宣公,都是位在上卿,权高势重,地位显赫,然而,他不但不骄傲自满,反而愈加谦恭俭朴。《左传》昭公七年记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日:“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擅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这意思是说:我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我的地位一次比一次巩固,威望一次比一次提高,我却一次比一次谦恭:第一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弯着腰,连走路也是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快走,然而谁也不敢侮辱我。我用这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食粥,以此充饥糊口而已。这只鼎是孔氏的传家之宝,鼎上的铭文是正考父留给其后世子孙看的。
此外,正考父还是一位熟悉礼乐、爱好历史,具有很高文化水平和艺术才能的人。据说,《诗经》中的《商颂》部分就是由他校订整理的。今存《商颂》五篇,是宋国祭祀祖先的乐歌,内容是对祖先功业的赞颂。如《玄鸟》篇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殷武》篇中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的诗句,歌颂了祖先承天有命、威武建国的历史功业。
弗父何和正考父有圣明之德,在当时人看来,祖宗积德,子孙其昌,所以孟僖子认定孔子是圣人之后,将来必成大气候。(齐姜红)
知识链接:尧舜禹为什么实行禅让制?
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代政权转移方式之一。禅让制是一种传贤的让国方式,实行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也就是尧舜禹时代。那时,王位的传授,不是实行传子的世袭制,而是实行传贤的禅让制。就是说,王位不是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不在一个家族内世代相传,而是面向大众,传授给公认有才德的人。继位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选拔,还要有各方面的推荐,才能获得继承王位的资格。
传说尧舜之间的禅让就是如此。尧年老的时候,召集大臣讨论继承人选。大臣们起初推选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其子不肖,没有同意;大臣们又推选共工,尧认为共工言而不实,不堪重用;大臣们最后推荐在民间以孝闻名的舜,尧表示认可,并接着对舜进行了长时间、多方面的考察。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察舜如何治家;让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共事,以观察舜如何接待人物;让舜担任重要官职,以观察舜如何治国。舜各方面皆有出色的表现,尧又进一步让舜摄政,以观察舜是否有天命的支持。待一切必要的历练和考验都经过之后,尧才放心地把王位正式传授给了舜,完成了政权的和平转移。这就是历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
尧之后,舜对于禹同样实行禅让制。禹继尧舜之志,仍按禅让制,将王位传授给了益;可是,禹的儿子启起而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夏王朝。启中止了禅让制,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开了传子制的先例。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禅让制和世袭制,都是和平的政权转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暴力式的政权转移方式,如汤武革命,常用于改朝换代之际。可以说,禅让、世袭、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政权转移的三种基本方式,尤其以世袭制最为常见。偶尔杂以篡夺的方式,不是政权转移的常态,缺乏最必要的合法性,不仅得不到承认,反而备受谴责。(齐姜红)
3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今曲阜市息陬乡东南一带)人,拥有士的身份,被称为陬邑大夫。据《左传》记载,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武果敢著称。他曾经立过两次战功,“以勇力闻于诸侯”,靠着忠诚和勇敢赢得人们的称赞,很有名气。
叔梁纥第一次立功,是在鲁襄公十年(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叔梁纥作为一名武士,随同鲁军参加作战。在攻城时,倡阳人为诱敌入城,故意把城门打开,放一部分攻城的军队进去,再突然放下悬门,将攻城的军队拦腰截断,关门聚歼。就在悬门将要落下的刹那间,叔梁纥飞步上前,双手托起悬门,使攻进城内的鲁军及时撤了出来,避免了伤亡,为鲁军立下了战功。叔梁纥双手托起城门,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
叔梁纥第二次立功,是在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齐国入侵鲁国臧孙氏的防邑(在今山东泗水县南28里),将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围困在防邑中。鲁军前去解救,抵达防邑附近的旅松。待天黑之后,叔梁纥和臧畴、臧贾率三百武士,突围而出,护送臧纥到了旅松,然后又杀回防邑继续守卫。齐军无奈,罢兵而去。这一年叔梁纥已63岁,还如此英勇,很让人佩服。
很可能由于遗传的原因,孔子也是身高1.91米,筋骨强健,力大过人。《吕氏春秋·慎大》篇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关,指门闩。国门之关,指城门上用一巨大横木做成的门闩。孔子的力气虽然不及其父,但“举国门之关”的力气也非常人可比。《淮南子·主术训》篇还记载孔子有多项出众的本领:“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苌宏是周大夫,以博学多才著称,而孔子的睿智超过了苌宏。孟贲是有名的勇士,传说他“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犹过之。“足蹑郊菟”,菟即兔,是说孔子双足疾跑能够追上郊外的野兔。“力招城关”,即上面提到的“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并不是一身书生气的“夫子”,而是一位智、仁、勇兼备,文质彬彬的英杰。(齐姜红)
知识链接:古书中有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古代的武士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武士,顾名思义,是习武的士。在孔子时代,武士不是专职的战士,而是士农合一,和平时期务农,有了战事则执干戈以卫社稷。到了战国时期,有了常备军,才有了专职的战士。武士的社会地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属于最低一级的贵族。出土的战国及秦汉文物中,有不少以武士为题材的造型,如“武士俑”和画像石中的武士形象。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一名武士。
武士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忠诚和勇敢。忠,指忠于社稷,忠于职守。勇,不仅指行为上的敢作敢为,也指心理素质方面的沉着无畏。孟子曾经提到北宫黝、孟施舍二位武士的勇。北宫黝之勇是,刺其皮肤,若无其事;戳其眼睛,目不转睛;决不忍受一点点委屈,从他身上拔一毛,犹如在大庭广众面前鞭打他一样;刺杀万乘之君,如同刺杀匹夫;藐视诸侯,挨了骂必定还击。孟施舍之勇是,不计胜与不胜,不问敌人多少,冲锋陷阵,毫无惧色。
古书中记载了许多武士的故事,最著名的是“二桃杀三士” 的故事。齐景公有三位勇士公孙接、古冶子和田开疆,力能伏虎,功勋显赫,然而却傲慢无礼。这引起了齐景公和晏婴的忧虑。于是晏婴设计,让齐景公赐给三位武士两只桃子,让他们按照功劳的大小分食。公孙接说他一搏野猪、再搏老虎,论功应吃桃子,于是抢了一桃在手。田开疆说他手执干戈,两次击退三军之兵,立有大功,应该吃桃子,随后也抢了一桃在手。古冶子见状,高声说道:他曾随齐景公渡黄河,一只大鳖咬住驾车的马拖入河中,他跳入河里,逆流潜水百步,顺流搏斗九里,终于杀死大鳖,左手牵着马尾,右手拿着鳖头,走上岸来。论功应吃桃子,你们还我桃来!话毕,拔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罢面有愧色,说:我们二人勇不如你,功不及你,吃桃不让是贪,贪而不死是无勇。于是返还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大为感动,说:你们二位死了,惟独我活着,是为不仁;言语让人蒙耻,高声夺人,是为不义;行为可恨,不死,是为无勇。说完,也返还桃子,挥剑自杀。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勇而无礼,晏婴设计杀之,除去了齐景公的心腹之患。(齐姜红)
前言/序言
问吧3: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